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文虹 王玉玲 江彩霞
摘 要:在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大學生就業能力已經成了制約就業的"瓶頸"問題。本文通過相關文獻梳理,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定義及分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因素以及如何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綜述
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 就業形勢嚴峻。2003年,全國高校自1999年大規模擴招后的第一屆高校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目前就業市場已進入第一個應往屆畢業生就業高峰期。當年的畢業生人數為212萬,到2014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已到達720萬。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但就業崗位增長數量有限。畢業生增長比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比例不協調,導致用人的單位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沖擊以及勞動力市場變化以及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更為嚴峻,具備能夠滿足新經濟要求的就業能力才能成功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影響著大學生成功就業,因此,就業能力培養受到廣泛關注。本文通過相關文獻的梳理,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定義及分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因素以及如何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及分類
能力就是一個人的才能和辦事的本領,是一種個性心理特性,是完成工作和勝任某項任務必備的才能和力量。大學生就業能力,就是大學生相對于自己就業,或是在就業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條件、才能和力量。它包括大學生的知識(思維)、行為能力和語言表達三大板快。因此,就業能力就是“就業力”或“就業競爭力”。是大學生通過學習和在求職過程中積累和養成的從事相應職業的能力。
大學生就業能力一般分為三大模塊。一般能力模塊。包括:禮儀禮貌、語言文字表達、信息技術(電子通訊)、組織協調與領導、團隊意識與意志品質、學習模仿與創造六個方面的能力;專業能力模塊(特殊能力一)。專業能力就是大學生在所學專業(就業相關專業)方面能夠表現出來的學習認知、學識水平、工作實踐和創新研究四個方面的能力;就業專門能力模塊(特殊能力二)。主要包括:職業設計規劃、就業政策理解運用、就業信息收集處理、自薦文本和策略的謀劃、面試技巧和工作適應于提升六個方面的能力。
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定義為:就業能力就是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英國就業能力研究專家LeeHarvey 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個人的能力,通常表現為學生能夠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瑞士學者戈德斯密德把大學生順利就業并取得職業成功的五個要素歸納為:就業動機及良好的個人素質;出色的人際關系技巧;對豐富的科學知識的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銳、廣闊的視野。
劉建新(2006)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包括四個因素:應聘能力、團隊能力、創新能力和個性特征,從而對就業能力中三個維度——團隊能力、創新能力和個性特征對就業滿意度有所提升。薩如拉(2004)指出社會對大學生應具備的就業能力除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力外,還有這幾方面的要求: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動手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經營能力等。鐘一彪(2010)根據500多家用人單位反饋的實證數據統計結果分析了大學生就業素質構成的基本因素、中層因素和精英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基本素質構成是畢業生“市場準入”的基礎條件,中層素質構成是畢業生順利就業的決定性因素,精英素質是學生順利走向社會后的可持續發展因素。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
阮美飛(2009)在對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有(1)學生的自我認識不足。自我認識包括個人的興趣與特長、性格與價值觀、選定的目標與需求、情商、工作經驗、學歷與能力、生理情況等七個方面。(2)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不科學。職業生涯規劃是學生培養就業能力的方向標,也是地方高校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3)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不強。(4)學生的期望與就業能力培養的現狀差距較大。
閆大偉(2007)提出的就業能力“亞健康”強調更多的是個人的責任和能力不足。就業能力“亞健康”現狀為:缺乏就業形勢分析能力,缺乏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缺乏自我發展能力,缺乏求職應聘能力,缺乏就業心理素質。就業能力“亞健康”產生的原因為:“家庭溫室教育”與“高考風向標”的影響,高等教育體制與學校培養模式的影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落后的影響。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的因素
徐惠紅(2011)認為“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的類型”有以下五種:經濟困難型、學習困難型、身心障礙型、性別劣勢型、能力偏失型。產生這五種類型的原因有以下:(1)家庭因素。每個大學生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一樣,其性格特征、人格特征在近20年的家庭影響下已經形成并很難改變。(2)學校因素。一是由于高校一味擴大招生規模,忽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招生和人才培養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了供需之間的不平衡,人才分布不均勻。二是面對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很多學校專業指導老師大大缺乏。(3)社會因素。雖然國家有明確的規定,但是現實生活中畢業生困難群體面臨許多就也不公平現象。
