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偉
【摘 要】新課程改革后,高三化學復習內容多,課時少,增加了復習難度。在教學中,充分應用比較法,有利于區分不同概念之間的異同、理解知識的特征和實質、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識結構,提高復習效果。
【關鍵詞】比較法;高三;化學
比較是將兩個或多個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辯明它們的共同點和差異的一種科學方法。比較法是科學方法的基礎,由于有利于認識事物的本質和明析相似規律的細微差異,因此被廣泛應用到化學教學當中。
筆者在多年的高三復習課當中運用比較法教學,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精心設計與認真總結出一系列形式各異的比較法教學案例,能夠讓學生清晰地辯明化學概念之間的異同、揭示化學反應的科學本質、理清化學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化學知識結構和增強綜合思維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1.通過概念的比較,加深對原理的理解
有些相近原理極易混淆,但如果將其概念進行比較,其異同就清晰呈現。如化學平衡中四大平衡,因為涉及的知識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上有難度,死記口訣很難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通過以下比較能加深學生對化學平衡的理解和提高思維能力。
化學反應平衡是指某些轉化不徹底的可逆化學反應;電離平衡是指弱酸、弱堿和水等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溶解平衡是指固體溶于水后形成飽和溶液時存在的平衡;水解平衡是指強酸弱堿鹽、強堿弱酸鹽的水解平衡。
此四大平衡原理:都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平衡移動的條件:濃度、溫度、壓強。
分析:任何一個化學平衡過程均有能量的變化,因此溫度的改變均能造成平衡的移動;化學平衡有放熱也有吸熱,溶解平衡有吸熱有放熱,電離平衡和水解平衡都是吸熱。對應的口訣有“越熱越電離”、“越熱越水解”和“升溫促進溶解”(例外如氫氧化鈣)。
對于濃度和壓強,又可拓展向學生分析比較:
后三者濃度變化對平衡造成的移動即是“同離子效應”,而微粒濃度的變化則參照“加誰誰多、減誰誰少”的原則。
分析:醋酸溶液加水稀釋,等同于平衡體系減壓效應,電離平衡向微粒數目增加的方向移動即正向移動,促進電離,即“越稀越電離;鹽的“越稀越水解”和固體加水促進溶解的分析均與之相同。
2.比較實驗現象,揭示反應本質
實驗現象因其直觀性能讓學生清晰地理解事物的特性,將實驗現象對比復習,能夠讓學生觸類旁通地揭示相似事物的本質。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硫與氯氣的漂白性及兩者異同,本人設計了以下比較實驗。
步驟一:品紅溶液中分別通入SO2和Cl2。
現象:溶液的紅色都立即褪去。
結論: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
步驟二:把步驟一所得的兩種無色溶液分別加熱。
現象:通入SO2的無色溶液逐漸變為紅色,而通入Cl2的無色溶液無明顯變化。
結論:SO2的漂白作用不穩定,加熱易復原;Cl2的漂白作用不易復原,相對穩定。
步驟三:在兩個濕潤紅色布條的密閉容器里分別通入SO2和Cl2。
現象:紅色布條都變白,SO2使紅色布條漂白時間相對較長。
結論:SO2的漂白速率比Cl2慢。
步驟四:在紫色石蕊試液中分別通入SO2和Cl2。
現象:SO2使之變紅,看不到石蕊褪色;Cl2使之變紅后又立即使之褪色。
結論:SO2溶于水與石蕊作用只體現其酸性而不體現漂白性;Cl2與石蕊作用則兩者均體現。
通過以上實驗分析比較:說明SO2和Cl2均有漂白作用,但兩者漂白作用又有明顯不同。SO2的漂白原理是其與某些有色物質(如品紅)化合成不穩定的無色物質,故加熱易復原;而Cl2的漂白原理則是因其與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極強氧化性,使有色物質迅速氧化破壞而漂白,所以Cl2的漂白作用是徹底而不能復原。
3.比較物質性質,突出重點與難點
學生對有些成分大體相似的化合物的性質往往模糊不清,若能設計多維度的比較,則讓其區別一覽無遺。如我將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比較列表如下,見表1。
通過兩者化學性質與相互轉化的復習比較,能讓學生系統地回顧并掌握無機知識中酸堿鹽的性質、離子方程式書寫與判斷、鹽的水解以及平衡移動的原理,這樣能增強學生知識的系統性,并快速提升學生學以致用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反應環境,掌握介質對結果的影響
