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云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 由于長期存在焦慮、抑郁情緒, 直接影響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心理療法可以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 使患者的精神狀態得到改善, 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對2013年間于本院住院治療的糖尿病患者采用心理支持療法, 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選取2013年間于本院住院治療的78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年齡37~62歲, 平均年齡51.5歲, 其中男46例, 女32例, 病史2個月~17年, 本組患者血糖控制均不理想。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 輔助心理支持療法, 效果滿意。
2.1 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做好家庭心理治療 良好的醫患關系是提高心理治療效果的基礎, 心理療法本質上是對患者情緒和認知的調整, 治療效果的好壞主要取決于患者本身的主觀認識, 患者是否有積極認真的態度, 是否能夠主動配合醫務人員開展治療。醫務人員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 冷靜耐心講解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問題, 以精湛的醫術和優質的服務水平贏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耐心聽取患者的傾訴, 切入問題, 幫助患者排解抑郁和焦慮, 使其打開心結, 敞開心扉, 樂于向別人傾訴。家庭成員是患者的親密接觸者, 要獲得家屬的配合, 通過家庭心理治療, 使患者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理解、體貼、關愛患者, 通過細致的心理呵護, 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 緩解身體的痛苦。
2.2 加強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 靈活運用溝通技巧 醫務人員的一言一行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患者的情緒, 如果醫師在接診時, 精神狀態良好, 可給患者積極的心理暗示, 使患者受到鼓舞, 對于自身病情的改善充滿信心。反之, 如果在接診時醫師精神狀態不佳, 滿臉愁容, 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 增加患者的疑慮心和煩惱。在為患者做心理治療時,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要善于運用面部表情, 與患者交流時,面部表情要真誠, 不能漫不經心, 敷衍了事, 這樣會挫傷患者的感情, 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復。當患者對病情康復感到絕望和質疑時, 要給予患者肯定的眼神。認真耐心傾聽, 提高自身修養, 能夠結合專業知識適時開導患者, 及時發現問題, 及時矯正, 要教給患者防治糖尿病的基本方法, 使患者自身學會如何控制飲食, 如何調節情緒。
2.3 重視患者個體差異, 采取個性化方案 患者個體差異懸殊, 因此醫務人員需要采取個別心理療法, 有目的、有計劃地制定個性化心理治療方案。由于患糖尿病時間不同, 對患者帶來的困擾不同, 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程度也不同,對于初發糖尿病的患者, 由于持續的高血糖狀態使患者感到疲勞, 當按照治療計劃進餐后監測血糖并未達標時, 難免會產生失落感, 未達到預期目標, 當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時,醫師要耐心傾聽, 給患者積極的心理暗示, 給其糖尿病患者普及糖尿病知識, 使其明確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1]。盡快消除患者的焦慮、沮喪情緒, 使患者以平靜的心態, 積極配合治療。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 近年來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 已經成為危害我國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 在綜合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中, 心理支持療法逐漸被推廣應用到臨床實踐中。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醫師要采取個性化心理治療方案,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不同的心理治療, 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 消除不良情緒, 樹立康復的信心, 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增強自律意識, 按照計劃合理進餐。醫務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加強心理、社會、行為及健康教育等科學知識的學習, 加強心理干預技巧的學習, 提高心理護理效果, 從而促使糖尿病患者的康復。
[1] 王曉杰.心理治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中外醫學研究,2010, 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