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
口服給藥方式不適合新生兒疾病的治療, 靜脈給藥作為搶救、防治新生兒疾病的重要途徑, 為臨床廣泛應用。新生兒自身血管細薄、彈性不佳, 加上其容易哭鬧、活動, 給輸液治療帶來了諸多不便[1]。部分患兒在輸液過程中會出現藥物外滲現象, 由于新生兒的表皮組織相對薄弱, 外滲的藥物可能造成新生兒皮膚局部腫脹或壞死, 由此引發醫療糾紛,對醫院醫療服務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加強新生兒輸液外滲皮膚的用藥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本研究對新生兒輸液外滲皮膚的用藥護理效果進行了探討,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于本院79例輸液外滲的新生兒作研究對象, 男47例(59.49%), 女32例(40.51%), 出生時間<1 d 21例(26.58%), 出生時間1~2 d 28例(35.44%), 出生時間>2 d 30例(37.98%), 足月兒28例(35.44%),早產兒51例(64.56%), 靜脈注射部位主要是上肢和頭部, 經詳細檢查患兒不存在免疫系統缺陷疾病, 患兒家屬均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外滲藥物和皮膚表現 新生兒常見外滲藥物包括外滲性的化學物質、高分子抗生素、高營養性物質和血管收縮劑等[2]。外滲患兒局部皮膚表現:皮膚呈蒼白或紅暈, 靜脈血管周邊逐漸腫脹。頭皮靜脈輸液外滲局部一般會有腫塊鼓起,較易發現;上肢靜脈腫脹呈彌散性, 較難覺察。
1.3 藥物外滲護理 ①及時發現外滲是保證皮膚完整的首要條件, 護理人員加強巡回次數, 巡防時仔細觀察新生兒的靜脈注射位置, 如對比左右肢體粗細程度、皮膚色澤和彈性,發現異常立刻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②發現外滲現象后立即停止靜脈注射, 將針頭迅速抽出, 對針眼處進行壓迫(5 min左右), 外滲早期護理人員輔助抬高患肢, 有助于腫脹、疼痛的減輕;③冷敷(4~6℃)是外滲早期的有效措施:25%硫酸鎂放置到無菌紗布, 將其貼于外滲部位, 10~20 min續敷25%硫酸鎂, 無菌紗布蒸發干燥且局部腫脹消退, 及時將其取下。④加強保暖, 將患兒置于輻射暖箱, 將肢體成分暴露, 保持局部皮膚溫度, 外滲皮膚腫脹多數自然消退。⑤局部皮膚顏色改變護理, 輸液外滲局部皮膚呈蒼白色, 使用酚妥拉明濕敷處理, 操作同冷敷, 3次/d。局部皮膚呈青、紫色或黑色,積極選擇合理藥物予以緩解皮膚壞死導致的損傷。⑥加強用藥護理指導, 在對外滲皮膚處理時需要給予患者相應的健康指導, 護理人員同患者溝通交流, 舒緩其緊張、不安心理,以獲得患者的積極配合。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79例輸液外滲新生兒經針對性護理后, 78例(98.73%)皮膚恢復正常, 1例(1.27%)新生兒頭皮損傷, 無功能障礙。自行設計問卷調查本次護理干預滿意度, 經統計, 患兒家屬對本次護理干預的滿意度為97.47%。
新生兒輸液外滲給患兒的皮膚造成一定的影響, 藥物外滲后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腫脹、疼痛, 嚴重的會造成皮膚組織壞死, 留下疤痕, 嚴重影響美觀。新生兒屬于特殊人群,口服給藥方式不適合于新生兒, 靜脈滴注是快速有效給藥方式[3], 為臨床疾病的治療提供了諸多便利, 但新生兒靜脈血管細薄, 彈性不良, 靜脈穿刺滴注中患兒對藥物會出現一些反應, 在此過程中容易導致藥物外滲, 滲入到周圍皮膚組織,引發紅腫、疼痛, 如果不及時發現治療, 皮膚組織會壞死。臨床新生兒常用的注射藥物種類包括外滲性的化學物質、高分子抗生素、高營養性物質和血管收縮劑等, 化學物質如鉀、鈣劑對靜脈的刺激性較大, 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 因此在注射此類藥物時要保持緩慢均勻, 一般需要安排專人看護。高分子抗生素注射時可能導致針尖周圍皮膚缺血, 呈現蒼白色,使用時要控制好抗生素種類和用量, 切忌濫用。血管收縮劑如多巴胺使用時間超過30 min時多靜脈顏色發白, 持續應用導致色素沉著, 失去彈性, 臨床用藥時可建立兩條靜脈通路,輪流注射以降低該類藥物的刺激程度。營養性物質如血制品、蛋白制劑等屬于高滲透壓藥物, 此類藥物外滲會造成皮膚血管腫脹變黑, 恢復速度相對較慢, 多需要長期護理治療予以緩解。本組79例靜脈輸液外滲患兒經過對癥護理治療后78例皮膚恢復正常, 此結果說明在外滲發生時予以及時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是降低皮膚損傷的關鍵。冷敷硫酸鎂目的是促進血管收縮, 減少皮膚對外滲藥物吸收, 并可以緩解疼痛, 抑制炎癥反應, 腎功能障礙患者嚴禁服用。酚妥拉明是α受體阻斷劑, 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增加血容量和組織血流量,對微循環和內臟血流灌注具有較好的改善效果, 低血壓、心臟器質性損害、動脈硬化嚴重、腎功能減退者忌用。保暖是輸液外滲的重要環節, 臨床上應予以足夠重視。在處理皮膚顏色變化時應當加強換藥護理。已有報道[4]指出熱敷容易損傷皮膚, 侵潤性封閉影響血液循環, 均不適宜作為新生兒輸液外滲的臨床護理措施。
綜上所述, 加強合理用藥和巡視是預防和發現新生兒輸液外滲的重要措施, 及時針對性護理治療措施是降低新生兒皮膚損傷的關鍵, 值得臨床重視
[1] Malach T, Jerassy Z, Rudensky B, et al.Prospective surveillance of phlebiti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es.Am J Infect Control, 2006, 34(5):308-312.
[2] 陶鑫, 李靜, 孫建偉, 等.新生兒輸液外滲皮膚的用藥護理.護士進修雜志, 2005, 20(9):843-844.
[3] 辛霞, 趙艷, 辛華, 等.規范化新生兒輸液外滲管理模式的臨床應用及效果觀察.護理管理雜志, 2005, 4(4):54-55.
[4] 何綠霜, 李麗珍, 李于凡, 等.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性損傷的臨床觀察和護理.臨床醫學工程, 2012, 19(2):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