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嵐
本文回顧性分析2例喉疣狀癌的臨床資料, 現報告如下。
例1:男, 76歲, 主因聲音嘶啞1個月就診。入院后行纖維喉鏡檢查可見右側聲帶前段乳頭狀新生物, 大小約1.5 cm×0.5 cm×0.5 cm, 表面不光滑, 有白色偽膜覆蓋, 雙側聲帶活動好。喉部CT示:腫瘤侵及右側聲帶。胸片及入院常規檢查未見異常。頸部未觸及淋巴結腫大。初步診斷為右側聲帶乳頭狀瘤, 因患者拒絕切開手術, 即于全身麻醉下行支撐喉鏡下右側聲帶腫物切除術, 術后病理回報:右側聲帶鱗狀上皮呈疣狀增生, 考慮疣狀癌。河北省四院會診病理回報:喉疣狀癌。術后恢復良好, 術后1年隨訪無復發。
例2:男, 65歲, 主因聲音嘶啞3個月就診。纖維喉鏡檢查可見右側聲帶前段乳頭狀新生物, 大小約1.5 cm×1.0 cm×0.5 cm, 腫物表面不光滑, 有偽膜附著, 右側聲帶活動差,喉室及聲門下區未見腫物侵及。術前于纖維喉鏡下取活檢示:右側聲帶鱗狀上皮中到重度不典型增生, 癌變不除外。于全身麻醉下行喉裂開右側聲帶及腫物切除術, 術中冰凍病理回報:鱗狀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術后病理回報:右側聲帶疣狀癌。術后恢復良好, 未行放療, 術后隨訪1年無復發。
本文統計本院2012年1月2日收治的首例喉疣狀癌患者至今共確診2例, 而同期共收治喉癌共98例, 喉疣狀癌發病率達0.02%。
喉疣狀癌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聲音嘶啞, 好發于聲門區,但具有良性的組織學特征, 瘤體表面無潰瘍和分泌物, 其中外生型疣狀腫塊表面布滿桑椹狀乳頭突起, 基底廣, 腫瘤生長速度較慢, 確診較困難, 常延誤治療[2]。
喉疣狀癌鏡下見分化良好的角化上皮, 呈明顯外生性過度生長, 腫瘤組織中常見細胞空泡樣變, 局部呈浸潤生長,擠壓周邊, 間質內有炎細胞浸潤。乳頭瘤樣外觀和成熟規則的排列掩飾了該瘤的破壞本質, 腫瘤表面的活檢標本常不能反應其組織學特征[3,4]。本文報告的2例病理均有“可疑癌變”及“鱗狀上皮不典型增生”, 最后靠術后大標本確診。疣狀癌早期屬原位癌, 限于上皮內損害, 并未超出基膜而侵入固有層, 亦未侵入肌肉和軟骨, 因而無論腫瘤大小及局部浸潤深淺, 并無潛在轉移性[5]。在其治療上喉部疣狀癌還存有爭議, 以手術治療為主, 手術徹底切除腫物, 可不行放療, 本文2例報道手術后均未放療, 術后恢復良好, 隨訪1年無復發。
[1] 田勇泉, 孫愛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348.
[2] 古力遜阿衣阿布力米提.喉疣狀癌診斷治療分析.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1, 3(10):116-117.
[3] 張國民, 伍小琴.喉疣狀癌一例.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0, 4(9): 111.
[4] 黃素紅, 彭解人, 蔡翔, 等.喉疣狀癌的臨床分析.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 2006, 20(4):289.
[5] 張學輝, 黃健男, 占順堂, 等.喉疣狀癌的診斷與治療(3例報告及文獻復習).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 2005, 2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