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琦雯
摘 要:電子商務糾紛中的電子證據在訴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電子證據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入手,對電子證據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以及舉證問題進行分析,認為電子證據不是獨立的證據存在形式,屬于物的證據存在形式,電子證據的證據能力應符合證據“三性”特征,電子證據的證明力應由法官自由裁量決定,我國電子證據立法應當建立一元規制為主體、多種規制共存的立法模式。
關鍵詞:電子證據;法律地位;法律效力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0-0295-02
“天貓瘋狂”似乎一夜之間變成了風靡電子商務界的響亮詞匯,350億的巨額銷售額足以令世界上每一個公民為之震驚。“天貓瘋狂”的背后預示了電子商務逐漸走向繁榮和P2P業務的日臻成熟。但是,瘋狂的背后終是隱藏著陷阱。譬如,不少商家和消費者熱衷的“雙十一”促銷活動,為了提高自己的人氣,許多商家會趁著“雙十一”活動把商品賣得比平日便宜,但在消費者與商家達成訂單后,某些無良商家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會私自取消訂單,甚或無限期延遲發貨,于是關于“雙十一”商品促銷的法律糾紛發生。
產生法律糾紛后隨之引來的是證據的采集。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起訴必須符合第119條規定的起訴要件,且起訴狀應當記明“證據和證據來源”等,但在電子商務中,傳統的合同、提單、票據等書面檔均被儲存于計算機設備中的電子檔所取代,所以,對電子證據的采集已不能采用傳統的收集證據的方式;而另一方面,我國對電子證據的立法尚不完善,證據采集手段亦有所欠缺,兩相結合致使當事人(買家)訴諸法院時因苦于沒有證據而導致無法立案,從而最終使得社會糾紛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本文從對電子證據概念的解析入手,分析電子商務中的電子證據應具備的特征和法律地位,進而根據電子證據的特征提出電子證據應具備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希望能夠更好地對我國電子商務糾紛中電子證據作一個詮釋。
一、電子證據的概念和特征
一般認為,證據是“能夠用來證明案件事實的、存儲有案件事實信息的物或者人”[1]。由此衍生出電子證據的概念為:“能夠用來對案件事實進行證明的以電子形式存在的信息載體(物)?!庇筛拍顏砜矗娮幼C據本質是以電子形式存在的信息載體(物),其最大的功能是對資料和數據進行儲存,最大的特點是利用數據和儲存資料的直觀性來對案件事實進行再現。
眾所周知,證據最根本的特征是客觀性,電子證據作為證據中的一員,客觀性是不可或缺的。根據事實信息論,電子證據與傳統證據的客觀性都主要體現在證據中所包含的案件信息和承載載體上。但是,電子證據擁有以下一些傳統證據所不具備的特性。
1.高科技性。高科技含量的技術設備決定了電子證據的產生、儲存和傳輸,例如,電子數據必須存在于光盤、磁盤、磁帶等電子介質中,以及電子數據的感知必須借助顯示器、打印機等輸出設備等等。
2.數字數據性。二進制碼是計算機內部信息的存在形式,而計算機是現代社會主要的信息處理和計算工具,因此,整個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的信息都要由二進制碼來傳遞,電子證據必然呈現出數字數據的特性。
3.復合性。電子證據變化形式是豐富多彩的,綜合了多種媒體信息——或是分別以文字形式、聲音形式、圖像形式體現,或是以其中兩種或多種形式綜合體現,甚或是以全部表現形式綜合體現。
4.脆弱性。電子證據的脆弱性包括兩方面:一是電子證據存儲安全性比較低,譬如操作人員疏忽、外部環境影響、內部系統出故障等等都可能造成電子數據的丟失;二是較傳統證據其修改、偽造、變更的條件更為便利。因為電子證據的儲存均以電磁濃縮的方式,故行為人更易不被人察覺地達到毀滅證據的目的。
二、電子證據的證明力
電子證據的證明力以其具備法律屬性為前提,因此在研究電子證據的證明力大小之前應先對電子證據的法律屬性做一個初探。
一般來說,探尋電子證據的法律屬性首先應對兩方面問題進行研究:一是能否賦予電子證據以證據地位;二是賦予何種證據地位。按照目前通說的觀點,大家對賦予電子證據以證據地位的觀點基本持肯定態度,但卻對電子證據賦予何種證據地位爭論不休。筆者認為,電子證據本身作為證據的屬性可以一分為二地看待,既可以以其自身的介質作為案件事實信息載體的物體,亦可以以其其中所包含的相關事實信息作為案件事實的證明依據,但究其根本,電子證據仍屬于物的證據存在形式。
