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晶
摘 要:大慶市在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過程中,突出特色,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產業培育發展仍存在重點項目、骨干企業少,產業集聚度不高,產業總體規模不大,未完全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環境需進一步優化等問題。所以,今后,應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層次,做強龍頭企業,構建創新體系,搭建發展平臺,提升服務水平。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大慶市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0-0051-02
從戰略性講,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在區域經濟中具有戰略地位,具有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未來經濟發展支柱的可能性,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大慶市是國內外典型的發展石化經濟的資源型城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設現代國際化大城市,要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五個文明”建設中協同發展、統籌推進。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在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上擔負著重要使命。
大慶市委、市政府根據地區總體規劃,搶占發展制高點,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力度,在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過程中,突出特色,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狀況
大慶市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產業上層次、項目上質量、建設上標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了較大發展。
發展速度不斷加快。2012年,在大慶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戰略性新興企業達到167戶(其中新材料37戶、高端裝備制造40戶、生物52戶、新能源7戶、新一代信息技術6戶、節能環保25戶),比2010年凈增43戶;主營業務收入501.4億元,比2010年增長1.2倍;實現增加值142.9億元,比2010年凈增67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6%,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2.8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相對集中。大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集中于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制造3個產業。這3個產業的企業數占全市規模以上新興產業企業的77.2%,3個產業分別實現工業總產值230億元、180.2億元、56.2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新興產業產值的比重分別為44.2%、34.6%、10.8%。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居全省第一位。
產業增速穩中有升。2012年,大慶市規模以上工業中新興產業增速“四升二降”。“四升”的產業分別是:新能源實現增加值7.4億元,同比增長2.8倍;高端裝備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7.4億元,同比增長15.5%;新材料實現增加值64億元,同比增長6.8%;生物產業實現增加值45.9億元,同比增長4.2%。“二降”的產業分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業實現增加值0.9億元,同比下降15.6%;節能環保業實現增加值7.2億元,同比下降13.7%。
后發態勢已形成。3年來,新建、續建大慶華科有限股份公司5萬噸C5加氫、大慶煉化公司5.2萬噸聚丙烯酰胺、大慶志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20噸阿維菌素等千萬元以上新興產業項目175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3億元,年均增長28.9%。新興產業項目的陸續投產,為其快速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先后投入100多億元辟建高端裝備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生物產業園和服務外包等專業特色園區。這些專業特色園區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具備了承接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載體功能。
二、產業培育發展獨具特點
一是科學規劃,搶抓機遇,搶占高地。大慶市處于資源型城市轉型關鍵時期,面對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機遇,用敏銳的思維和戰略的眼光,把握國內外的產業發展趨勢,學習借鑒國內外經驗,科學制定規劃。2010年,制定《大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找準定位,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制定保障措施,科學地指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市委、市政府出臺了若干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形成產業規模。2013年,大慶市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入力度。在投資項目中,有59個項目投資億元以上,有176個項目投資千萬元以上,投資額達326億元。大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和增速全省第一。市統計局的一份監測報告顯示,2013年上半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8億元,同比增長10.5%;實現增加值79.3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69億元,居全省第一,比第二位的哈爾濱市高2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新興產業企業167戶,居全省第二,比第一位的哈爾濱市少39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的比重為37.6%,居全省第一,比第二位的齊齊哈爾市高12.2個百分點。
三是集中集聚,集約發展。大慶市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充分調動企業作為產業主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把區域專業化和產業集群化有機結合起來,使產業集中度和集聚集約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集群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產業向園區集中。2013年上半年,在低碳光伏產業園、石油石化裝備制造產業園、新興產業園、精細化工產業園等園區的產業培育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力度、加速發展。
