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樂年
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疼痛機制研究進展
仲樂年
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癥造成疼痛的機制尚不明確。經實踐顯示, 前列腺素(PGI2)、前列腺素E2(PGE2)、甾體激素、血管加壓素以及β-內啡肽等都和Ems的疼痛有關。文章將以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疼痛機制研究進展作為切入點, 進行深入的分析, 相關內容如下所述。
子宮內膜異位癥;疼痛 ;機制;研究;進展
據相關資料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癥為近年來育齡女性較為多見的疾病, 同樣是導致婦女盆腔疼痛的主要因素。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83.9%出現痛經癥狀, 73.4%患者會出現下腹疼痛癥狀, 58.1%患者會出現全腹疼痛癥狀, 55.1%患者會出現性交疼痛, 43.2 %患者會出現肛門疼痛的癥狀, 而40.3%患者會出現排便疼痛癥狀。一般來說子宮內膜異位癥難以根治, 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女性的生活質量。所以,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 要深入研究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疼痛機制,這會從根本改善女性的生活質量。
相關資料表明, 一般的疼痛為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機體造成的生理過程。同樣是受體主觀的感受。神經末梢與傷害性刺激為觸發疼痛的先決條件。子宮內膜異位癥疼痛主要包括下述一系列因素:①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以及盆腔巨噬細胞所生成的細胞因子與生長因子, 兩種因子是致痛的根源;②盆腔神經末端受到致痛物質的作用, 同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影響了神經末梢;③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出血, 從而導致疼痛。近年來通過一些實踐性研究證實, 疼痛的級別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病變的嚴重性不成正比, 不過差異化的類型與不同位置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疼痛有一定的關系[1]。經實踐表明, 腹膜型子宮內膜異位癥和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DIE)造成疼痛的機制有較大差異, 腹膜型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和病灶所生成的細胞因子與生長因子刺激有聯系,而DIE除了和相關因子刺激有關外, 還可能和病灶對神經的壓迫有關[2]。近年來的研究已經證實, 子宮內膜異位癥疼痛和深部病灶有一定的關聯。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疼痛和神經分布關系的研究表明, 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里的感覺神經和交感神經末梢, 與腹膜型子宮內膜異位癥進行對比, DIE病灶里神經末梢的數量顯著超過腹膜型子宮內膜異位癥, 相關參數為68.2條/ram2:15.9條/mm2, 且P<0.01, 兩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DIE病灶里會產生較多的感覺神經以及腎上腺素能神經末梢, 上述神經末梢為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疼痛的根源;除了大量的神經末梢, DIE病灶里還有比腹膜病灶更多的炎性疼痛因子, 其中有激肽、前列腺素F以及緩激肽。很多實踐結果也證實, 子宮內膜異位癥疼痛的核心物質基礎是病灶里的神經末梢與附近的致痛細胞[3]。
目前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疼痛的認識還處于探究階段。疼痛為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而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到痛覺對大腦的刺激, 比如對疼痛的敏感程度以及中樞神經系統激素調節等。而目前的研究還處在臨床的對策以及疼痛的改善與消除上。
目前已深入的研究子宮內膜異位癥疼痛機理, 尤其是對盆腔局部神經末梢的分布特性, 致痛因子的表達與影響要素,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性與神經內分泌的調節功能等, 這會從根本促進新藥物的治療靶點[4]。同時開展手術治療的隨機對照研究, 同時延長了隨診的時間, 這樣能夠更加客觀的評定手術效果與安全性, 從根本掌握手術為疼痛治療帶來的實際效果, 而且還可以有效的控制安慰劑效果的影響;長期的隨訪能夠掌握手術的有效性, 同時為術后制定治療方案、降低復發給出參照。
開發新型藥物, 同時改變用藥途徑。芳香酶抑制劑的研發,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所生成的雌性激素, 從而達到治療作用。同時要深化對患者的宣教, 讓患者知道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慢性疾病性質, 對其心理進行疏導,同時予以相關的心理干預,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
[1] 何春妮, 宋巖峰, 黃惠娟, 等.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聯合反加療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觀察.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3, 38(01):36-37.
[2] 趙學英, 郎景和, 冷金花, 等.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特點及復發相關因素分析.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4, 39(02):97-100.
[3] 黃堅, 石一復, 周彩云.芳香酶P450與雌激素受體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在位及異位子宮內膜中的表達及其相關性研究.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5, 40(03):171-174.
[4] 鄔巧霞.腹腔鏡手術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研究.中國婦幼保健, 2010, 25(23):3355-3356.
2014-04-28]
810500 青海省互助縣東山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