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涵
讀完余岱宗的小說《閃回》,主人公周雨樓的感傷形象,像一條泛著閃光鰭片的鯽魚,時不時地在我腦海里鳧躍而出,把思緒攪得波光粼粼。這條鯽魚,讓我不由想起了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一段很有意思的言論。
帕慕克在談論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時,將小說家分為兩類:天真的和感傷的。天真的小說家就像自然一樣,平靜、無情而又睿智,能夠徹底地描述并揭示世界的意義,比如歌德、但丁;感傷的小說家則以席勒為代表,他們質疑自己感知到的一切,甚至質疑自己的感覺本身,這種質疑給他們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無數(shù)的糾結和痛苦。在帕慕克看來,這兩個定義不僅僅是針對普遍的文學和藝術,而是關乎兩種永久存在的人性。
周雨樓,顯然就屬于“感傷的人性”這一類。
小說寫了兩段婚外情,一段是周雨樓和宋祎的戀情,一段是宋祎父親宋老先生和其粉絲讀者覃女士的戀情。前者是主干,后者是攀附在上面的藤蔓,兩者相互糾結、纏繞。周雨樓與宋老先生長了副相似的臉孔:都是學院派出身,都年歲不小,在陷入婚外戀時都受到了家庭和熟人的雙面夾擊,“四處都是敵人”,生活里熬滿了痛苦的汁水。這種相似不僅僅是身份和生活經歷的相似,更是中年感情危機的相似。
在余岱宗的筆下,中年變成了一種不能抵抗的瘟疫。周雨樓被這種瘟疫傳染,無法自愈。他害怕熱鬧的節(jié)日,習慣獨自憂傷,又總陷于記憶的泥淖中不可自拔;他“所有的故事都只能封存在自己的心靈密室里”,除了宋祎無人可以訴說;他對生活總是無端地泛起疑問和傷感,把樂趣消解得不知蹤影。透過四五十歲的樹孔,我們能清楚地感受到,當中年人面對出軌誘惑、面對歲月感傷時,情感上的那種兵荒馬亂與茫然無措。周雨樓身上貼著的感傷標簽,使得人物的體驗變得既非常個體又如此共鳴——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中年這個站臺,當我們到達這個站臺時,我們會不會也成為第二個“周雨樓”?
小說里的另一個角色宋祎,也顯得耐人尋味。她既是父親出軌的旁觀者,也是周雨樓出軌的誘發(fā)者,就像一枚原本在岸上,又被卷到海里的貝殼一樣。宋祎父親出軌帶來的家庭陰影,在宋祎心里變成了一塊永久的黑斑。她無比痛恨破壞了她美好家庭的覃女士,然而又偏偏以她最痛恨的身份——第三者,闖入了周雨樓的生活中。她扮演了一個類似復仇者的角色,從周雨樓身上看到了當年她父親痛苦不堪的影子,或許想以此來慰藉被黑斑遮蔽了的美好回憶。
這篇小說像一幕無需太多道具和裝飾的舞臺劇,通過對周雨樓長鏡頭的特寫,通過一段段閃回的過往與記憶,展現(xiàn)了中年知識分子所面臨的感傷與迷惘、困惑與痛苦、掙扎與糾結的精神困境。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突圍之戰(zhàn),當一個人年華老去,他如何與翹起感傷尾巴的記憶作戰(zhàn),如何與頻頻入侵的外來情感作戰(zhàn),如何與庸俗平常的婚姻生活作戰(zhàn),又如何與內心孤寂的自我作戰(zhàn),等等這些都是小說向我們提出的問題。
余岱宗的小說有一種他獨有的、富于文人氣質的迷人韻調。這種韻調體現(xiàn)在他對敘述氛圍的精心營造上,也體現(xiàn)在他對語言節(jié)奏的準確把控上。在閱讀過程中,我始終感覺有一股哀而不傷的暖濕氣流,在裹挾著我一路向前。不是洶涌澎湃地,也不是那種眾生喧嘩地,而是緩緩地、淡淡地彌漫過來,借助細膩而敏感的筆觸,覆蓋了我的感官與心靈。越仔細咂摸這些情感豐沛的文字,就越感覺氣流不斷地在心頭醞釀、凝結,然后突然爆發(fā),降下一場令人感傷不已的大雨。
我情愿被它淋個通透。
責任編輯石華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