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楊
摘 要:在我國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大背景下,結合近幾年云南省政府支出的增長趨勢,借鑒、總結了關于財政支出增長與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從云南省的省情以及數據出發建立了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的計量模型,從而測算出云南省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是0.67,政府支出乘數為3.03,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發展云南省經濟、合理化云南省地方政府支出結構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政府支出;經濟增長;計量模型;乘數
中圖分類號:F810.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0-0016-02
引言
2007年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逐漸發展成全球金融危機,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作為美國次貸危機的延續和深化,2010年3月,以“歐洲五國”為代表的歐債危機開始蔓延。而我國經濟由于近幾年的高度對外開放,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一度處于由于實體經濟受損和出口企業經營蕭條而導致的經濟增長趨緩、就業壓力增大、匯率風險增加等境況。而從國內背景上看,由于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經濟調整時期,金融改革與其他改革同步協調進行,經濟增長減慢并低于潛在經濟增長速度。在全面評估了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基礎上,為穩定經濟發展,2014年我國將繼續實行刺激經濟投資增長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定金融匯率的“穩健的貨幣政策”。
自1994年我國財政體制進行了“分稅制改革”,云南省財政支出的相對規模開始逐年遞增。在國家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從2008年開始,云南的財政支出實現了平均每年26.01%的增長率(云南統計年鑒2013),也就是說,云南省的財政支出變化與我國的財政政策方向基本一致。然而,由于云南省處于我國西南邊境,同時,作為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擁有52個少數民族,并且截至2014年,云南省總共有73個國家級貧困縣。在復雜的省情背景下,云南省經濟發展水平長期相對落后,經濟增長也主要是依靠最基本的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因此,云南政府財政政策的主要目標,即通過財政手段發展云南經濟,應將重點放在發展工業化、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創新意識、縮小與其他西部發達地區的差距方面。再者,云南省的橋頭堡戰略的順利實施需要本省的財政資金的支持,而如何合理的實行適宜云南省發展的財政政策,以實現財政支出效用最大化才是研究的關鍵所在。筆者通過對云南省的數據資料進行整合分析,從云南省的省情出發,運用計量的方法測算出云南省政府的支出乘數,從而為云南省政府合理配置財政預算資金、又好又快地發展本省經濟、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供實證基礎。
一、財政支出增長的理論基礎
財政支出作為調節政府需求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現實國家經濟機制、政府宏觀政策及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財政支出規模的增長存在著一些規律,我們可以從國民收入分配、政府職能擴大乃至社會漸進發展等角度來理論歸納總結。在這些理論規律中,首當其沖就是瓦格納的“政府活動不斷擴大法則”,他認為由于政府職能的擴大而導致的政府支出增加與國家經濟發展的增長之間存在一種函數關系;其次是皮科克和懷斯曼提出的“財政支出階梯型漸進增長理論”,該理論結論的重點是,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政府的財政支出增長取決于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因素;再次是馬斯格雷夫和羅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長理論”,其主要思想是政府的財政支出會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方向;最后是威廉·鮑莫爾的非均衡增長理論,他獨特地采用了公共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的視角,分析出了公共品的較小需求彈性會導致政府財政支出不斷增長的結果。
概述了以上經典的財政支出增長論,可以看出,如果要分析財政政策中財政支出的乘數,要緊密聯系財政支出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從具體的實際經濟數據出發,依據不同的情況來測算財政政策效率,從而得出比較合理結果。
二、云南省省財政支出乘數的測算
(一) 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模型主要研究在封閉經濟的假設條件下,以云南省1985—2012年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水平的關系為基礎,實證測算出云南省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值,再通過邊際消費傾向與政府的支出乘數的公式推倒出政府支出乘數,其數據均整理于《云南統計年鑒2013》。由于現有的云南省統計年鑒,沒有云南省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消費水平的直接數據,則本文根據公式可測算出這兩個指標:
