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黎
關節置換患者圍術期感染危險因素的分析及預防
張曉黎
目的探討關節置換患者圍術期感染危險因素對關節置換患者的切口愈合的影響。方法通過對12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調查, 對可引起圍術期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制定相應的措施。結果 126例患者的深部、淺部位切口均無感染, 療效優良率達93%。結論 感染的危險因素存在于關節置換的整個圍術期, 做好充分的預處理, 才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關節置換;圍術期;感染因素;對策
關節置換患者術后出現感染是最嚴重的并發癥。盡管外科置換技術不斷發展, 設施條件不斷完善, 但術后感染仍是一個災難性的問題。通過對圍術期感染危險因素的篩選并采取有利措施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為2009年1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全髖、半髖、膝關節置換的126例患者, 其中男71例 , 女55例;年齡36~85歲, 平均年齡(61.32±8.3)歲;行髖關節置換的患者8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14例, 股骨頸骨折患者21例, 股骨頭壞死患者40例, 其他6例);行膝關節置換的患者45例(膝關節病變)。
1.2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 調查和分析關節置換感染因素。對圍術期篩選出的感染危險因素繪制成表格,由負責此類手術的巡回護士按照表格內容監督執行, 進行1年的術后隨訪, 收集臨床資料。
2.1 與患者自身相關的感染危險因素 ①年齡:關節置換的患者多為老年人, 自身生理功能減退、免疫功能低下 , 可造成機體修復延遲。②疾病史:關節置換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癌癥等基礎疾病。③藥物史:病情需要長期使用激素、免疫制劑使全身抵抗力下降。
2.2 與手術相關的危險因素 ①手術部位準備:術前患者未進行消毒液沐浴和手術部位皮膚消毒。術前毛發去除的時間、方法不正確。②患者術日使用的患者服、床單、被套未滅菌。③手術環境:手術室空氣凈化未達標, 人員未限制或室內人員活動頻繁。④關節置換器械多是外來器械, 存在管理不規范, 清洗不徹底。⑤參與手術的醫務人員存在操作不規范, 無菌觀念差, 關節置換技術不熟練。⑥預防用藥的時機不正確, 藥物選擇不恰當。⑦選擇使用不含抗生素的骨水泥。⑧引流管安放位置欠佳, 拔管時機未掌握。
3.1 術前基礎疾病的治療 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提高患者的抵抗力。糾正低氧血癥、低蛋白血癥, 控制血糖、血壓變化,鼓勵患者戒煙等。患者術前等待日盡量縮短。
3.2 術前手術部位準備 術前應用2%葡萄糖洗必泰皮膚消毒液沐浴, 換上清潔衣物, 用碘伏消毒手術部位后用無菌巾包裹;切口周圍的毛發對手術有影響的, 術前可在手術準備間用電推剪去除手術部位毛發。術前備皮越早, 術后的感染率就越高, 一般不備皮[1]。
3.3 術前患者物品準備 術日患者更換滅菌的患者服, 床單元、手術間更換滅菌的床單、被套。術前1 d把術中所需物品送達手術間, 減少術日進出手術間頻次。
3.4 要求手術環境合格 此類手術應在百級手術間進行,據研究手術間溫度22~25℃, 相對濕度50%時, 細菌浮游10 s后即死亡[2], 調整手術間溫濕度。術中限制人員出入,如有需要由室外人員傳遞, 謝絕參觀。室內人員也盡可能減少走動。
3.5 無菌操作 術中手術部位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膚, 術者穿全封閉式手術衣, 戴雙層手套, 切口處粘貼手術巾, 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提高手術技巧, 保持有效止血、最小的組織損傷和異物存留及消除手術部位死腔, 配以熟練護士配合手術, 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
3.6 手術器械準備 手術器械全部由消毒供應中心供應,以保證手術器械的清洗滅菌效果。加強外來手術器械管理,外來手術器械于手術前1 d送消毒供應中心, 按照流程進行清洗滅菌。查看置入假體是否在滅菌有效期內, 檢查包裝。用75%酒精性消毒假體外包裝后打開。
3.7 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術前30 min輸注抗菌藥物,不宜超過30 min, 使抗菌藥物在切口部位獲得較高的血藥濃度。手術時間超過3 h或出血量超過1500 ml時, 再次給予抗生素1次。由于術后混合感染日趨增加, 宜選擇第三代頭孢菌素。術后根據化驗結果停藥, 避免耐藥產生。
3.8 抗生素骨髓泥的臨床應用 術中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在局部釋放抗生素發揮預防和治療感染的作用, 抗生素骨水泥中的抗生素含量越高釋放越多[3]。
3.9 負壓引流管術后保持通暢 術野徹底沖洗、止血后放置2條負壓引流管, 應遠離切口, 在體內組織斜行穿出, 傷口內的引流管不宜過長或過短, 以防堵塞或脫出;術后密切觀察引流是否通暢, 如發現切口敷料潮濕及時更換。術后24 h內拔除引流管, 以減少污染機會。同時觀察切口愈合情況, 換藥時注意手衛生和無菌操作。
本組126例關節置換患者均未出現深、淺部位感染。隨訪患者關節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復, 療效優良率達93%。
關節置換感染的危險因素存在于整個圍術期, 直接影響手術的成功。清潔皮膚可有效的降低皮膚表面攜帶的細菌量,達到預防切口感染的效果, 由于操作不復雜, 其重要性已被忽視。抗生素骨水泥應用可有效控制局部感染, 還可維持關節周圍軟組織張力, 減少瘢痕形成, 可以明顯改善關節功能[3]。對所篩選出的感染危險因素引起足夠重視, 術前患者準備充分, 術中嚴格無菌操作和抗生素骨水泥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 術后合理引流等都是能夠預防術后感染的重要環節。對關節置換患者的感染環節嚴格把關, 措施落實到位,感染還是可防可控。
[1] 黃素碧, 張杰敏, 胡蓉, 等.術前皮膚準備對預防手術部位感染的作用探討.臨床醫學工程, 2012, 19(11):2009.
[2] 宋烽, 王建榮.手術室護理管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8.
[3] 李文成.抗生素骨水泥與人工關節置換后的翻修.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3, 17(29):5409-5414.
450008 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
201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