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政策法規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王麗娟(2012)強調,大學生就業權的特殊保護嚴重不足,這一保護主要依政策而非法律,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大學生本該享有的利益落空。
余永英(2008)認為人才市場配置存在問題,她指出大學生進入市場的總量每年都在遞增,而人才市場的服務手段、服務方式以及社會各中介服務部門為大學生就業的服務還處于初級階段,與日增重的總量配置需求和個性化服務還有差距,具體表現為定位初級、管理粗放、產品粗糙。
四、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措施
朱繼光(2009)指出政府和社會應該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創造良好外部條件。第一,高度重視就業能力培養;第二,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指標體系框架;第三,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實施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項目。李海萍(2011)認為無論是從大學本身的發展,還是從對社會的責任來看,大學都應積極作為,區分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目標,從堅持學術本位、深化教學改革和促進工學結合等方面入手,加強實踐環節的培養。
葉忠(2009)對教育與就業關系的轉型提出了從確定性到不確定性論點,闡述了對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趨勢。朱繼光(2009)提出學校和企業應加強聯系,共同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第一,加強校企合作,讓高校了解用人單位所需要的人才類型以及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讓大學生及早了解用人單位的需要和要求;用人單位應提供給大學生更多的見習和實習機會。劉介明等(2010)提出校企聯盟的運作方式。大學教育與就業的無縫培養模式主要通過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分階段交叉引入實踐體驗環節,讓學生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了解理論知識的重要性。體驗實踐工作的具體流程,讓學生明白成功者背后的艱辛,從而加強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儲備,豐富對實踐工作的認識和體驗,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督促學生對于自身能力和未來發展定位的思考。
柳云飛等(2010)明確提出,就業能力概念由一個學術概念演變為政府關于就業問題的公共政策框架的一個核心概念,教育制度是影響勞動者就業能力的決定性因素,創新教育制度,包括創新國家教育理念、國民教育制度、國民教育目標、勞動者培訓制度、創業教育制度是實現社會就業增長的現實選擇。桑錦龍(2008)則把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研究引向了其中的就業困難群體——專科畢業生,針對制約專科畢業生就業的因素,從變革社會中的高等教育轉型的視角給予了獨特的闡釋,為研究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非經濟因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五、結論與建議
大學生雖不是就業中的弱勢群體,但是因為目前大學生畢業數量逐年上升,使得大學生就業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所以,有針對性的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應該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教育等各種教育途徑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企業應與學校合作,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政府應該制定各種有利于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政策措施。只有高校、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實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 萬茗.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安康學院學報[J].2009(21).
[2] 劉建新.基于就業能力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效果的實證研究[J].教育科學.2006(12):76-79
[3] 薩如拉. “實踐課堂”教學探索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A] .民族教育研究.2004(3):23-28
[4] 鐘一彪.大學生就業素質與就業能力培養分析[J].中國社會學網. 2010
[5] 阮美飛.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2009(8)
[6] 閆大偉.試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和培養[J].青海社會科學.2007 (6):29~30
[7] 徐惠紅.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的就業服務與指導[J].中國青年研究.2011(12)
[8] 王麗娟.論大學生就業權的特殊法律保護[J].江蘇高教.2012
[9] 余永英.依法就業-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勞動力短缺的矛盾[J].中國西部科技.2008(1):114-116
[10] 朱繼光,祝偉.英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及其啟示[J] .世界教育信息.2010(5):69-71
[11] 李海萍.大學生就業困境中大學生應如何積極作為[J].大學生就業與創業.2011(6)
[12] 葉忠.教育與就業關系的轉型:從確定性到不確定性[A] .南京師大學報.2009(2):78-83
[13] 劉介明,史金平.科技創業月刊[J].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