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瑞芳
摘 要:營運資金周轉時間短,來源具有多樣性,對企業應付臨時性的資金需求有重要意義。公司的盈余管理可通過控制經營現金流量和應計利潤項目兩條途徑來實現。應收款項、存貨等營運資金項目的增減變動直接影響到會計盈余的多寡,尤其在規模較大的公司,與營運有關的交易發生得最為頻繁,且數額巨大。因此,營運資金項目通常被視為是一種便捷而且正當的盈余管理工具。從營運資金各主要項目的盈余管理方法分析入手,提出當前管理方法存在的利潤操控問題,進而提出規避不恰當盈余管理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營運資金;盈余管理;途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0-0200-02
一、基于營運資金項目的盈余管理分析
營運資金是指現金、存貨、應收賬款等,公司的會計盈余包括經營現金流量和應計利潤項目兩部分。因此,從理論上講,公司的盈余管理可通過控制經營現金流量和應計利潤項目兩條途徑來實現。應收款項、存貨等營運資金項目的增減變動直接影晌到會計盈余的多寡,尤其在規模較大的公司,與營運有關的交易發生得最為頻繁,且數額巨大。因此,營運資金項目通常被視為是一種便捷而且正當的盈余管理工具。
(一)存貨項目的分析
1.變更存貨的計價方法
存貨計價對公司損益的計算有直接影響。表現在:(1)期末存貨計價(估價)如果過低,當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應減少;(2)期末存貨計價(估價)如果過高,當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應增加;(3)期初存貨計價如果過低,當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應增加;(4)期初存貨計價如果過高,當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應減少。
2.常見存貨采購成本的盈余管理處理方法
采購成本不實主要問題是亂列采購成本,將運雜費、合理損耗費用、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用、應擔負的稅金等部分項目不記入采購成本,而將其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將一些不屬于采購成本的項目,如采購人員的差旅費、有關人員的會務費、通訊器材和通訊費用等計入采購成本;對購貨的折扣作虛假處理,折扣費用未抵扣有關物資的采購成本,而是作為“小金庫”或作為個人的隱性收入。以上都可以直接或是間接地影響公司的損益,實現自身盈余調整的需要。
3.常見存貨數量的盈余管理方法
虛列盤盈盤虧,隱藏盤盈,多報盤虧;或將盤盈盤虧長期掛賬不作處理;或者按違法亂紀行為人需要,隨意做賬,如計入營業外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等;或者將盤盈盤虧與物資儲備中發生的非常損失或溢出金額相互沖銷,不轉出其相應的“進項稅額”,以增加增值稅的抵扣數。由此,虛報多報也可以被用來進行公司的盈余管理。
(二)應收應付項目的分析
1.應收賬款項目的分析
把應收賬款作為調節營業收入的工具早被廣泛濫用。利用應收賬款項目操縱利潤有兩種途徑:第一,利用權責發生制的特點,在年底搞虛假出售,對方并不需要支付產品的款項,公司將這些“售出”產品的收入計作當年收入,同時將其掛在應收賬款名下。利用應收和應付款調節利潤的基本方法是通過增加應收賬款來增加銷售收入,如在本年底虛開發票,同時增加應收賬款和營業收入,到次年又以諸如質量不符合要求等名義將其沖回,使本年營業收入虛增。第二,通過壞賬準備的計提,間接調控當年管理費用,從而調節當年的凈利潤。如何判斷上市公司的合理計提方法和計提比例,是比較困難的。目前,在應收款項壞賬準備的計提方法和比例仍由會計主體自己確定的條件下,會計主體有較為充分的選擇權,單純依靠注冊會計師的事后把關不足以左右會計主體的利益取向。
2.應付賬款項目的分析
應付賬款指因購買材料、商品或接受勞務供應等而發生的債務。它是買賣雙方在購銷活動中由于取得物資與支付貨款在時間上不一致而產生的負債。應付賬款被會計主體用來操縱利潤的途徑有下面幾種情況:一是應付賬款長期掛賬:主要表現在公司的若干“應付賬款”明細款項長期未付而掛賬,有的屬于合同糾紛或無力償還,有的屬于銷貨單位消亡而無從支付的情況,這樣易導致虛列債務。二是虛列應付賬款,調節成本費用:有些會計主體為了調控利潤的實現數額,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就采用虛列應付賬款的方式,虛增制造費用,相應減少利潤數額。三是利用應付賬款,隱匿收入:有些公司為了隱藏一些非法收入或不正常收入,以達到偷逃稅款或是調控利潤的目的,就會在收到現金(或銀行存款)時,同時貸記“應付賬款”項目;用商品抵頂應付賬款,隱瞞收入。另外,有些公司會利用商品抵頂債務,不通過商品銷售核算,隱瞞商品銷售收入,偷漏增值稅。
3.預收/預付賬款項目的分析
會計主體可以利用預收賬款,虛增商品銷售收入。有些公司利用預收賬款來調節商品銷售收入,將尚未實現的銷售收入提前作收入處理,虛增商品銷售收入,調節利潤。這些公司為平衡利潤,在未發出商品時就虛作商品銷售收入,虛增當期利潤,在下一個會計期間再沖回原賬務處理,利用預收賬款偷逃收入、稅金。有些公司將預收賬款長期掛賬,不作銷售處理。如收到客戶交來貨款時,作相關業務處理,待客戶取走貨物時,繼續將預收賬款掛賬,不轉作收入,也不結轉成本,以達到偷逃收入和稅金的目的。
同樣,預付賬款項目也可以被會計主體用來進行利潤操縱。利用預付賬款業務往來搭橋。按規定,公司的預付款業務必須以有效合法的供應合同為基礎,而實際工作中有的公司的預付款業務根本無對應的合同,而是利用預付款往來搭橋,為他人進行非法結算,將所得回扣或傭金據為已有;或利用該項業務轉移資金,隱匿收入。在許多公司中,預付賬款項目發揮著中間橋梁的作用,公司銷售商品不確認收入,而是暫時存放在“預付賬款”賬戶中作為預付款,日后,再作相反會計分錄,視同退款。這樣做就可以使公司偷逃收入、偷逃稅金、隱匿收入,達到利潤操控的目的。
