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梅 吳紅順
(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
近年來,醫學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抑郁癥狀是一種心境異常低落、不愉快的負性情緒狀態,是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癥狀之一,在大學生群體中的發生率普遍較高,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學習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經質是人格結構中的一個維度,是人格特質的核心因素之一,它反映了個體情緒穩定性上的差異,是一個包括情緒穩定(低神經質)和情緒不穩定(高神經質)的連續[1]。應對方式是個體在應激條件下所采取的具體的應對方法、手段或策略,是個體為了處理被自己評價為超出自己能力資源范圍的要求而做出的不斷變化的認知和行為努力。目前,我國學者關
于大學生抑郁情緒的研究較多停留在癥狀描述上,把抑郁癥狀、神經質人格特質、應對方式相結合起來的研究較少,且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是針對綜合性大學的學生[2,3],對醫學院校學生的研究則很少。比較而言,醫學院校學生學習任務更重、年限更長、壓
力更大。因此,了解當前醫學院校學生的抑郁癥狀、神經質人格特質、應對方式的狀況,對促進師生的教和學、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旨在探討醫學院校學生的抑郁癥狀、神經質人格特質、應對方式的狀況及其關系,以期為當前醫學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
選取福建省兩所醫學本科院校學生作被試,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85份,有效率為97%,其中男生395人,女生90人;大一221人,大二152人,大三68人,大四及以上44人。
采用美國Zung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SDS)、艾森克人格問卷神經質分量表(N)、特質應對方式問卷。抑郁自評量表共20題,采用(很少是、有時是、大部分是、絕大部分是)4個等級記分,所有項目之和為量表總分,總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總分的正常上限參考值為41分,總分42-50分為為輕度抑郁、51-58為中度抑郁、59分及以上為重度抑郁。艾森克人格問卷神經質分量表(N)共24題,回答“是”記1分,回答“否”記0分,分數高者常常焦慮、擔憂、郁郁不樂、憂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以至出現不夠理智的行為;分數低者情緒反應緩慢且輕緩,很容易恢復平靜,穩重,性情溫和,善于自我控制。特質應對方式問卷共20題,包括兩個因子,即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各含10個條目),采用“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不確定”、“比較符合”、“完全符合”5個等級記分(該問卷實際應用中消極應對特征的病因學意義大于積極應對)。以團體方式施測問卷,由心理學專業人員發放問卷、講解問卷填寫注意事項。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

表1 醫學院校學生抑郁癥狀、神經質人格特質、應對方式狀況(N=485人)

表2 醫學院校學生抑郁癥狀分布狀況(N=485人)
由表1可知,醫學院校學生的神經質人格特質均分顯著的低于常模,消極應對、積極應對均分顯著的高于常模。由表2可知,約29.7%的醫學生有抑郁癥狀,其中約23.5%的醫學生是輕度抑郁、約5.2%的醫學生是中等程度的抑郁、約1.0%的學生是重度抑郁。
表3 不同性別學生的差異比較(±S)

表3 不同性別學生的差異比較(±S)
量表 男 女t抑郁癥狀 36.7±7.9 39.5±8.7 -2.95***神經質人格特質 9.3 ±5.7 11.3 ±4.4 -3.16***消極應對 27.6±5.7 27.9±6.1 -0.48積極應對31.3±6.2 32.6±5.7 -1.89
由表3可知,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抑郁癥狀、神經質人格特質上存在較顯著差異,女生的抑郁癥狀、神經質人格特質均分顯著的高于男生的均分。
表4 不同成績醫學生的差異比較(±S)

表4 不同成績醫學生的差異比較(±S)
量表 ①差 ②中等 ③優秀 F 兩兩比較(P<0.05)抑郁癥狀 40.1±8.5 36.2±7.2 37.6±10.2 9.23*** ① > ②,③神經質人格特質 9.9±5.5 9.7±5.7 9.0±5.2 0.56消極應對 28.5±5.8 27.5±5.5 27.5±6.2 1.22積極應對 30.1±6.6 32.0±5.7 31.3±6.8 4.03* ② >①
由表4可知,不同成績的學生在抑郁癥狀、積極應對上存在顯著差異,多重比較結果表明:成績較差學生抑郁癥狀的均分顯著的高于中等生和優生,成績中等的學生積極應對的均分顯著的高于差生。