因此,電子證據作為訴訟中的存在物,應當具備與普通證據相同的“三性”,即“關聯性”、“合法性”和“真實性”。首先,電子證據的關聯性?!瓣P聯性”,顧名思義,是指所需證明的案件事實或者其他有爭議的事實與證據之間須有一定的關聯。因此,很大程度上,關聯性是一個事實問題,電子證據與傳統證據在這方面并無兩樣。其次,電子證據的合法性?!昂戏ㄐ浴敝傅氖亲C據的主體、形式、收集程序或提取方法必須與現行法律的規定相符合。與傳統證據相比較,電子證據的合法性更多地體現在電子證據的生成、收集與保全等方面,目前主要采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電子證據進行篩選。最后,電子證據的真實性。“真實性”主要指證據在用于證明案件事實時至少能保證在形式上是真實的。因而,根據電子證據的特殊性,其真實性認定主要包括“對計算機系統可靠性和安全性、取證技術的可靠性以及通過鑒定意見來審查判斷。”[2]
電子證據證明力所要解決的問題是電子證據能在多大程度上證明案件的待證事實。當前,就認定電子證據的證明力方面并沒有絕對統一的標準,在司法實踐中,通常做法是賦予法官認定該電子證據證明力的自由裁量權。當然,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并非毫無限制,法官在認定證明力大小時應當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平等原則。要把電子證據和傳統證據擺在相對平等的地位上,不能僅僅因為電子證據篡改、偽造的相對便易而不敢賦予其足夠的證明力。第二,綜合認定原則。法官在行使裁量權時應結合電子證據自身附屬信息或通過其他旁證或佐證來支持,從而保證電子證據的應有證明力。第三,誠實信用原則。該原則是一種形而上原則,要求法官在行使裁量權時實事求是,杜絕因法官個人偏好或其他干擾公正的因素影響電子證據的證明力。
三、國外對電子證據舉證規則的規定
舉證作為負擔舉證責任方的負擔行為,目的在于避免敗訴的風險,因此,當事人向法庭提供電子證據的目的亦是為了避免敗訴。目前,國外許多國家已有了對電子證據舉證規則的規定,而我國法律至今并未對此進行單獨規定,這就與國外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從比較法視野來看,各國關于證據規則的立法區別較大,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自由證明規則。在自由證明的國家,證據法允許當事人自由提出所有有關的證據,在這些國家,原則上沒有什么會阻礙在司法或仲裁程序中提出數據電子作為證據,譬如德國、奧地利、瑞典、丹麥、日本等國都屬此類。
2.證據種類法定主義。證據法預先列明證據的種類清單,如我國在《民事訴訟法》就規定了八種證據類型,其他證據則不能作為法定證據提交法庭。證據種類作為一種合法有效的證據形式明列在冊。但有的國家暫時未將數據電文作為證據,而有的國家則可以依據數據電文進行裁斷,還有的國家則僅在商業糾紛中接受數據電文為證據。
3.最佳證據和傳聞證據規則。在英美法系國家中,“證據法中的傳聞證據和最佳證據規則是數據電文作為證據的可采納性的障礙?!盵3]一方面,電子證據不屬于最佳證據。根據最佳證據規則的相關規定,法院只采納文檔的原件作為書證,而電子證據——“只有通過熒幕或輸出檔才被人識讀,但這種識讀只是一種抄錄,不是原件。”[4]另一方面,電子證據屬于傳聞證據,因其不確定性不能被采納為證明真實性的證據。以文字材料為例,根據書面證據的相關規定,只有由書寫者作出證明的文字材料才能稱之為書面證據,但數據電文是儀器自動處理和儲存的,儀器不能作出證明,故只能被視為傳聞證據。
綜上可知,域外立法與目前我國對證據規則的立法存在著較大差異。我國現今所實施的證據種類法定的優點在于能夠提高訴訟效率、實現司法的統一,但缺點也顯而易見,立法規定的僵化無法容納和規制社會新事物、新糾紛。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建立一元規制為主體,多種規制共存的立法模式,一則避免司法混亂,二則可以適當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以此最大限度地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
結語
如今,電子證據符合證據的基本特征已然成為不爭的事實,而在現代訴訟過程中,電子證據也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我國法律對電子證據的規定仍處于不完備狀態,致使司法實踐中屢屢因為電子證據的缺失而導致不公正的司法裁判(當然,司法的不公正裁判原因有很多種,但證據作為“民事訴訟的脊梁”[5],由于缺失證據致使舉證不能而導致敗訴的后果成為不公正裁判的主要因素)。所以,在目前我國電子證據法制及其運用規則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探究電子證據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果,有利于當事人在履行舉證責任時明確目標和收集方式。
參考文獻:
[1] 孫占利.信息網絡法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2] 任景云.試論電子證據的采集與使用[D].陜西:西北大學,2012.
[3] 葉青.非法證據合法排除的程序思考[J].東方法學,2013,(3).
[4] 沈益平.數據電文的證據效力[J].現代法學,2000,(8).
[5] 謝澍.認真對待證據裁判[J].東方法學,2013,(2).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