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丹
任務驅動教學產生于20世紀 80 年代,是以任務為中心,在真實的情境或模擬真實世界的情境下讓學生在完成任務(即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來學習知識和技能,強調的是在做中學。在英語教學中,通過任務驅動教學能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中,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索,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一、任務驅動教學的實施過程
任務驅動教學是通過完成任務來促進學生的學習,最為典型的任務驅動型教學實施過程是英語言學家Jene Willis(1996)的三段論(即前任務、任務環和語言聚焦),相應地把任務驅動教學分為三個階段:前任務階段、任務環階段和任務后階段。
1.前任務階段
前任務階段即任務實施前的準備階段,是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最短的一個階段,它一般根據學生對任務的熟悉程度來確定時間的長短。在進行任務驅動教學之前教師要做好以下工作:
(1)導入主題和任務。即對新的內容或者學生不太熟悉的內容進行介紹。
(2)師生共同分析主題。在進行任務學習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復習原有的知識,并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和全體學生共同分析和突出主題。
(3)布置學習任務。在學生進行學習任務之前,教師要讓他們理解、明確學習目標,明確如何開展此項學習任務,每位學生的任務分別是什么及完成任務的時間等問題。
2.任務環階段
在任務環這一階段,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采用不同的交互形式,各自充當著不同的角色獲得知識。本階段主要由 三個部分組成: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小組實施任務,教師遠距離監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任務。其次,教師要告訴學生報告的目的、對象、時間和形式,學生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向全班匯報執行任務的情況,包括所做的決定和發現,使任務的策劃做到有的放矢。教師要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為他們提供咨詢,以幫助學生形成意義、表達想法。最后,要求每組派一名學生以口頭、書面的形式向全班匯報他們小組完成任務的情況。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充當主持人的角色,在學生匯報后給予及時的總結。
3.任務后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分析和練習。分析是指學生分析和討論文本或者錄音文本,對意義和使用有深層的理解;練習是指在分析期間或之后,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新出現的知識,幫助他們記住有用的知識,使他們再面對新的問題時有信心去完成。
二、任務驅動教學在中學英語課堂中的實施
根據任務驅動教學的理念,在初中英語課堂中開展任務驅動教學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任務前階段
在任務前階段,教師布置相關任務,引出文本的相關背景知識,導入話題。教師可以運用提問、討論、音像材料等多種方法和手段把任務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熟悉課文材料并做好充分的學前準備。教師在任務前階段應做好如下工作:
(1)引出課文材料的背景知識,開展內容預測活動。學生對課文材料背景知識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背景知識存儲于學生的長時記憶中,是直接影響其對課文分析、理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明確一個單元的學習任務之后,教師在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搜集與主題相關的知識和信息。課堂上,學生間彼此相互交流知識和信息,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扮演引導者、答疑者、向導者的角色,同時組織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課文的興趣。
(2)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生詞,使學生順利閱讀課文。同時,課堂上的語言知識講解不能占用過多時間,可以通過文章的內容及上下文猜測出詞義。
2.任務環階段
這一階段的任務,教師要從課文的內容、活動、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的要求來設計。任務的設計要由易到難,由數個微型任務鏈構成任務鏈,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來完成。具體可以設計為以下活動形式:
(1)小組活動。全班同學可自愿或由教師分配結成小組,每一組領取一自然段的任務,讓該小組成員找出該自然段的主題句、關鍵詞,使小組成員理解該自然段的內容。
(2)班級討論。各小組選派出一個代表來匯報閱讀成果,再在班上進行討論,從而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有一個整體印象。
(3)結對子活動。同桌結成對子再仔細閱讀課文,目的是讓學生捕捉到某些特定的消息和相關的事實與細節。
3.任務后階段
任務后階段為檢測評估階段,這一階段學生要將任務完成的情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提出相關的建議或解決相關的問題。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的角色是學生語言表達的協助者,幫助學生解決口頭表達或者文字表達上存在的(下轉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