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花
摘 要:文章以山東壽光古城街道尚家村為例,以城鎮化過程中人的生活方式變遷為主要研究內容,以文獻分析、村民訪談與實地調查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尚家村村民在城鎮化進程中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轉變的描述與分析,探討在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這些生活方式的變遷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并對此提出有建設性的對策。
關鍵詞:城鎮化;農民;生活方式
從社會學的視角理解,生活方式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生活主體價值觀所制導的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全部活動的穩定方式。”本文從這個定義出發,以山東壽光古城街道尚家村為例,來闡述壽光城鎮化過程中農民生活方式變遷,并提出對策。
一、尚家村概況
前些年,尚家村的老百姓思想保守,村里經濟一度困難。近幾年,在城鎮化推動下,該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村民發展多種經濟,村民依靠蔬菜種植和畜牧養殖致富奔小康, 并依次成立“建軍蔬菜專業合作社”“興尚蔬菜專業合作社”等多家合作社。該村20%多的青壯年勞動力從事個體經營,全村運輸專業戶、個體經營者達60多家。2009年,該村積極響應街道“遷村并點、組團發展”的工作思路,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拆除舊房建社區。2009年11月開工建設怡尚苑社區,占地200畝,規劃公寓樓23棟,商業樓2排,老年公寓128套。
2011年6月全部建成入住,尚家村實現整體搬遷,節余復墾土地396畝。
文章以尚家村為研究對象,把尚家村作為在城鎮化的背景下山東壽光農民生活方式變遷的一個透視單位,以達到“以小見大”的社會洞見性。
二、尚家村農民生活方式的變遷
(一)勞動生活方式。勞動生活方式有了很大轉變,但村民勞動觀念仍舊較落后。前些年,尚家村村民思想保守,勞動生活方式單一,農戶每家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種糧或者種些經濟作物賺取微薄收入,村里經濟一度困難。近幾年,在城鎮化推動下,尚家村村民勞動生活方發生了很大轉變:(1)雖仍然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但在農業生產中大力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引導村民發展多種經濟,改變了僅僅種糧和經濟作物的勞動方式,大部分村民開始依靠蔬菜種植和畜牧養殖奔向致富道路。(2)成立“建軍蔬菜專業合作社”“興尚蔬菜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社,開始了規?;N植、產業化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3)從事個體、服務行業的村民增多。從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多數人還是“以農為生”,沒有避免對土地的依賴,但是在少數人的帶動下,改變了一農一戶零散的種植模式,探索了農戶加合作社的規?;a模式,使土地創造的效益大大增加。第二,村民即便從土地脫離出來,從事的卻仍然是簡單的靠體力的個體、服務業等不需要專業技能、相對落后的職業。多數村民沒有認識到技能學歷的重要性。
(二)消費生活方式。消費超前并趨向多元化,但存在消費比例失調問題。以前尚家村人們習慣于把錢存起來,以備急需,比如支付孩子的上學費用、家人生病醫藥費用等等,以前人們的這種消費觀念是由于那個時候農村的各種社會保障不完善,人們自然把錢存起來,增加安全感。而隨著社會進步和城鎮化發展,尚家村村民的收入增加、社會保障日趨完善,比如低保、農村合作醫療、國家助學貸款等等,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從總體上看,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根據調查,尚家村村民的家庭開支主要是:日常生活,農業生產,醫療保健,文化教育,休閑娛樂等方面。比起以前來,尚家村村民的消費支出更豐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然而,尚家村村民的物質消費明顯多于文化消費,消費結構不合理。
(三)文娛生活方式。文娛生活方式漸趨多樣性。城鎮化如同一股潮流沖擊著尚家村村民的生活,尚家村村民不僅在思想觀念上有了變化,而且在文娛生活方式上也經歷了洗禮。隨著城鎮化發展,生產水平提高,機械化生產正逐漸代替手工勞作,村民有了更多的空余時間,所以文娛生活的內容也豐富起來,如看電視、打牌、跳舞、上網等。在尚家村里,還創建了類似“基層文化俱樂部”性質的文化娛樂場所,它包括文娛排練室、乒乓球室、棋牌室、圖書閱覽室、農家書屋等,是閑暇時間文化娛樂的好地方,也是老百姓學習科學知識、了解政策信息的窗口,它為村民提供了便利,為村民的生活添加了豐富的色彩,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但是,尚家村村民的文娛生活方式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文娛活動空間較為狹小,無論是看電視、閱讀書刊,還是打球、打牌等,都是在家庭或者鄰里之間進行,活動空間狹小。
三、改善農民生活方式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培訓,提升農民職業技術和文化素質?,F在農業生產不斷地機械化和現代化,所以掌握這些現代化產物,對于改善生活方式有很大幫助,但是很多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低、學習能力差。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農村農民與城市居民之間還存在很大的文化落差。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民的文化教育,提升他們文化素質,同時,要對從土地中脫離出來的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增加他們就業能力。比如,政府可以安排專項資金,扶持對失地農民的培訓。培訓機構可以以現有的各類成人學校、就業培訓中心和農技培訓中心為基礎,同時,積極引導園區、企業、科研機構和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組織廣泛參與。各級地方政府還應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對失地農民進行職業培訓和宣傳引導,使他們崇尚科學和文明,認識到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性,引導他們掌握有助于生產生活的最新技術,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二)建立正確多層次的消費觀念,養成合理的消費方式。隨著城鎮化發展,生產力進步,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但是,也可以看出其消費觀念、生活習慣等仍停留在農民角色上,消費方式仍較為傳統,消費結構并不合理。因此,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也要重視文化的發展,通過多種措施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多層次的消費觀念,使之既能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又能科學投資、創業致富,既能滿足個體需要,又能推動社會發展。一是引導他們轉變保守的消費觀念,增強創新精神、創業意識、致富意識,崇尚文明消費、科學致富,摒棄聚眾賭博、封建迷信、嚴重浪費的不良生活習慣。二是倡導文化消費,在消費結構中,增加文化消費,逐漸平衡文化消費與物質消費的比重,促進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一是大力宣傳并積極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娛活動,比如,可以從村民的日常生活出發,以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一些群眾文娛活動,可以組織開展演唱戲曲、跳廣場舞健身操之類的群眾性文娛活動,這樣不僅能拓寬他們的社交范圍,而且能夠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接受健康的文娛生活方式。二是發揮榜樣的作用。發掘大家身邊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推廣宣傳,讓大家看到健康生活方式帶來的好處,激發他們轉變生活方式的熱情和信心。三是依靠媒體的影響力進行宣傳和引導,充分利用報紙、網絡、電視等廣大媒體進行宣傳,宣傳健康生活的益處、如何健康生活等等,使他們在無形中接受健康的生活理念,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落實。
城鎮化建設影響了了農民的生活方式變遷,同時,農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會帶動城鎮化建設。實際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社會、以及農民個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創建一個健康文明的社會環境,只有在社會環境健康文明的氛圍下,才能順利地建設健康生活方式。這樣,在良好的社會氛圍下,政府履行職責引導農民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和積極性,不斷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從而達到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