四是加強與國內外企業合作。目前,已有32家世界500強和49家中國百強企業與大慶市合作。其中,世界500強企業、國內計算機生產領先企業聯想集團在大慶市投資114.5億元,建設大慶聯想科技城;世界500強企業、世界著名汽車公司沃爾沃在大慶市投資100億元,建設整車及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全球500強企業、世界第三大農機巨頭、世界最大農機具專業生產制造公司挪威格蘭集團將與大慶市合作生產新型農機裝備;勒卡斯集團云計算數據中心在大慶市高新區開工項目。這些合作項目使大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已融入國內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鏈條中,既具有聯動合作功效,又具有牽頭快速優質發展的作用。endprint
五是重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市場。沒有市場需求,就沒有產業、企業、產品發展的拉動力。產業產品的市場需求,決定了對企業產品的發展方向,也決定了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產品,需要市場培育,培育消費者。大慶市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的市場培育,加大支持力度,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產品的市場培育。
六是創新產業融資方式。發動和激勵風險機構、保險機構、金融機構、擔保機構分工協作,結成金融合作聯盟,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
三、產業培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從規模和質量上看,大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差距,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地區和企業發展相比也有很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
重點項目、骨干企業少,企業整體實力不強,還未形成在全國領先地位的企業,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企業、核心技術、核心產品。
產業集聚度不高,產業總體規模不大,產業層次較低,經濟總量偏小。多數產業處在產業鏈低端,而且產業鏈短,集中度低,產業規模效應難以發揮。
尚未完全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研發資源整合力度不夠,一些重點領域的研究整體實力薄弱,研究方向與地方經濟發展銜接不緊密,研發成果難以突破。產業技術儲備有待加強,產業技術計劃審批手續不完善、選址未落實,導致進展緩慢,難以支撐產業層次快速提升和創新能力持續加強。人才存量不足,人才結構不盡合理,人才培育力度不夠,尚有人才外流現象。
發展環境需進一步優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水平的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缺少,在財政、金融、稅收、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支持等方面滯后,有影響力的技術市場尚未形成,投融資市場沒有建立。產業投資不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大、風險高,社會資本對新興產業投資熱情不高,風險投資少,政府資金支持有限,企業研發投入和技術改造資金嚴重不足,導致一些優秀項目融資困難,資金瓶頸制約明顯。
四、產業培育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應繼續推進以“兩化融合”為牽動,以構建全產業鏈、集群發展為重點,育龍頭,重創新,強載體,優環境,加快新興產業發展。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強化產業培育,延伸產業鏈條。一是立足全市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優先發展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3個產業,重點培育新能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3個產業。二是對產業鏈生成進行深度研究,明確補鏈、強鏈項目,鎖定招商目標企業。三是通過招商引資、自主研發、技術改造等措施,延伸汽車、鋁業、玉米、光伏發電等25個產業鏈,提升產業鏈規模和質量效益。
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業層次。一是加快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石油石化、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提高企業研發、生產水平。二是鼓勵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優勢產業、主要行業、龍頭企業,通過兼并、聯合、重組、上市等組織結構整合重建,實現規模經營和抱團發展。三是運用政策約束,限制和淘汰“三高三低”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產業項目和落后產能。
加快項目建設,做強龍頭企業。一是依托重點項目庫,發揮招商載體平臺作用,集中推介一批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二是不斷創新項目推進方式、方法,加大項目建設力度,爭取項目盡快開工建設、投產達效。三是著力推進沃爾沃、忠旺鋁材、光伏產業園、山參不定根等大項目建設,促進項目變企業、企業變龍頭。力爭到今年年底,新建續建投資千萬元以上的175個新興產業項目有30個以上建成投產。
突出科技引領,構建創新體系。一是充分發揮產業聯盟作用,建立政、產、學、研、用聯合機制,定期組織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對接,推介科技項目,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二是加強企業自主創新,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應用新技術,采取新工藝,開發新產品。三是大力支持中環電控、射孔彈廠、麥伯康等企業爭創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指導大廣、杏山、鐵人等園區建設創業孵化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
完善載體功能,搭建發展平臺。一是制定出臺“飛地經濟”實施細則,指導各縣區按照“飛地”模式開展區域合作,促進產業集聚、項目集中、資源集約、功能集成。二是通過加大投入、省市共建、政企合建等措施,加快經開區、杏山、光明、德力戈爾等園區基礎、公用、環境等設施建設,為新興產業項目擺放創造條件。三是優化產業生態,引導規劃設計、科研開發、產業金融、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入駐園區,構筑產業發展生態體系,提高整體競爭力。
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服務水平。一是繼續加大“十路縣區”督導和“十個產業”推進力度,抓好重點工作落實。二是成立新興產業大項目專題推進服務組,協調解決安評、環評、消防、土地等問題,集中全市資源和力量,做大做強一批具有重大帶動力和影響力的新興產業大項目。三是通過向上爭取、銀企對接等途徑,幫助新興產業項目、企業擴大籌融資渠道。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