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飛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度發展,佛教寺院經濟與社會經濟同步成長,如今寺院的經濟實力普遍雄厚,其所支配和運用的資金數額也越來越大且越來越多樣化。因此,為了使佛教組織能更好地開展和推進佛教文教事業以及慈善事業,充分發揮其積極的社會作用,避免因資金運用不當產生消極影響,佛教組織自身對寺院經濟的收入與支出進行科學規范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佛教;寺院經濟;收入管理;支出管理
中圖分類號:F0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0-0233-02
一、寺院經濟中的收入管理
佛教組織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要確保佛教事業的健康發展,在寺院經濟的開展中就必須有健全的收支管理制度,以保證有限資金和經濟資源的合理使用。從歷史來看,佛教寺院早期一般實行“三綱制”,即設立寺主、上座、維那具體負責僧團與寺院的管理,也包括寺院的財物管理。唐宋以降,佛教叢林制度形成,建立了以住持為核心、東西兩序為弼輔的管理制度。寺院財產的管理也變為主要由東序知事負責。寺院叢林制度發展至近代,雖然寺院所需要處理的各種事務越來越復雜,但寺院的財產管理基本還是沿用了唐宋以來的管理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寺院農林業、工商業以及寺院服務等經濟的日益發展,加之香火、捐贈等收入,寺院的收入也日益多樣化,所以,之前與叢林制度相對應的司庫制度已遠不能滿足當前寺院經濟的運作和管理了。因此,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財務管理制度,才能保證當前寺院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根據當前寺院的主要收入來源,筆者把寺院經濟的收入管理分為寺院自養經濟收入管理和捐贈收入管理兩個方面。
1.寺院自養經濟的收入管理
這方面的財務管理主要包括寺院從事農林業生產、工商業經營和宗教服務等收入的管理。當前,大部分佛教寺院都建立了完整的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制度,并且對寺院經濟中的每一項收入管理都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比如,寺院經濟中所有經營所得的現金和支票收入都必須按照規定及時入賬,由寺院設立的財務處統一管理,并且要建立銀行存款、現金等賬戶,做到逐筆登記,日清月結,嚴格管理賬戶。另外,所有實物如旅游紀念品等經營所得收入須先由寺院庫房清點核對,然后確認入賬價值并填寫繳款憑證,最后交財務處核收入賬,進行統一管理。有的寺院如上海真如寺在完善寺院財務管理制度同時,對各項收入管理還做了具體規定:其一,門票收入管理。門票要編號印制,售出要按編號順序,售出款項每天當日交出納,由出納出具收據,月終結算,售出總金額減去成本,得利潤作為收入中之一。其二,法物流通收入管理。購進法物要有發票,銷售法物每天終了或次日款項要交出納,出納出具收據,月終盤點,法物數量再由會計結算銷出金額減去成本,求得利潤也作為收入中之一。第三,宗教禮儀服務收入管理。收入金額全部交出納,由出納出具收據,月終會計結算總收入。
2.社會各階層的捐贈收入管理
有學者曾指出,“巨額捐贈幾乎成為各個寺廟動產收入的主要構成。而于一般平民百姓的零碎捐助,就更是永遠無法理清的一團亂麻了。”[1]特別是隨著工商業的發達,寺院來自工商階層人士的大量捐贈更是多如牛毛,無以統計。因此,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將這部分收入管理好,自覺接受信眾和其他組織機構的監督,就顯得非常重要。《辦法》第十六條規定:“宗教活動場所接受境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并給捐贈者出具財政部門印制的收據或本場所統一印制編號的收據,加蓋本場所印章。接受的捐贈應當及時入賬,捐贈的是實物的,應當按照《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規定核價入賬。”舉例言之,如上海真如寺在捐贈收入管理中,統一把以各種名義、各種形式的捐贈,均列為“香金收入”科目,并可另立明細賬。具體管理如下:香金收入(包括現金、存折、外幣)均由出納簽收入賬,且所有香金收入,均須出具收據在“事由”欄內注明來源;節日和平時開放香金柜必須由兩人以上共同開啟、清點,開列清單一式三份。清點人清點后分別由負責人、出納和清點人各執一份,如有必要,并可在香金柜上使用兩把鎖,由兩人分別掌管;香金柜中現金當日連同清單交出納,由出納出具收據交開啟清點人員;香金柜中外幣,應在清單上列明與現金同時交予出納,由出納在現金收據上注明外幣種類和數量,并另行立賬記錄,各類外幣兌換按國家規定處理;香金柜中的貴重物品(黃金及其他飾品),清點后開列清單及時會同保管人員裝入編有順序的信封,注明內裝物品的名稱形狀數量,加封后由開啟及保管人員共同簽章,連同清單交保管人員,在返回開啟人員的清單上簽章,保管人員應立賬記錄,貴重物品的保存期不得超過一年。信眾非投入香金柜樂助費,一律出具收據,樂助款直接交予出納的由出納開具收據,其他人收取樂助的由收取人出具收據,然后將樂助款連同收據中的記賬憑證聯交出納入賬,出納應在收據的存根聯上簽章表示款項收訖[2]。
