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 陳昌智
京津冀一體化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 陳昌智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和重大國家戰略,是一項事關京津冀長遠發展和人民福祉的重大決策。從長遠看,要完成好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任務,解決好北京的“大城市病”問題,天津的發展潛力問題,河北的產業發展問題,目前應著重在加強頂層設計、促進產業一體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構建便捷的交通網絡等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由中央層面作出規劃,增強規劃的剛性,有利于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有利于解決規劃布局各自為政的不利局面。在總的規劃中,應明確三地的功能定位,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聚焦自身的歷史傳統、現有基礎和未來潛力,形成發展合力;應明確產業分工、城市布局、配套設施、綜合交通體系等重大問題。規劃一旦確定,落實是關鍵,要有一張藍圖干到底的決心。這里的核心問題就是要處理好利益分配,要有舍有得。
第二,促進產業的一體化。產業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體內容和關鍵支撐,這其中又以河北的產業發展最為關鍵。因此,京津冀應通過產業鏈的合理分工,發揮各自的優勢,差別化發展,使區域經濟深度融合。北京應主動“瘦身”,積極調整疏解轉移一部分功能,發揮好科技、人才、國際交往的優勢,提高新技術的研發能力和水平,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河北可以利用好地域空間、資源環境、人力資源等優勢,將京津兩地更多的科研成果產業化。河北發展新的產業應與現有的產業相結合,積極淘汰過剩、落后產能,實現產業技術升級,使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天津可以利用港口、商貿優勢,發展好物流、國際商貿等。要通過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分工,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夯實產業基礎。
第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長期以來,生態環境建設是京津冀發展的一塊短板,是最大的瓶頸。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三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今年十月份以來,京津冀地區連續出現的霧霾天氣,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座的各位也都深受其害。據分析,京津冀地區的PM2.5,燃煤貢獻了三分之一,還有機動車輛、工業、秸稈燃燒、揚塵等所造成的污染。環境污染治理,任何一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在北京APEC會議期間,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大氣污染區域協同治理的好處。因此,三地應緊密攜手,加強在能源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機動車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大氣污染、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共同構筑起區域生態環境安全防護體系。
第四,構建便捷的交通網絡。交通一體化在功能疏解、產業轉移方面,無疑扮演著先行者的角色,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礎、是骨骼系統。這個系統建不起來,人流、物流、信息流一體化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應加快構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條件。
責編/高驪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