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可見,閱讀是要以平和的心態慢慢體驗的,是要通過自主閱讀,細細感悟的。然而面對工作生活的快節奏,面對人們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面對應試教育的急功近利,在現今的語文課堂上,有多少師生是沉得住氣的?不是嗎?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趕時間,加內容;學生為了考個好分數,被動學習,“被思維”;教師被預設牽著走,學生被教師牽著走,課堂節律緊張、急促,少了點朗朗的讀書聲,少了點學生質疑、思辨、練習的時間,少了點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怪不得語文界老前輩章熊先生要大聲疾呼:“與其讓學生聽乏味的講解(甚至是誤導),不如讓學生自己讀書,自主研發學習”,這是和新課標倡導的“個性化閱讀”理念是相一致的。這就需要師生在閱讀教學中少一些浮躁之氣,多一些平和心態;少一些死記硬背,多一些自主品味;少一些矯情做作的腔調,多一些有感情的朗讀。
一、教師要有平和的心態
現在的教師教學任務重,社會壓力大。語文教師一般教兩個班,100多名學生,超負荷工作導致很多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這對師生雙方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教師首先要調整好心態,要學會“累并快樂”工作著。學生的思想性格、紀律習慣、學習動機、語文基礎、接受能力等都會有差異,因此,出現作業不做,作業做錯、默寫背書完不成,上課開小差等現象是很正常的。教師首先要接受這樣的事實,不要急,更不能在課上和學生急,要心平氣和,否則,天天對不交作業、默寫極差的同學厲聲呵斥,不僅破壞了自己的心情,影響了全班的學習氣氛,還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語文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情感教育,教師自己首先要進入課文設定的特定情境,用自己的魅力來吸引學生,用自己的情感來影響學生,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形成共鳴,受到感染。如果教師心情不好,怎能上好課?又怎能讓學生喜歡你的課?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何苦而為呢?
其次,教師要智慧地利用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善于在冷靜觀察中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即使是屢教不改的學生,或利用課余時間問明情況,或默默考察學生私下的言行,或抓住他課上哪怕是一丁點正確的想法;或對他作業中呈現出來的一點點的進步及時進行表揚,鼓勵……總之,只要我們多花一點功夫、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移情,就能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急躁,就能走進學生多彩的內心世界,洞悉他們的個性,然后個性化地施教,撥動孩子心中那根最獨特的琴弦,讓他們喜歡語文,不斷滋長學好語文的愿望。這樣的課堂,寬松和諧,學生樂學,教師樂教,何樂而不為呢?這樣的課堂,師生都會產生一種滿足感,成就感,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學生的學習厭倦態度,都可以克服。
二、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慢慢品味
教師教好課文的前提是先拋開一些“約定俗成”的參考答案,花點時間,慢慢的想一想,研究一番,不能被答案框死。在課上,也要舍得花點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自由思考、慢慢品味,允許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比如《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對于勒這個人物的形象和小說的主題都不能單一簡單地理解。課上,教師要以平和的心態讓學生自主地閱讀,有寬松的時間給學生自己去品味,讓學生自己直面文本,在和作者、文本、教師對話的過程中,去賞析品味,去思考質疑,去體驗感受,從而對文本內涵和作者主旨有一個更豐富的理解。
課文中的重點之處,更要停下來,讓學生慢慢品味。朱自清的散文《冬天》,其質樸的語言和傳神的細節描寫是教學重點之一,李鎮西老師用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通過“讀出自己、讀出問題”兩個環節,成功地引領學生關注到課文的細節。[1]所有的答案都是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讀”出來的,甚至連老師沒有回答出來的題目“阿彌陀佛的生日”,都讓學生給“讀”出來了。