二、寺院經濟中的支出管理
古時叢林寺院,三衣一缽,粗茶淡飯,百衲衣只求蔽體,生活簡單,物質生活降至最低線。因此,當時一個司庫制度就能確保叢林寺院經濟的正常運轉。然而,當今寺院在經濟支出方面表現為越來越多樣化,不管是小廟的“量入為出”還是大寺院大叢林的“量出為入”方式,寺院經濟發展中對財務支出的管理日益重要。特別是當前許多寺院已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除了僧人的衣、食、住、行日常性支出和寺院工作人員工資開支外,寺院建設、殿宇維修、文物保護、文教事業和慈善事業等支出是寺院經濟支出中的主要部分。因這部分支出數額巨大,對于不少寺院來說還不是那么輕松的。“根據1992年臺灣地區宗教團體的普查報告,臺灣地區共計有2 238所佛教寺院、33 298名僧侶神職人員,以及有登記的信徒人數為10 6 191名,合計平均每萬人擁有1.08所佛教寺院;寺院的支出規模仍以50萬元以下居多(66.4%),不過,也有6.12%寺院的年度支出規模高達500萬元以上;……而這也直接說明了每一所佛教寺院背后實則背負著育養常住僧侶龐大、沉重的經濟生計壓力。”[3]所以,在寺院經濟發展中必須嚴格按照寺院會計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加強財務支出管理,節約開支,提高有限資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寺院經濟支出管理應該從宏觀和微觀上根據支出的不同情況實行民主管理,接受僧眾監督。需要聽取信教公民意見的,應當征求信教公民意見。endprint
1.寺院經濟支出的宏觀管理
改革開放以后,佛教寺院的經濟來源和僧眾的生活來源已經不是出自國家政府的財政撥款,而是依靠經營農林工商以及從事宗教服務來實現生產自養。然而,與中國在經濟、社會地區間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一致,寺院經濟也存在著地域上的不平衡。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寺院經濟自然要比西部等落后地區的經濟狀況要好的多,城市寺院相對鄉村寺院,各項經濟收入也較多。由于經濟條件的不同,寺院經濟實力較弱的寺院在資金需求與供給不足上的矛盾非常突出,而寺院經濟實力較強的寺院往往又因為大力發展文教事業等出現財務赤字的現象,所以,建立相對集中的資金管理體制,對寺院的財務支出進行統一管理,在保證日常開支的情況下,集中所有資金確保大型宗教活動或建設項目的順利進行,也即“集中力量辦大事”,解決寺院經濟中的資金供求矛盾。再者,對于寺院的經常性支出,如水電費、辦公費、僧人外出學習培訓費等開支實行定額管理。由于這部分支出比較固定,因此,嚴格控制該項支出,可以節約寺院經濟的總支出數額,把結余的部分運用到其他項目上。此外,對于僧眾的生活費以及教職人員、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等支出實行定員管理。也即按照事先定制的標準準確統計該項支出的總額,并根據支出標準的變化(如物價升高)適時調整支出數額。
2.寺院經濟支出的微觀管理
從微觀上來看,寺院經濟的支出管理應細化為更為具體的管理流程。如寺院因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日常辦公所需現金或實物等費用支出須由經辦人填寫付款憑單連同原始憑證交主管負責人簽章,也可在發票背面由經辦人、驗收人、財務主管負責人同時簽章,方能領取。需要用支票方式支出的,必須填寫支票領用單并經財務主管負責人簽字后才能領用。再者,預定工資、獎金、福利等費用,人數和金額如有變動,需由主管負責人或其受權人書面通知財務。此外,白發票不能報銷。如在執行中確有困難,須經辦人員寫明原因,經主管負責人審批方可報銷,但也應該在金額較小、次數較少的范圍內從嚴掌握。最后,寺院添置財產價值在100元以下的由有關部門負責人審批,100元以上的由主管負責人審批,超過500元的必須申報主管部門審批。
總之,當前佛教寺院經濟發展應根據國家有關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結合自身特點,建立健全寺院財務管理制度、現金管理制度、庫房管理制度以及會計制度,并且各項開支要嚴格執行寺院各項管理制度以及國家有關財經的法律法規,科學合理安排寺院的資金,從而最終使寺院經濟以及佛教組織持續健康發展,發揮其積極的社會作用。
參考文獻:
[1] 段玉明.中國寺廟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上海真如寺釋妙靈.真如寺志[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2006.
[3] 王順民.佛教與社會的應答——兼論當代寺院經濟資源拓展的若干思索[J].普門學報,2007,9(41).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