電極反應式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和判斷一直是重點也是難點,如能比較不同介質條件對反應的影響,即可突破難點,問題迎刃而解。
如氫氧燃料電池在酸、堿性溶液條件下物質轉化和電極反應式書寫規律的比較:
以SO2氣體通入到H2O2溶液為例,分別在酸、堿性條件下離子方程式比較如下:
特別強調在離子方程式配平過程中,補充離子配平兩邊電荷數一定要依據環境中的介質。
5.通過反應條件的比較,掌握反應規律
有機化學反應規律的掌握主要在于對化學鍵的斷裂和化學鍵形成的認知,如醇和鹵代烴的消去反應條件的比較。
相同點:均要求鹵原子和醇羥基的β碳(鄰碳)上有氫原子。
不同點:鹵代烴,一般是在強堿性條件下加熱發生消去反應。
綜以上所述,比較法在高三化學復習教學中有著突出作用和廣泛應用。教師如果能充分而又合理應用比較法,不僅能使一些不容易掌握的概念變得簡單而直觀,讓學生將知識化繁為簡、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極大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石光華.比較法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讀與寫雜志. 2007,4(10):87
[2]馬琳,曲麗霞.化學復習中比較法運用三例.內江科技. 2010,6:205
[3]劉愛蘭.淺淡比較法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鄂州大學學報.2009,15(5):67-70
(作者單位:湛江市第二中學)
【摘 要】新課程改革后,高三化學復習內容多,課時少,增加了復習難度。在教學中,充分應用比較法,有利于區分不同概念之間的異同、理解知識的特征和實質、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識結構,提高復習效果。
【關鍵詞】比較法;高三;化學
比較是將兩個或多個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辯明它們的共同點和差異的一種科學方法。比較法是科學方法的基礎,由于有利于認識事物的本質和明析相似規律的細微差異,因此被廣泛應用到化學教學當中。
筆者在多年的高三復習課當中運用比較法教學,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精心設計與認真總結出一系列形式各異的比較法教學案例,能夠讓學生清晰地辯明化學概念之間的異同、揭示化學反應的科學本質、理清化學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化學知識結構和增強綜合思維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1.通過概念的比較,加深對原理的理解
有些相近原理極易混淆,但如果將其概念進行比較,其異同就清晰呈現。如化學平衡中四大平衡,因為涉及的知識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上有難度,死記口訣很難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通過以下比較能加深學生對化學平衡的理解和提高思維能力。
化學反應平衡是指某些轉化不徹底的可逆化學反應;電離平衡是指弱酸、弱堿和水等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溶解平衡是指固體溶于水后形成飽和溶液時存在的平衡;水解平衡是指強酸弱堿鹽、強堿弱酸鹽的水解平衡。
此四大平衡原理:都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平衡移動的條件:濃度、溫度、壓強。
分析:任何一個化學平衡過程均有能量的變化,因此溫度的改變均能造成平衡的移動;化學平衡有放熱也有吸熱,溶解平衡有吸熱有放熱,電離平衡和水解平衡都是吸熱。對應的口訣有“越熱越電離”、“越熱越水解”和“升溫促進溶解”(例外如氫氧化鈣)。
對于濃度和壓強,又可拓展向學生分析比較:
后三者濃度變化對平衡造成的移動即是“同離子效應”,而微粒濃度的變化則參照“加誰誰多、減誰誰少”的原則。
分析:醋酸溶液加水稀釋,等同于平衡體系減壓效應,電離平衡向微粒數目增加的方向移動即正向移動,促進電離,即“越稀越電離;鹽的“越稀越水解”和固體加水促進溶解的分析均與之相同。
2.比較實驗現象,揭示反應本質
實驗現象因其直觀性能讓學生清晰地理解事物的特性,將實驗現象對比復習,能夠讓學生觸類旁通地揭示相似事物的本質。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硫與氯氣的漂白性及兩者異同,本人設計了以下比較實驗。
步驟一:品紅溶液中分別通入SO2和Cl2。
現象:溶液的紅色都立即褪去。
結論: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
步驟二:把步驟一所得的兩種無色溶液分別加熱。
