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華鵬
這個小說給了我們什么?讀完一個小說,編輯也好、讀者也好——我們總會向這個小說“索取”點什么,作為對閱讀的回報。精彩的故事?感傷的回憶?精神的冶煉?抑或一絲溫暖?幾聲嘆息……從這個小說中得到的越多,我們感覺越值得、越滿足,由此得出判斷:這個小說不錯。從這一點來說,編輯或讀者是“勢利”和“貪婪”的,從翻開小說的第一頁開始,我們就開始“索取”:你得給我點什么。
那么,寧德小說家弘篤的《殺人溝紀事》給了我什么呢?作為這個小說最初的幾個讀者之一,在是否決定把這個小說刊發出來以便讓更多人讀到之前,我必須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要說,這個小說給了我一種似是而非、似有若無的對土地以及對土地上的人的認識:土地是寬厚仁慈的,土地上的人是卑微且不屈的。
殺人溝是秦嶺北麓大散關附近的七里原上的一個溝壑,它為什么叫殺人溝?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什么?這是弘篤制造的一個歷史懸念,這個懸念貫穿小說始終,但弘篤的目的不在此,他要講述的是殺人溝里現在發生的事情——現實懸念:經濟改革的潮水滲透到中國鄉村每一寸干涸的土地上,邊遠的謝家村當然也不例外,為了富裕起來,農民變成工人、商人,他們在殺人溝辦起磚廠。這是鄉村土地上的一件大事。會計伯、“掐破米”成為事件的主角,老實巴交的會計伯在家管生產,能說會道的“掐破米”外出跑推銷,村民們在這里做工領工資,一切看來都紅紅火火。
對這些農民來說,經營的風險時刻如影隨形。當“掐破米”在外邊出事兒,推銷不出去磚,拿不回來錢時,會計伯也無力支撐下去了,燒窯技師離開,打工村民要得到自己的回報,但當回報無法兌現時,爭斗、謠言、反目……隨之而來,今天的殺人溝似乎又要上演歷史上血腥的殺戮來。土地是無言的,但土地上的人一刻也不曾安靜過。小說較為成功地塑造了會計伯、“掐破米”兩個人物形象,小說的故事性、歷史感、命運感均有了,是一個有想法的中篇小說。
盡管我在《殺人溝紀事》中得到了我在意的東西,但我仍然覺得這種向小說“索取”的行為并不太明智,因為我“索取”的東西對我重要,但是它對另外的讀者是否也重要呢?見仁見智,看法迥異,才是一個好小說應該擁有的品性。
故事不錯之外,這個小說的敘述也算豐富。三條線索,明暗交織,共同推進小說:一條是殺人溝的歷史追溯;一條是敘述者“我”與小伙伴的友誼以及對磚廠事件的見證;還有一條是會計伯、“掐破米”的磚廠故事。
作者弘篤是陜西人,盡管他在福建多年,但他的生活營養仍來自西北大地,他的文學營養也同樣來自家鄉的小說家柳青、陳忠實們,這營養是深入骨子里的,難以改變,所以他的小說有一股西北風味,那種粗糲、直接、干燥的敘述氣息撲面而來,在這南方溫婉、細膩、濕潤的小說世界里,弘篤的《殺人溝紀事》以及他之前的一些小說也算別有風味了。
當然,這個小說如果在人物內心沖突上再強烈一些就更好了。另外,最后一部分敘述顯得匆忙了些,是因為他想盡快結束這個小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