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青 劉靜 李延飛 陳偉菊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 廣州510630)
清潔間歇導尿(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是采用專用清潔導尿管,根據膀胱充盈情況,每隔3~4h進行一次自我間歇性導尿的方法[1]。清潔間歇導尿安全可靠,是一種簡便、易行、經濟的尿路管理方法,這種導尿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脊髓損傷患者膀胱排尿功能的訓練。脊髓損傷患者膀胱排尿功能恢復過程需要患者/照顧者參與其中,我們借鑒香港屯門醫院骨科導尿術教育及實習計劃,制作了導尿術評估單,2008年5月起應用于脊髓損傷患者,在評估患者/照顧者對清潔間歇導尿的技巧、故障處理、遵醫行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6月~2013年6月在廣東省4所綜合醫院就診的脊髓損傷且需行清潔間歇導尿患者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18~61歲,平均年齡35歲。平均住院天數35d。
1.2 方法
1.2.1 導尿術評估單內容的設計 參考香港新界西聯網屯門醫院骨科導尿術教育及實習計劃,以主、客觀方面的內容作為評估指標,制訂導尿術評估單。主觀方面是由患者/照顧者自我評估,內容包括7個條目,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備選答案“是”或“否”;客觀方面由護理人員對患者/照顧者進行客觀評估,內容包括6個條目,由護士評估患者上述方面達到的程度,選擇良好、滿意、合格、不滿意、欠佳(表1)。

表1 導尿術評估單
1.2.2 健康教育 首先為患者/照顧者提供清潔間歇導尿圖文并茂的小冊子及飲水計劃、操作所需物品,讓患者/照顧者對清潔間歇導尿有一個初步認識,再由責任護士對他們進行知識宣教。宣教內容是評估單中主觀方面的相關內容,并且結合小冊子給予講解,及時回答患者/照顧者提出的疑問。最后由護士進行清潔間歇導尿操作示范,次數為10次。
1.3 評估
1.3.1 主觀評估 健康教育第2天,讓患者/照顧者進行自我主觀方面的評估,護士根據評估結果再逐一進行針對性教育,直到7個條目全部達到“是”。
1.3.2 客觀評估 患者/照顧者主觀評估條目全部達到“是”后,再由責任護士對患者/照顧者的實際操作進行評估,操作必須由患者/照顧者獨立完成。針對評估為“不滿意”或“差”的條目,護士再進行操作演示,患者/照顧者反復練習,直至評估結果為“合格”以上。在6個條目方面需全部達到“合格”以上,患者/照顧者才能單獨實施清潔間歇導尿。
60例患者/照顧者均能夠熟練進行清潔間歇導尿,43例患者恢復反射性膀胱,其中29例殘余尿量在80ml以內,停止導尿;8例患者殘余尿量大于200~250ml,需每日晨起、睡前各導尿1次;6例患者殘余尿量80~200ml,需每日睡前導尿1次;17例患者沒有恢復反射性膀胱,每日需導尿4~6次。對出院患者半年后進行回訪,需進行清潔間歇導尿的患者/照顧者都能堅持導尿,并能夠定期返院復查,仍住院的患者也能積極反饋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能及時獲得醫務人員的解答。
3.1 清潔間歇導尿是一種比較經濟、簡便、可行的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手段 脊髓損傷患者一旦出現膀胱功能障礙,不僅影響其日常生活,更嚴重的是會引起泌尿系感染。國內外神經源性膀胱治療指南均推薦采用間歇導尿對脊髓損傷的患者實施膀胱排尿功能訓練,以期恢復患者的自我排尿能力。脊髓損傷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礙多年來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焦點問題,1/3以上的脊髓患者認為排尿和排便功能障礙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最大[2],清潔間歇導尿是目前公認的科學尿路管理方法。
3.2 導尿術評估單的作用
3.2.1 對護士的作用 導尿術評估單的制訂為責任護士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健康教育指引,教育的內容與方法在評估單上都能體現出來,并且有明確的指標來評價責任護士的宣教能力,無形中也對責任護士起著督促作用。導尿術評估單確保了責任護士的教育內容與方法必須做到實處,注重對患者/照顧者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評估,通過不斷評估、教育、改進,直至正確掌握,杜絕了因護士資質、患者/照顧者能力等原因引起的偏差,規范了護理工作的流程和內容。
3.2.2 對患者的作用 脊髓損傷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恢復訓練不可能長期或終身依靠醫護人員,需要患者本人或其照顧者進行清潔間歇導尿操作來幫助患者恢復自主排尿,這就需要操作者能夠熟練掌握操作方法,并能夠處理操作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障礙,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遵醫行為。導尿術評估單可全面準確地評估患者/照顧者對清潔導尿相關知識及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以便于患者/照顧者出院后能夠在家中正確實施該項操作,并且能夠熟練處理操作中遇到的問題。
[1]Newman DK,Willson MM.Review of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and current best practices[J].Urol Nurs,2011,31(1):12-28.
[2]李建軍,高峰,劉舒佳,等.地震后脊髓損傷患者的救治與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