[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元)×城鎮人口(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元)×鄉村人口(萬人)]÷總人口(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同理可得:
[城鎮居民人均年消費性支出(元)×城鎮人口(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年消費性支出(元)×鄉村人口(萬/人)]÷總人口=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元)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根據相對收入假設理論以及生命周期假設理論,建立了將這二者有效結合起來的模型,總結出如下結果:首先是當期的消費水平與當期的可支配收入有關聯性;其次是消費水平是具有動態性和滯后影響性的。
在時間變化趨勢上來看,二者可能存在協整關系,所以在經過反復修正后建立如下線性計量經濟模型:
conspt=αincome+c+ut
ut=φut-1+ε
其中,ut為隨即擾動項,ut-1為隨即擾動項的滯后一期。隨機擾動項存在一階自相關。通過單位根檢驗,發現conspt序列和income序列同為二階單整序列,符合協整的必要條件。
(三)回歸結果及經濟意義分析
對上述模型進行OLS估計,模型估計結果如下:
conspt=0.6733income+509.318 9+[ar(1)=0.874 6]
(34.27424) (2.525113) (10.59697)endprint
R2=0.998 990 F-statistic=11 869.61
對模型估計的殘差進行ADF檢驗,發現并不存在單位根,這說明conspt和income序列存在著協整關系,模型回歸結果有效。
對回歸系數的t檢驗,除了常數項c的t值沒有通過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其他解釋變量都通過了檢驗。這表明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對于人均年消費支出存在顯著的影響。
從以上結果中可以看出,云南省居民的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67,即經濟含義為收入能增加一單位,就用0.67單位用于消費。
(四)云南省政府支出的乘數測算
周海濤,李鋒森等人曾根據IS-LM 模型的實證結果,從消費函數的角度測算出了我國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4031。由于云南歸屬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其經濟發展水平又由于其本省的特殊省情而受限,邊際消費傾向自然高于全國水平。再者,根據政府支出乘數的公式,以△g表示政府支出的變動,kg表示政府支出乘數,α仍代表邊際消費傾向,則:
kg=△y/△g=1/(1-α)
則可以算出,云南省政府支出的乘數為3.03。則證明財政政策是有效的,云南省政府的支出能夠推動云南省的經濟增長。
三、結論以及政策建議
由以上可以得出,云南省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是0.67,政府支出乘數為3.03。從理論上分析,云南省可以通過擴大政府支出以及增加政府活動性的方式推動云南省的經濟發展,然而根據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政府是不能夠僅僅依靠一味的增加財政支出來推動地方經濟增長,而是應該在適當的擴大政府支出的同時科學地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形成具有本地優勢的經濟發展長足動力。在這個基礎上,筆者再提出幾點政策建議。
首先,要規范地方財政支出行為,加強財政支出管理和控制,規范政府預算制度,按預算執行各項開支。繼續建設財政支出的透明化體制,同時規范政府行政管理支出行為,保持其在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合理范圍內。
其次,在規范支出的基礎上,云南省地方政府應該繼續增加地方財政支出,實現對經濟增長的巨大拉動作用。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會嚴重影響地方政府支出結構,所以大力發展經濟還是云南省現階段的重要任務。
最后,繼續深層次優化政府支出結構。由于拉動云南省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為勞動、土地、資本,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經濟產出即GDP是由其本身的生產能力決定的,因此從長遠的角度看,增加科技的投入,注重技術進步拉動提高生產力,才是促進云南經濟發展長足動力的根本。從而政府應該注重科研支出,在地方財政支出中劃分出一部分科研基金和創新基金,鼓勵技術創新,尤其是對于云南省的支柱產業、環保方面的項目以及優勢資源開發方面,應起到鼓勵、引導的作用。然后,在優化政府支出結構的基礎上,繼續發揮地方政府支出的乘數效應,拉動經濟平穩較快地增長,提高政府支出對云南經濟增長的正向貢獻度。
參考文獻:
[1] 馬拴友.政府規模與經濟增長:兼論中國財政的最優規模[J].世界經濟,2000,(11).
[2] 周海濤,李鋒森.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促進經濟增長效果測算[J].南方金融,2010,(5).
[3] 張利軍.云南省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實證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1,(3).
[4] 丁穎,鄒洋,師穎新.基于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的財政政策效應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2).
[5] 湯瑞豐.財政支出規模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12).
[6] 劉以.我國財政政策乘數的實證分析[J].中國電子商務,2012,(12).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