二、基于營運資金項目盈余管理發揮正效用的途徑endprint
(一)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和制度,減少會計選擇的余地
在靈活的準則下,企業的會計選擇可能與管制者的意圖相違背,準則制定者可能無法控制企業的會計實務。我國目前的會計準則偏重于規則基礎模式,不僅缺乏系統理論的指導,而且為了便于操作又出臺了《企業會計制度》。新會計準則通過提高披露要求、縮減會計處理選項等措施進一步壓縮了企業利用會計標準漏洞操縱利潤進而誤導投資者的空間和余地,提高了財務報告的使用價值。但是,新準則全面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以及對固定資產折舊等準則進行了修訂,并且給予了公司更大的自主權來調整其會計政策。這樣,一些公司仍然可能依據新準則運用新的手段進行盈余管理。從這點看來,新的準則也有擴大企業盈余管理空間的可能,因此會計準則的制定仍是治理和防范盈余管理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所以,應加緊完善相應的具體會計準則,盡可能地由會計統一處理,以減少可控性應計項目,同時盡量減少會計選擇(進而操控損益)的余地。對于收入、費用的確認、計量盡可能明確規范,減少會計主體盈余管理的選擇操縱空間。比如,涉及到存貨的就是發出存貨的計價問題,以及期末價值的確定問題等;涉及應收賬款的就是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問題等。
(二)嚴格注冊會計師審計執業規范和標準,強化注冊會計師監督
注冊會計師的風險意識和執業水平應進一步提高,加強道德規范,對上市公司發生異常波動的營運資金項目,注冊會計師應予以特別的關注。比如,加強對應收款項真實性的審計,通過對應收款項逐筆核對,采用函證等方法,確定其可信程度,以監督公司加強核算和管理,防止發生弄虛作假,虛構債權、虛盈實虧等潛虧和資產流失等現象發生;加強對存貨審計,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中應重視分析性程序的應用,從整體的角度對個別公司提供的各種具有內在勾稽關系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有助于發現重大誤差。由于存貨的操縱會使有些項目出現異常,因而對存貨與銷售收入、總資產、運輸成本等項目進行比例和趨勢分析,并對那些異常的項目進行追查,就很可能揭示出重大的舞弊。另外,還可以將財務報表與報表附注、財務狀況說明書、稅務報告以及其他類似的文件相互核對以發現問題。
(三)完善非財務信息的披露制度
盈余管理的結果導致了財務信息可靠性和明晰性程度的下降,容易誤導投資者做出不恰當的決策選擇。但是,適度的盈余管理又是合理合法的,或者是符合會計準則要求的。為了彌補盈余管理對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需要進一步完善非財務信息的披露制度。除了披露會計政策變更原因及其對利潤的影響結果等非財務信息之外,對于缺乏具體會計準則規范的會計業務的處理,還應當披露其會計處理或職業判斷的會計原則基礎與理論依據信息。
(四)提高市場參與者的素質,增強識別盈余管理的能力
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提高投資者理性,防止投資者盲目投機行為。對于投資者來說,在資本市場中進行投資活動時,不僅要關注上市公司的凈利潤信息,還需對公司財務報表的其他信息進行分析,要特別注意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經營活動現金流量、非經常性損益、營運資金變動、資產減值準備等項目的異常狀況,并將其聯系起來分析,從整體上更好地識別上市公司真正的經營狀況,而不被表面的凈利潤所蒙蔽。
防止盈余管理的泛濫是極其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完善的防范體系涉及到方方面面,上述幾點僅是急待改進和加強的。更為重要的是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不但要“政企分開”,而且要“政資分開”,解決“一股獨大”和“國有股虛置”問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人激勵機制;加速市場化進程、健全市場機制:加強法制建設,切實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加強證券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對于嚴重違反有關犯規操縱損益的行為,應予以嚴肅查處,以確保上市公司的質量和整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在全社會開展誠信教育等。從一定意義上說,盈余管理也不是個壞事,正是在各方的多重博弈中,制度不斷改善、市場趨向成熟、投資者素質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寧亞平.盈余管理的定義及其意義研究[J].會計研究,2009,(9).
[2] 吳東輝.中國上市公司應計項目選擇的實證研究[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8,(3).
[3] 胡俊南,徐曉陽.盈余管理的兩面性[J].經濟師,2009,(7).
[4] 羅麗萍.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識別[J].湖南社會科學,2009,(3).
[5] 李琴,李文耀.論真實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防范措施[J].時代經貿,2009,(6).
[6] 劉麗華.如何判斷與規范盈余管理[J].財會通訊,2009,(7).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