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翥雄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元化學業評估的體系才能真正的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習的反饋讓學生自主的思考,自己還有哪些環節做得不夠,自己需要向哪些方面努力等。使用這種評估系體能夠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使用這種評估體系評估學生的學業成果。
【關鍵詞】高中歷史;多元化學業評估體系;構建
傳統高中歷史教學評估的方式,是以試卷成績的評估為主導,它要求學生完成教師指定的試卷,由卷面顯示的成績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而其它的評估方式所占的評估比例少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種評估方式不能客觀的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成果,更給學生一個錯誤的認知。學生覺得學習歷史就是要會背歷史書,只要自己把歷史課本中所有的知識點都背得滾瓜爛熟就代表自己學好了歷史,他們忽視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更不愿意主動思考課本以外的歷史問題。這種評估方式已經不合乎新改革的教學要求,教師要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的途徑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就要評估方式上進行改革,形成一個新的學業評價體系,這種評價體系必須是多元化的,學生在學習成績反饋后能夠自主的思考,自己要怎樣學習才能算學好了歷史知識。現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為例,說明多元化學業評估體系構建的幾個關鍵指標的建立:
一、理論成績的評估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里,教師將歷史試卷的成績當作評估學習成果的主要指標,它能占指標比例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學生才會覺得學習好歷史=會做歷史試卷。高中歷史教師在構建新的學業評價體系以前,必須意識到,高中歷史試卷只能反應出學生理論成績學習的成果,它不宜占評價體系太多的比例。要讓學生理解到學習歷史不等于會做歷史試卷,教師就要將理論成績的評估降低到40%的比例。
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該課為例,教師可以用卷面評估的方式了解到學生是否掌握關鍵的歷史知識點。比如抗日戰爭發起、結束的時間;航日戰爭發起的歷史背景,雙方是在怎樣的情形下開啟這場戰爭;抗日戰爭期間發生過哪些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對抗日戰爭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等。教師可以以卷面評估的方式了解到學生對這些歷史知識點掌握的情況,引導學生以后自主的彌補他們掌握得不夠的理論知識。
二、課堂表現的評估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里,教師是整個課堂的主體,教師站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的給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卻沒有給學生太多展現的機會。教師要意識到,課堂表現是評估學生成績的重要指標,如果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積極表現、積極思考,他們就能在課堂中吸收更多的歷史知識。教師可將課堂評估的指標調節到25%左右,讓學生意識到要得到好的歷史成績,就需要自己在課堂中積極表現。
比如依然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該課為例,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課堂表現的時間,隨機讓幾個學生在課堂上說明在他們心中,抗日戰爭的歷史是什么。學生必須把自己的觀點說明得層次分明、詞句生動、觀點深入,才能得到好成績。在其它的課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另一些學生課堂表現的機會。學生每一次的課堂表現都會計入到學業評估中,這種評估方式會讓學生開始反思到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光會要做試卷,還要能夠自主的思考與歷史相關的問題。
三、實踐能力的評估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里,教師比較關心學生在課堂中學到了什么歷史知識,卻不關心學生在歷史課堂學習以后有沒有靈活的應用歷史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如果學生僅僅只了解歷史知識,而不能把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實踐聯系起來,那么代表學生的知識結構有缺陷。教師可以將實踐能力列入評估考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到實踐能力的重要性,教師可將實踐能力的評估比例調至25%。
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該課為例,有些學生結合自己學習的歷史知識寫出《中國抗日戰爭史上,誰才是歷史的主角》的文章,他說明目前人們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的觀點有偏差,人們經常會認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史上為抗戰的主角,國民黨采取消極抗日的態度,他們在抗日戰爭中沒有太多貢獻。這名學生通過查閱歷史資料、走訪抗日先烈的后代、觀察歷史戰爭的遣跡,說明在抗日戰爭史中,國民黨才是抗日戰爭的主力,中國共產黨僅僅只起到輔助的作用。這名學生的文章列出的數據詳盡,邏輯理論清晰、給出的歷史資料真實。學生能交出這樣一份實踐作業,教師就要在實踐評估中給學生好評,然而對于沒有積極參與歷史實踐,或歷史實踐能與得不夠的學生,則教師不能予以好評。
四、其它能力的評估
傳統的歷史教學評估里,教師會將其它的歷史評估列到學業評估中,給予一定的評估比例,在新的評估體系里,歷史教師同樣要重視其它能力的評估,它可占指標比例的10%。這種評估雖然不能占學習評估的主導,然而它能間接的鼓勵學生抓住參與歷史活動的機會,讓學生盡情的展現自己。
比如以教師引導學生能與歷史活動為例,部分學生參加過與歷史相關的演講比寒、作文比賽、多媒體軟件制作比賽等,如果他們在與參與歷史知識相關的活動中取得好成績,教師就可以提高學生其它能力評估的分數;如果學生僅僅只是積極的參與,卻沒有獲得好成績,教師也可以給予一定的分數鼓勵學生下次再積極參與歷史活動;如果學生從來不關心這類活動,那么教師就不能給予學生好評價,繼而讓學生反思為什么在這項評估中自己沒有好成績。
【參考文獻】
[1]駱彭雪.論歷史教學中的問題論證討論模式[J].中學歷史教學.2003年10期
[2]韋海敏.淺論多元智能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年11期
[3]唐柯.高中歷史教學改革初探[J].西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年03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