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利
社會主義中國當前機遇與歷史難題
王傳利
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面臨一些獨具特色的歷史性難題,在實現社會制度歷史性跨越的同時面臨著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現實問題;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同時又要防止西方敵對勢力的侵襲;社會主義的發展受封建遺毒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
社會主義制度 歷史性 難題
落后的近代中國盡管遭受國際資本主義的壓迫和蹂躪,但中國人民畢竟沒有經歷漫長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是經歷百余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后,成功實現了歷史性飛躍,邁上了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這樣的淵源背景,注定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將面臨一些獨具特色的歷史性難題。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而深刻的跨越,結束了自明朝中葉以來日益衰頹的趨勢。中國人用了100年的時間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還要再用10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任務。
中國作為一個起點低、底子薄、人口多、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繼而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這使得社會主義中國面臨世界現代化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困難。
環顧今日全球,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正在為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歷史機遇。中國人民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國加快發展,要注意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
對外開放不是免費的午餐。從理論上說,落后的社會主義中國追趕世界先進國家,具有后發優勢,也就是直接吸收先進國家已經發展出來的高科技成果,迅速地實現現代化。但是,現實并非如此。對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來說,絕對不愿意在瓦解蘇聯之后,再培養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對手。盡管對社會主義國家技術封鎖的“巴黎統籌組織”已解散了,但是,西方一些反華勢力出于圍攻社會主義中國的戰略考慮,嚴防新技術流入社會主義中國,實質上的禁運、限制和歧視從來沒有停止過。
蘇聯解體后,西方敵對勢力用各種方式和手段對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實行“西化”、“分化”的戰略,企圖顛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最終將中國納入國際壟斷資本的統治,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變成資本主義的附庸國。這些年來,不斷借助人權、民主、民族、宗教問題和臺灣問題等發難于我國。我國發生的數起暴恐事件中,不斷閃爍西方反華反共勢力的鬼怪魅影。如同老虎一定要吃人一樣,他們的這種政治圖謀不會因為美妙外交辭令的粉飾而有絲毫的改變。我們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等方面都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這就決定了我們同西方國家的較量和斗爭是不可調和的,因而必然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是十分尖銳的。西方國家不論是從戰略格局上來說,還是從意識形態上來說,都絕不會希望看到像我們這樣的一個社會主義大國順利實現和平和發展的。他們的目的就是要顛覆我們的社會制度。因此,我們與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之間的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的斗爭將是長期的、復雜的。
如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占據世界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在與資本主義打交道過程中,既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吸收外國的管理經驗、科學技術和資金,又防止西方敵對勢力的侵襲,堅決抵制和粉碎西方敵對勢力搞滲透、顛覆、和平演變的政治圖謀,這的確是社會主義中國需要應對的一個高難度的歷史課題。
作為新生事物,社會主義脫胎于腐朽的資本主義,作為資本主義對立面而存在,保留了資本主義社會有利于社會主義發展的有用成分,又增添了資本主義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但現實中國的社會主義,是在生產力和文化水平相當落后,資本主義未來得及充分發展,甚至還有不少封建主義遺留毒素的背景中產生的。
中國無產階級接過資產階級未完成的反封建的任務。封建制度在中國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封建遺毒不會很快清理干凈。列寧說過,舊社會滅亡的時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裝入棺材,埋入墳墓的。它在我們中間腐爛發臭并且毒害我們。在社會主義中國,已經徹底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但難免存在封建遺毒。封建主義思想的殘余主要表現在家長制、宗法關系和等級特權思想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奇特的景觀或難題:一方面鏟除封建主義遺毒,但要防止將中華民族文化一概當作封建文化加以全盤否定的做法和傾向;另一方面,不得不借鑒封建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屬于人類文明范疇的一切對社會主義建設有價值的東西,但必須十分小心地警惕封建主義的侵蝕和資本主義的進攻。
問題的復雜性還在于,現實的封建遺毒和資產階級的各種腐朽思想結合起來,共同侵蝕社會主義思想觀念。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腐敗典型形式的權錢交易,在交易平臺上相遇的是兩個角色,一是擁有權力的官員,二是擁有金錢的資本商人。從本質上來看,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是腐敗的根源。從本質根源上來說,造就這兩個角色的不是社會主義根本制度,而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在封建社會里,人們對權力有天然的崇拜。有了權就有了一切,“封妻蔭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封建特權的生動寫照。這些封建遺毒正嚴重地敗壞著社會主義中國的黨風和政風。如果說封建遺毒強化了現實人們對權力的崇拜,那么,強烈刺激人們對金錢崇拜的非資本莫屬。巴爾扎克用吝嗇鬼葛朗臺形象地挖苦了資本的貪婪,而馬克思則繼承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們對資本的天才批判,揭示了資本為了高額利潤不惜上絞架所表現的瘋狂逐利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引進資本。而資本在推動經濟發展的時候,又以極強的滲透力向其他領域擴散,按照資本邏輯的面目塑造著中國。一旦等價交換原則浸透到政治領域,難以避免導致政治行為的資本化。資本運作離不開貨幣作為媒介,貨幣特有的職能所產生的誘惑力,極容易使人產生對它的崇拜,產生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思想觀念,從而形成諸如貪污、受賄、詐騙、走私等丑惡現象的思想基礎。資本和封建遺毒對腐敗發生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又與對外開放帶來的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疊加在一起,共同構成當前我國腐敗高發并難以遏制的原因。
既要利用資本繁榮經濟,又要防止具有瘋狂貪婪邏輯的資本對政治生活的侵害;既要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服務,又要清除封建主義的遺毒,這的確是又一場高水平的政治和思想較量。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在艱難曲折中取得勝利的,不管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在堅信社會主義中國必將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同時,堅定的社會主義者還要關注肩上沉甸甸的歷史重任。
(作者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責編/潘麗莉 美編/李祥峰
A8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