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婧雅
摘 要:本文介紹了公共部門財務管理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概念,分析了當下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促進公共部門財務管理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公共部門財務管理;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問題;建議
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作為公共部門財務管理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發展和完善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將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公共部門財務管理概述
很多人對公共部門財務管理存在著誤解,把公共部門財務管理與公共財政或者企業財務管理相混淆。公共部門財務管理指的是,政府為保證公共部門經濟職能的履行,而對財政收支進行的決策、管理和監督等各種活動的總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是指事業單位為完成國家事業發展計劃和開展業務活動所占有、使用的資產以及國有老企業不直接參加或服務于生產經營的資產。
二、當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主要包括預算制定和執行、資產日常管理以及監管活動三個方面。
(一)非經營性國有資產預算管理過程中的問題。一方面財務部門在編制預算時,缺乏對單位資產狀況的充分了解,導致預算安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資產的配置效率,致使有限的財政預算資金沒有得到最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公共部門并沒有形成資產預算管理意識,認為只有經營性的企業國有資產才有保值增值需要,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沒這個需要。因此,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是用財務預算代替資產預算的,預算體系中只包括資金收支安排,而不涉及資產占有、購置、配置和處置等問題。
(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日常管理過程中的問題。(1)會計核算基礎的不完善。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會計核算方法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這種方法使得賬面上的數據并不能真實反映單位所擁有的資產,從而造成家底不清,無法真實反映所占有的資產總量和資產的損耗情況,更無從反映資產的管理使用狀況和使用效率。(2)資源分配的不合理。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面臨一種“誰申請,誰保管,誰使用”局面,而此類情況恰恰不利于固定資產的優化配置,容易造成一個單位內的重復購買和資源閑置,使得部分資產的利用率低下。(3)管理原則的不科學。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遵循著“管人為主、管財為輔”的原則,不同級別的人員可能享受相應的待遇,配備相應的資產,使得非經營性國有資產脫離了其完成某項任務而存在的意義,變成一種彰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三)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督過程中的問題。首先是監管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層級不高,效力有限,內容不夠不夠細致、全面;其次是監管目標設置不夠合理,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必須以社會效益為配置目標,以維護社會的公平、發展、穩定等為目的。然而在現實中,有些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監管者單方面地只重視效率或者公平,沒有很好地權衡二者的關系;最后是監管主體及其責任不明確,財政部門和國資委的職責和權限劃分不明朗。
三、完善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建議
(一)重視預算制度的基礎作用。(1)建立科學合理的預算制度和配置標準。財政部門要建立國有資產管理的專門預算制度,研究制定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配置標準,規定合理詳細的預算編制基礎。讓預算有據可依,做到需要什么采購什么,從“養人預算”變為“辦事預算”。(2)嚴格執行政府采購制度。在認真完成預算編制的基礎上,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必須依照財政部《政府采購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認真履行政府采購制度,確保預算的執行和政府采購的質量。
(二)加強日常管理。首先,要提高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工作人員的素質,以提高其業務能力和工作效率;其次要加強資產管理信息化,實現財政部門、上級主管部門以及基層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信息互通,實現對各級事業單位的動態監控,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監督。
(三)完善監管監督。(1)完善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該舉是非經營性國有資產達到預期監管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使監管對象與監管者的行為有法可依、有制度可遵循的必然保證。但僅僅靠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還不能保證監督的有效執行,必須要建立和完善監管制度規范和實施細則,加強績效評價及評價結果的應用。(2)科學設置監管目標。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目標的設置,首先要確保資產配置與資產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其次要確保公共產品的質量,不僅產出的公共產品質量要好,還要提高資產使用過程中公民滿意程度;最后要保障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使用的平等化、民主化。(3)明晰監管主體及其職責。國家財政部門作為行政事業單位的“出資人”,負責各級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的撥款,并且財政部門本身也屬于行政單位,處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信息有較好的了解,因此以財政部門作為監管主體是比較合適的。
參考文獻:
[1] 劉笑霞.論公共財務管理[J].生產力研究,2008,No.17.2008: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