現象:通入SO2的無色溶液逐漸變為紅色,而通入Cl2的無色溶液無明顯變化。
結論:SO2的漂白作用不穩定,加熱易復原;Cl2的漂白作用不易復原,相對穩定。
步驟三:在兩個濕潤紅色布條的密閉容器里分別通入SO2和Cl2。
現象:紅色布條都變白,SO2使紅色布條漂白時間相對較長。
結論:SO2的漂白速率比Cl2慢。
步驟四:在紫色石蕊試液中分別通入SO2和Cl2。
現象:SO2使之變紅,看不到石蕊褪色;Cl2使之變紅后又立即使之褪色。
結論:SO2溶于水與石蕊作用只體現其酸性而不體現漂白性;Cl2與石蕊作用則兩者均體現。
通過以上實驗分析比較:說明SO2和Cl2均有漂白作用,但兩者漂白作用又有明顯不同。SO2的漂白原理是其與某些有色物質(如品紅)化合成不穩定的無色物質,故加熱易復原;而Cl2的漂白原理則是因其與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極強氧化性,使有色物質迅速氧化破壞而漂白,所以Cl2的漂白作用是徹底而不能復原。
3.比較物質性質,突出重點與難點
學生對有些成分大體相似的化合物的性質往往模糊不清,若能設計多維度的比較,則讓其區別一覽無遺。如我將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比較列表如下,見表1。
通過兩者化學性質與相互轉化的復習比較,能讓學生系統地回顧并掌握無機知識中酸堿鹽的性質、離子方程式書寫與判斷、鹽的水解以及平衡移動的原理,這樣能增強學生知識的系統性,并快速提升學生學以致用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反應環境,掌握介質對結果的影響
電極反應式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和判斷一直是重點也是難點,如能比較不同介質條件對反應的影響,即可突破難點,問題迎刃而解。
如氫氧燃料電池在酸、堿性溶液條件下物質轉化和電極反應式書寫規律的比較:
以SO2氣體通入到H2O2溶液為例,分別在酸、堿性條件下離子方程式比較如下:
特別強調在離子方程式配平過程中,補充離子配平兩邊電荷數一定要依據環境中的介質。
5.通過反應條件的比較,掌握反應規律
有機化學反應規律的掌握主要在于對化學鍵的斷裂和化學鍵形成的認知,如醇和鹵代烴的消去反應條件的比較。
相同點:均要求鹵原子和醇羥基的β碳(鄰碳)上有氫原子。
不同點:鹵代烴,一般是在強堿性條件下加熱發生消去反應。
綜以上所述,比較法在高三化學復習教學中有著突出作用和廣泛應用。教師如果能充分而又合理應用比較法,不僅能使一些不容易掌握的概念變得簡單而直觀,讓學生將知識化繁為簡、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極大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石光華.比較法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讀與寫雜志. 2007,4(10):87
[2]馬琳,曲麗霞.化學復習中比較法運用三例.內江科技. 2010,6:205
[3]劉愛蘭.淺淡比較法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鄂州大學學報.2009,15(5):67-70
(作者單位:湛江市第二中學)
【摘 要】新課程改革后,高三化學復習內容多,課時少,增加了復習難度。在教學中,充分應用比較法,有利于區分不同概念之間的異同、理解知識的特征和實質、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識結構,提高復習效果。
【關鍵詞】比較法;高三;化學
比較是將兩個或多個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辯明它們的共同點和差異的一種科學方法。比較法是科學方法的基礎,由于有利于認識事物的本質和明析相似規律的細微差異,因此被廣泛應用到化學教學當中。
筆者在多年的高三復習課當中運用比較法教學,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精心設計與認真總結出一系列形式各異的比較法教學案例,能夠讓學生清晰地辯明化學概念之間的異同、揭示化學反應的科學本質、理清化學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化學知識結構和增強綜合思維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1.通過概念的比較,加深對原理的理解
有些相近原理極易混淆,但如果將其概念進行比較,其異同就清晰呈現。如化學平衡中四大平衡,因為涉及的知識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上有難度,死記口訣很難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通過以下比較能加深學生對化學平衡的理解和提高思維能力。
