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語文學科的基礎地位決定了其內容的復雜性。每篇課文都涵蓋很多信息,教師能否根據當堂教學的目標、學生的實際和文本的特征,以及教師的實際選取合適的切入口,對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起著決定作用。本文試圖從課堂教學中最佳切入口的選擇開始,探究出一條能確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
一、最佳切入口的選擇和運用的意義
所謂“切入口”,也就是突破口,即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挖掘教材的深刻內涵,發揮教學潛在因素,找準教材與教學實踐的最佳結合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最佳切入口的選擇和運用在教學設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俗話說“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就是對切入口作用的準確概括。最佳切入口的選擇,有利于提供和調控學生思考方向,有利于重點、難點的突破,有利于開啟學生的心智,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進行深層的、多向的思考與探析。這樣能保證教學從一開始就以最經濟的速度觸摸到學習重點,還能保證文本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所以教師要舍得花時間選擇最佳切入口,給學生學習搭建階梯。
二、最佳切入口選擇的原則
眾所周知,好的切入口,牽一發而動全身,明一點而悟全文。每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出發就可以有不同的切入口,切入口是統帥課堂教學過程的綱領,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選擇最佳的切入口切入文章。那么選擇最佳切入口的原則是什么呢?在此不敢妄加斷言,但有一點是應該遵循的,那就是應該根據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教學設計中對教學目標的設定,對學生學知現狀與理解能力的分析,以及教師自身的特點而定;不同的文本也應該有不同的切入口,如我們常常把小說中的人物、議論文的標題、散文中的中心句作為最佳切入口;教師本身的特點也是最佳切入口選擇應該遵守的原則之一。
三、如何選擇最佳切入口
1.把課題作為切入口切入文章
從課題入手切入文章是我們常用的方法之一,很多文章都可以從課題入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切入口:從課題我們可以看出文章分別描寫了自己童年時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請同學從文中圈畫出分別表現“我”在這兩個地方生活的句子,說說作者對這兩個地方的感情是怎樣的?
《竊讀記》可以這樣切入,抓住“竊”字展開教學,“竊”的含義是什么?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現“竊讀”?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可以這樣切入:為什么說羅布泊是消逝的仙湖?它是怎么消逝的?
《石縫間的生命》可以這樣切入:石縫間有哪些生命?為什么長在石縫間?是怎么長在石縫間的?長在石縫間說明它們怎么樣?作者對“石縫間的生命”的排列順序能否顛倒?
《藏羚羊跪拜》可以這樣切入:藏羚羊為什么跪拜?它對誰跪拜?
《花臉》可以這樣切入:什么是“花臉”,作者圍繞花臉,寫了哪些事?請用“______花臉”為格式,來歸納課文內容。
從課題入手切入文章是一種高屋建瓴,窺一斑而知全豹的閱讀方法,是感知整篇文章的很好的抓手。
2.把文本中的關鍵句作為切入口切入文章
關鍵句即概括文章內容、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抓住關鍵句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以下就以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竊讀記》為例具體說說如何把文本中的關鍵句作為切入口的。
筆者根據文本內容和教學目標把文中的關鍵句 “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作為突破口,主要教學設計問題如下:
(1)課文中有一句話直接道出了作者竊讀時的滋味,你能找出來嗎?請用直線畫出來。
(2)文中哪些具體的內容表現了快樂,又有哪些內容具體表現了懼怕呢?請同學從文中圈劃出來并朗讀品味。
(3)這真是快樂而又懼怕的復雜的竊讀滋味啊,即使遭遇店老板的粗暴和羞辱,即使要忍饑挨餓,即使要提心吊膽,但作者依然樂此不疲,那么你從文章中除了讀出這復雜的滋味外還讀出了什么?
整堂課反響很好,課堂氣氛熱烈,完滿達成教學目標,并讓學生學會了一種閱讀方法,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把文本中的知識點作為切入口切入文章
文中處處都有知識點,語文教學也很需要重視知識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把知識點作為切入口切入文章也是很有實效的一種方法。有位老師在教學《百合花開》時就把知識點作為切入口切入文章。林清玄的《百合花開》是一篇寓言體的哲理性散文,六年級的同學以前從沒接觸過同類文體的文章,于是老師就以此作為切入口,為同學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具體做法如下:
(1)同學們,我們上學期學過寓言,哪位同學能說說什么是寓言?寓言的特點是什么?
(2)我們剛學過朱自清的《春》,《春》是什么文體呢?這種文體的特點是什么?
(3)那么什么是寓言體哲理散文呢?
老師通過三個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這類文體文章的特點,接下來的教學也就順理成章了。
4.把文中精彩的段落作為切入口切入文章
把文中精彩的段落作為切入口,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如:林清玄的《百合花開》講述了一株百合努力開花,用開花來證明自己的故事,除了上文講到的把文本文體這一知識點作為切入口外,還可以把朗讀第九節文字作為切入口:“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于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既能為同學營造氛圍,又能以此帶動全文的教學:“百合”為什么要開花,這四句分別是什么含義?它開花過程經歷了哪些磨難,它靠什么來戰勝了這一切?
5.把過渡段作為切入口切入文章
如方剛的《麻雀》,可以把“我們因此有理由說,麻雀是對人類依賴性最強的鳥類。但是,麻雀是唯一不曾向人類屈服的鳥類!”這一節過渡段作為切入口。要求學生指出“麻雀是對人類依賴性最強的鳥類”表現在哪里?“麻雀是唯一不曾向人類屈服的鳥類”又表現在哪里?哪些語句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以過渡段為抓手不僅能更好的落實“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脈絡”這一教學目標,更是根據學生學知現狀與理解能力而定的,過渡段就像是一把鑰匙,學生根據這把鑰匙能有效圈劃出能為我所用的詞語和句子,迅速理解文章,體會文章中所傳遞的作者對麻雀的敬佩之情。
6.把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作為切入口切入文章
對作者的介紹是同學理解文本的前提,往往文本情感的抒發是與作者的經歷息息相關的。在教學《唐詩精華》這一單元時,因為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和生活經歷與我們相隔甚遠,所以對時代背景和作者生活經歷的介紹是同學理解文本的前提和基礎。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師可以以“八司馬事件”為切入口,同時介紹白居易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了解劉禹錫長期被貶的不幸遭遇,那么對劉詩的理解會容易很多,也深入許多。
7.把內容概括作為切入點切入文章
這種方式比較適合于記敘類文章。如《老北京的小胡同》內容較散,概括文章內容不僅能讓同學更熟悉文本,還為接下來的教學做了鋪墊。《表哥駕到》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切入。
可供選擇的教學切入點還有很多,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靈活選取切入點之后,要注重后續的點撥與引導、聯系、回扣、呼應,形成有較強邏輯聯系的教學序列,不能離開全文去孤立追求“切入”效應,要在完整的語文環境中科學地選擇切入點,這樣的切入點選擇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否則就會肢解教材文本,造成混亂。我們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根據文本特點來選擇最佳切入口。無論從哪個角度選擇切入口,都應該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為宗旨,以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目的,切忌照搬教參或嘩眾取寵。
(許翊 上海市羅山中學 20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