自主閱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疑問、摒棄、確認,逐漸形成了“生成”能力。教師的任務是“開啟學生思想的閘門,點燃學生思想的火炬!”這樣的課堂,會不時的產生火花,產生智慧,產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驚喜。它比老師的“全講全評”要慢很多,但卻能使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與作者的表達有最大的契合,而這種理解和移情恰恰是促進語文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如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王躍平老師所說,不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而是努力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所以,教師要以生為本,盡可能多的把時間交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知、去體驗、去內化,這樣才能使一堂課上出實效。
當然,這種自主閱讀不是天馬行空,而是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合理的解讀。
三、師生在讀書中細細感悟
朗讀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理解文義,形成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在語文課上要充分靈活地運用自由朗讀、感知性朗讀、模仿性朗讀、體驗性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各種手段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例如,學習《秋魂》一課時,筆者借鑒余映潮老師的教學思路,作了如下的教學設計。[2]
第一步:誦讀。要求:每生朗讀全文三遍。第一遍要求讀順暢,第二遍要求讀得抑揚頓挫,第三遍要求滲透感情朗讀。
第二步:精讀。首先教師范讀自己的選段,然后學生自主選讀自己喜歡的1-2段。要求:朗讀富有激情;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與作用;賞析精彩的詞句;理解段落中的分層和思想內涵。
第三步:仿寫。要求:朗讀精彩段落,仿照句式進行造句;遷移變通,組織素材,進行“仿說”;選背文中的警句。
該教學設計,朗讀出現在每一個教學步驟中,由讀得通順到讀得有感情;由讀全篇到讀精彩段落;由朗讀到背誦,以讀為本,讓學生沉浸其中,“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體會到作品的思想內涵,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魅力。endprint
語文課上,不僅要讓學生自己讀,教師也要讀。很多語文教育大家回憶起自己的語文老師,竟都是老師朗讀時的狀貌。如,于漪老師:“如今只要稍一回憶,就仿佛看到國文老師那左右搖晃的身子和那注滿情思的雙眼。”又如,劉國正先生回憶他的語文老師時說:“先生很少講,但喜歡吟誦,吟到得意處,音節鏗鏘,聲震屋瓦。我也跟著吟誦,跟著鏗鏘,很多詩篇的妙,是在跟著吟誦中體會到的。”可見,教師的范讀對一個人的語文學習有著多么大的作用!我們不能因強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而否定范讀的必要性,相反,范讀不僅很有必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學生畢竟經歷得少,閱歷不豐富,感悟得也不深,他們對文章中的人和事,缺少感性的認識,再加上害羞,不好意思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如果沒有老師的引導、帶動,讓他們自己做到聲情并茂的朗讀,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教師可在學生已經理解了文意、體悟到了情感、想用語言表達卻找不到恰當的聲音形態時進行范讀,融語氣、語調、姿勢、表情于一體,如果再配上合適的音樂,定會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感染,跟著老師一起讀,師生一起分享文章的美妙,此情此景,真乃教學的“佳境”。例如,在教學《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時,要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李白這位浪漫主義詩人在懷才不遇時的復雜心理,配樂朗誦是必不可少的。在憂郁的《琵琶語》聲里,在多媒體演示的情境中,學生先靜靜地聽老師范讀,隨著語速語調的變化,情感情境的感染,同學們都被深深吸引住了,思緒仿佛回到了那個安史之亂前的唐朝,仿佛看到了詩人坐在高樓之上,和叔父李云一會兒豪情萬丈、神采飛揚、意氣風發,一會兒又憤憤不平、愁眉緊鎖,消極遁世。到后來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跟著老師一起低聲誦讀,讀完后,仍余猶未盡,一致要求和著音樂再讀一遍,一篇較長的詩歌就在這激情洋溢的吟誦中當堂就背出來了。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朗讀讓學生身臨其境,不但對詩人因理想和現實的尖銳矛盾而產生的急劇變化的心理有了感性的認識,而且對文本內涵有了深切的理解,使情感態度價值觀有了升華。
“慢工”才能出“細活”,“慢讀”才能有感悟。阿爾卑斯山腳下有一個提醒游客的告示牌:請下車吧,慢慢的走,欣賞啊!那么,當你走進語文課堂時,不妨平和心態,慢慢閱讀,在朗朗讀書中去感受語文的魅力,領悟語文的美麗!
參考文獻:
[1]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2]余映潮.重要教學細節的設計藝術(之一)[EB/OL].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109/50894.html
(李平 江蘇蘇州常熟市外國語初級中學 215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