化學反應平衡是指某些轉化不徹底的可逆化學反應;電離平衡是指弱酸、弱堿和水等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溶解平衡是指固體溶于水后形成飽和溶液時存在的平衡;水解平衡是指強酸弱堿鹽、強堿弱酸鹽的水解平衡。
此四大平衡原理:都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平衡移動的條件:濃度、溫度、壓強。
分析:任何一個化學平衡過程均有能量的變化,因此溫度的改變均能造成平衡的移動;化學平衡有放熱也有吸熱,溶解平衡有吸熱有放熱,電離平衡和水解平衡都是吸熱。對應的口訣有“越熱越電離”、“越熱越水解”和“升溫促進溶解”(例外如氫氧化鈣)。
對于濃度和壓強,又可拓展向學生分析比較:
后三者濃度變化對平衡造成的移動即是“同離子效應”,而微粒濃度的變化則參照“加誰誰多、減誰誰少”的原則。
分析:醋酸溶液加水稀釋,等同于平衡體系減壓效應,電離平衡向微粒數目增加的方向移動即正向移動,促進電離,即“越稀越電離;鹽的“越稀越水解”和固體加水促進溶解的分析均與之相同。
2.比較實驗現象,揭示反應本質
實驗現象因其直觀性能讓學生清晰地理解事物的特性,將實驗現象對比復習,能夠讓學生觸類旁通地揭示相似事物的本質。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硫與氯氣的漂白性及兩者異同,本人設計了以下比較實驗。
步驟一:品紅溶液中分別通入SO2和Cl2。
現象:溶液的紅色都立即褪去。
結論: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
步驟二:把步驟一所得的兩種無色溶液分別加熱。
現象:通入SO2的無色溶液逐漸變為紅色,而通入Cl2的無色溶液無明顯變化。
結論:SO2的漂白作用不穩定,加熱易復原;Cl2的漂白作用不易復原,相對穩定。
步驟三:在兩個濕潤紅色布條的密閉容器里分別通入SO2和Cl2。
現象:紅色布條都變白,SO2使紅色布條漂白時間相對較長。
結論:SO2的漂白速率比Cl2慢。
步驟四:在紫色石蕊試液中分別通入SO2和Cl2。
現象:SO2使之變紅,看不到石蕊褪色;Cl2使之變紅后又立即使之褪色。
結論:SO2溶于水與石蕊作用只體現其酸性而不體現漂白性;Cl2與石蕊作用則兩者均體現。
通過以上實驗分析比較:說明SO2和Cl2均有漂白作用,但兩者漂白作用又有明顯不同。SO2的漂白原理是其與某些有色物質(如品紅)化合成不穩定的無色物質,故加熱易復原;而Cl2的漂白原理則是因其與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極強氧化性,使有色物質迅速氧化破壞而漂白,所以Cl2的漂白作用是徹底而不能復原。
3.比較物質性質,突出重點與難點
學生對有些成分大體相似的化合物的性質往往模糊不清,若能設計多維度的比較,則讓其區別一覽無遺。如我將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化學性質比較列表如下,見表1。
通過兩者化學性質與相互轉化的復習比較,能讓學生系統地回顧并掌握無機知識中酸堿鹽的性質、離子方程式書寫與判斷、鹽的水解以及平衡移動的原理,這樣能增強學生知識的系統性,并快速提升學生學以致用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4.比較反應環境,掌握介質對結果的影響
電極反應式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和判斷一直是重點也是難點,如能比較不同介質條件對反應的影響,即可突破難點,問題迎刃而解。
如氫氧燃料電池在酸、堿性溶液條件下物質轉化和電極反應式書寫規律的比較:
以SO2氣體通入到H2O2溶液為例,分別在酸、堿性條件下離子方程式比較如下:
特別強調在離子方程式配平過程中,補充離子配平兩邊電荷數一定要依據環境中的介質。
5.通過反應條件的比較,掌握反應規律
有機化學反應規律的掌握主要在于對化學鍵的斷裂和化學鍵形成的認知,如醇和鹵代烴的消去反應條件的比較。
相同點:均要求鹵原子和醇羥基的β碳(鄰碳)上有氫原子。
不同點:鹵代烴,一般是在強堿性條件下加熱發生消去反應。
綜以上所述,比較法在高三化學復習教學中有著突出作用和廣泛應用。教師如果能充分而又合理應用比較法,不僅能使一些不容易掌握的概念變得簡單而直觀,讓學生將知識化繁為簡、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極大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石光華.比較法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讀與寫雜志. 2007,4(10):87
[2]馬琳,曲麗霞.化學復習中比較法運用三例.內江科技. 2010,6:205
[3]劉愛蘭.淺淡比較法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鄂州大學學報.2009,15(5):67-70
(作者單位:湛江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