表5 神經質人格特質、應對方式與抑郁癥狀的Pearson相關分析
由表5可知,除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兩因子不存在顯著相關外,其余各因子間均存在顯著相關,為探討抑郁情緒與神經質人格特質、應對方式的確切關系,以抑郁癥狀為因變量,以神經質人格特質、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為預測變量進行逐步回歸(stepwise-regression)分析,結果見表6。

表6 進入回歸方程的變量
從表6可以看出,神經質人格特質、積極應對、消極應對是抑郁癥狀的有效預測變量。三者共可以解釋抑郁癥狀的35.8%的變異,用回歸方程可以表示為:Y=32.783+0.479X1-0.179X2+0.133 X3。
本研究表明,約29.7%的醫學生存在抑郁癥狀(其中約23.5%的醫學生是輕度抑郁,中度和重度抑郁所占比例共約6.2%),這說明當前醫學院校有相當比例的學生(略低于三分之一)情緒普遍較消極、低落并且達到了抑郁程度。醫學生消極應對、積極應對的均分顯著的高于常模,說明醫學生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有些同學面對困難或問題時較經常有消極、悲觀的態度和行為,而有的學生則樂觀、積極。醫學院校學生神經質人格特質均分顯著的低于正常人群常模,說明大部分醫學生情緒較穩定,情緒波動較小,善于自我控制。這可能與醫學生所學專業有關,醫學生的專業課程要求他們要有一絲不茍、踏實認真、勤勤懇懇、嚴謹治學的態度,所以,在專業學習的熏陶下,醫學生比一般人群更理智、更善于自我控制性情更隱忍、溫和,另外也可能是醫學生學習壓力大、任務較繁重而心情持續較低落、穩定。醫學院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強化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注重磨練學生性格,為他們打下良好心理基礎。
本研究表明,女生的抑郁癥狀、神經質人格特質均分顯著的高于男生的均分,這說明女生的情緒較男生更消極、低落,女生的情緒波動較大。這可能與女生的生理因素、情感更細膩、豐富等性格特點有關。女生大多較感性思維,而男生的空間邏輯思維能力、分辨推理能力優于女生。醫學生專業課程大多更適合男生(理性思維),因此,女生的學業壓力總體比男生大。女生固有的生理周期、社會就業對女生的歧視等因素,造成女生抑郁癥狀、情緒波動更嚴重。醫學院校應特別重視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同學間互助,學校的相關政策和規定應適當的體現對女生的特殊關愛和優待。
本研究表明,差生抑郁癥狀的均分高于中等生和優生,成績中等的學生積極應對的均分高于差生。原因是,成績中等及以上的學生,把學習當成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對待、學習目標也更明確,以學習為主要目標的生活過的更充實、更有價值感,遇到問題更傾向采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這與吳紅順等人的研究較一致[4],差生在學習倦怠的三個維度上(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都明顯高于中等生和優生。醫學院校應更加重視對差生的幫助和心理輔導。
本研究表明,神經質人格特質、積極應對、消極應對與抑郁癥狀之間存在關聯關系,神經質人格特質、積極應對、消極應對是抑郁癥狀的有效預測變。這說明緩解當前醫學院校學生的抑郁癥狀要從他們的人格特質、應對方式入手,醫學院校優化醫學專業課程,促進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沉著、冷靜、踏實、認真、平和、穩重的性格。
[1]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42-44.
[2]肖晶.大學生神經質人格特質與抑郁癥狀的關系:日常應激的調節與中介作用[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47-151.
[3]凌宇.神經質人格調節青少年應激與抑郁癥狀的追蹤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11(3):411-416.
[4]吳紅順.醫學院校學生專業承諾和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學科版),2012,1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