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媚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機體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并損害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炎癥、壞死、纖維化。我國目前乙肝病毒攜帶率為7.18%,母嬰傳播是最重要的傳播途徑,母親是家庭聚集的主體,我國約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嬰傳播所致,成人肝硬化、肝癌90%以上是嬰幼兒時期感染上乙肝病毒的。接種乙肝疫苗可以有效地阻斷母嬰傳播途徑,但仍有大約10%~20%的嬰兒會免疫失敗,而導致形成慢性HBV感染[1]。研究顯示免疫之前已經發生的宮內感染是導致免疫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2],因此及時有效的切斷乙肝病毒的宮內傳播就顯得尤為重要[3],為此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找到能夠有效阻斷乙型肝炎病毒在宮內傳播的臨床方法,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自于番禺區南村醫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攜帶乙肝病毒的150例孕婦,年齡在22~35歲,平均年齡(24.6±0.6)歲,以上孕婦均無癥狀表現。將150例孕婦隨機分成2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75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對150例孕婦及產下的健康新生兒152例(女72例,男80例)進行12個月的隨訪。
1.2 方法 僅給予對照組孕婦常規檢查,實驗組孕婦在常規觀察的基礎上給予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在妊娠28w開始進行免疫球蛋白(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的肌內注射,每4w注射1次,直到孕婦臨產,每次200IU,如果孕婦是HBsAg及HBeAg雙陽性者每次注射400IU,2組孕婦所生嬰兒出生時和出生2w后再分別肌內注射免疫球蛋白100IU;于嬰兒1、2、7個月時再次接種乙肝基因重組疫苗(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并于出生時和1、2、7、12個月齡時隨訪采外周靜脈血,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新生兒外周血乙肝病毒基因(HBVDNA),HBV-DNA是反應宮內感染強弱的直接指標,具有快速、高效以及敏感性強等特點。并檢測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并監測丙氨酸轉氨酶(ALT)[4]。
1.3 判斷標準 (1)患兒ALT>40IU/L且持續6個月以上者定為慢性乙型肝炎[4]。
(2)新生兒出生時外周血檢驗HBsAg呈陽性(或HBeAg陽性),至1歲時HBsAg仍陽性者同時抗HBs陰性者認為是宮內感染免疫失敗。出生時及1月齡外周血HBsAg呈陽性,出生1年之內HBsAg轉陰,并持續陰性且抗HBs陽性者,則可以判斷是宮內感染免疫成功[1]。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發生宮內感染HBV的例數及比例 在實驗組75例新生兒共中有18例隨訪測出HBsAg(+)和/或HBeAg(+)的嬰兒,占新生兒總數的24.00%;對照組77例新生兒中有54例隨訪測出HBsAg(+)和/或HBeAg(+)的嬰兒,占新生兒總數的70.13%。新生兒宮內感染率比較,實驗組為6.67%,對照組為15.58%,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慢性肝炎(ALT持續>40IU/L)的發生率比較,實驗組為2.63%,對照組為7.79%,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孕婦所生嬰兒發生宮內HBV感染的例數及比例(n)
2.2 2組宮內感染患兒的HBV-DNA檢測陽性率比較實驗組宮內感染兒的HBV-DNA檢測陽性率為40%,對照組為50%,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宮內感染嬰兒的HBV-DNA檢測陽性率
2.3 不良反應觀察 進行2年隨訪,2組嬰兒并沒有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目前HBV感染的宮內診斷仍然具有較大的困難,通過經母腹臍血穿刺檢出HBsAg陽性也不能證明HBV宮內感染,主要是由于臍血容易被母血感染[5]。研究顯示被HBV感染的單核細胞可能通過胎盤感染胎兒,主要是由于HBV感染的肝臟與患者的免疫系統密切相關,而單核細胞在機體免疫應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HBV感染的單核細胞在病毒致病和傳播方面均有作用,HBV感染的單核細胞很可能成為HBV宮內感染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外周血中檢出HBV-DNA可作為宮內感染的標志[6]。而采用PCR檢測新生兒的外周血HBV-DNA可有效提高HBV的檢出率,HBV可在宮內感染胎兒的淋巴細胞,因此從外周血淋巴細胞中檢出HBV-DNA對于早期診斷HBV宮內感染具有一定的意義。
目前,乙型肝炎疫苗已廣泛應用于預防HBV感染,并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現在普遍推廣的乙肝疫苗的免疫對阻斷HBV母嬰傳播仍存在近20%免疫后失敗,而宮內感染正是導致生后免疫失敗的主要原因[5]。本研究發現,在實驗組75例新生兒共中有18例隨訪測出HBsAg(+)和/或HBeAg(+)的嬰兒,占新生兒總數的24%;對照組77例新生兒中有54例隨訪測出HBsAg(+)和/或HBeAg(+)的嬰兒,占新生兒總數的70.13%。實驗組新生兒生下檢測外周血HBsAg,測到陽性者5例。我們同時發現發生宮內感染的嬰兒其HBV-DNA陽性檢出率非常高,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對照組嬰兒的HBV-DNA陽性率為50%,實驗組陽性率為40%,2組比較無顯著差異。新生兒宮內感染率比較,實驗組為6.67%,對照組為15.58%,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孕婦在孕后期,胎兒在逐漸成熟,胎盤子宮壁也非常容易形成撕裂,因此母體的血液就會進入胎兒的體循環,從而導致胎兒的感染[7-8]。慢性肝炎(ALT持續>40IU/L)的發生率比較,實驗組為2.67%,對照組為7.79%,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宮內感染兒的HBVDNA檢測陽性率為40.00%,對照組為50.00%,2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以上結果說明產前給予孕婦多次肌內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地阻斷乙型肝炎病毒的宮內感染。對2組嬰兒進行隨訪發現,進行產前免疫阻斷的孕婦及新生兒均未發現不良反應,說明其具有很好地安全性。綜上所述,做好產前乙肝預防工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彭美蓮,劉瑋,呂雯,等.替比夫定與乙型肝炎疫苗及免疫球蛋白聯合阻斷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垂直傳播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1):8.
[2]王得玲.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阻斷的臨床研究現狀[J].當代醫學,2010,16(14):39-40.
[3]Shi Z,Yang Y,Ma L,et al.Lamivudine in late pregnancy to interrupt in utero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Obstetrics & Gynecology,2010,116(1):147-159.
[4]周煜,金輝,劉沛.乙肝免疫球蛋白宮內注射阻斷乙肝母嬰傳播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2,12(7):791-798.
[5]姚喜芳.拉米夫定阻斷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臨床研究[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5):403-404.
[6]欒峰.阻斷乙型肝炎病毒宮內傳播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2,7(35):79-80.
[7]王清圖,修霞.乙肝病毒宮內感染及阻斷母嬰垂直傳播的研究進展[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9,16(3):142-143.
[8]張???范昕,于耕紅,等.阻斷圍產期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研究進展[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