張衛紅
【摘 要】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的個性,教育的真正意義就是要發展人的個性,使人成為“和諧的人”“完整的人”。具備個性,才能發展成創造性。因此,在我們教師的心目中直至在教育行為中,始終體現使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教育信念和承諾。本文將主要探討“個性化”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中的實施。
【關鍵詞】個性化教學;初中歷史;改革
“個性化教學”是教育現代化的標志。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有其獨特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各具優勢、劣勢。只有在教學中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教育思路和方法,教學上精耕細作、揚長避短,才能真正體現個性化教育。
一、個性化教學的特點
隨著社會對新世紀歷史人才需求的變化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在推行大學歷史教學改革新模式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成為初中歷史先導課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教師可據此分組,使各組學生互相學習,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展示自己的特色。另外,教師應安排相應的課堂活動,使學生明確大學與中學學習環境的變化,并轉變學習觀念,調整學習策略。教師在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時,應創設條件讓學生自由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安排學習步驟,并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最后,教師在初中歷史“個性化”教學模式進行中,應對學生的表現和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反饋并給予明確指導,使學生能在明確的理論指導下,發展個性,健全人格。
二、初中歷史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學習的過程從辯證的角度分析可分為:軟性理解和硬性記憶。二者應該統一于教育的主體——學生本身。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過程往往偏向于具有直接性的軟性理解上,即課堂教學上,而對于對成績有著重要意義的硬性記憶來講是相對不夠系統。硬性記憶的特點是零散性的,但正是這課下的零散性差異造成了學習成績的差異性。如果課上的理解體現的是學生自身的能力,那么課下的復習則體現著習慣的差異。而這一習慣正是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彌補的學生的不足,其自制力是有限的,而且在新一代的大學生身上還有進一步弱化的趨勢。
三、“個性化”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中的實施
(一)追求個性化教學風格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公開課,上課老師是在一種非真實的教學環境中上課:課全是別人準備好的,完全不是自己的思路,自己只不過是個表演者而已。我們不贊成這樣的公開課。追求個性化的教學風格也是這次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們提倡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樣,我們也尊重教師的個體差異,鼓勵每個教師樹起自己教學的旗幟,改變千人一法的局面,讓每個教師能自由發揮。追求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還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需要。所謂個性化的形成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教師自身的特點,一個是學生的情況。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必然會考慮到教與學的統一,必然是學生承認和喜歡的。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
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初中歷史教師要具備信息搜集能力。要搜集、了解初中歷史教學的最新動向。搜集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書面搜集(報刊、著作等),會議搜集(參加各種會議等),通訊搜集(與其他教師交流),網絡搜集等。通過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在信息時代和網絡環境里,歷史教師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變化。因此,具有現代信息素養能力便成了時代的要求。把課程學習與教學研究和信息技術學習結合起來,是歷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方式。
(二)充分發揮個性化的訓練方式推動因材施教
利用計算機強大的交互功能,設計(運用)全新的個性化的訓練方式供學生學習。克服因為照顧差生放慢速度而使優生吃不飽、照顧優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難度而使差生吃不消的情況,從而使優生和差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優生從被動等待中解放出來,差生從被動壓抑中解放出來;將主動性、積極性、趣味性與個性化及歷史學習融為一體,實現課堂教學多邊互動、相互協作、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場面,每個學生都在自覺地尋求知識發展自己,提高了學習效率和教學技能。
(三)課件要突出個性化
教師在開發課件過程中,不但可以而且也應當借鑒現有軟件的優點,但自己的教學思路不能被現有課件的模式所左右,造成照貓畫虎的被動局面。比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參上提供的教案不能照搬照抄,而只能作為一個參考,因為每個教師跟其他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特點不同,所教的班與其它班不同,學生也有自己的特點。課件也是這樣,別人做的課件模式不見得適合自己的班級,因此教師應根據歷史教學的具體特點,結合個人的教學風格,綜合考慮學生的特點,設計開發出針對性強、教學效果顯著的課件。教師在創作多媒體課件時,應突出歷史課程的個性化、所教學生的個性化以及教師本人的個性化。從一定意義上講,多媒體教學課件是為特定學科教學服務的,可以輔助實現特定學科教學的最大效益。因此,在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設計和制作過程中,應對特定學科教學進行研究,執而開發出教學目標明確、真正為課程教學服務的優秀課件。我們應認識到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課而有別于其它課程教學。
在開發多媒體教學時,既要設計一些像其它課程一樣講解知識的項目,又要包含一些培養技能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內容這樣,學生就有機會通過實踐課文中所學的語言來提高運用歷史交際的能力。只要教師重視歷史教學的學科特點,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各種優勢,尤其是人機交互的特點,開發出多種形式的課件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技能。
結論
人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各種各樣的教學法的產生都有其理由,都有其優勢,但不是萬能藥,不可全盤照搬。一名優秀的初中歷史教師要善于吸收各種教學法的精華,形成符合自身特點和所教學生特點的新的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敢于張揚個性,唯有個性化的教學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唐貢如.初中歷史個性化教學改革研究——以瀟湘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1:135-136
[2]康燕茹.初中歷史個性化教學模式探究[J].歷史(教師版),2013,02:23-24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民興中英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