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摘 要:今年以來,我國行政管理支出連年增長,引起廣泛關注,大家對于行政管理支出作用的認識各執一詞。面對我國行政管理支出的規模,如何安排才是合理的?通過對我國行政管理支出狀況的介紹,分析我國當前支出規模龐大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于實現我國行政管理支出規模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行政管理支出;全能政府;合理化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0-0243-02
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機暴發,世界經濟遭受重創。雖然各國都在不斷努力掙脫經濟低迷的泥潭,但是從這幾年的世界經濟總況來看,成效并不理想。出口、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我國一直是一個出口大國,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在當前世界經濟蕭條的環境下,單純的想要依靠出口保持我國高速的經濟增長,已經不太可能。推動投資和消費是當前促進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方式。
實際上,政府作為社會一個重要成員,其行政管理支出是政府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國家各級權力機關、行政管理機關和外事行使其職能所需的費用支出,包括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支出規模、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影響。根據內生增長理論,政府購買時間較短、過程簡單,對于經濟影響成效較快,其作用可以通過購買乘數表示,即1減邊際消費傾向β的倒數,為 1/(1-β)。此式中β代表邊際消費傾向,政府購買支出可以通過連鎖反應達到推動經濟增長的目的(凱恩斯,1936)。此外,行政管理支出也為政府部門能夠很好的發揮職能,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了強大支持。
但是盡管如此,在集體活動還是在私人活動中、在市場過程還是政治過程中,個人都是最終的決策者、選擇者與行動者,而不管產生總體結果的過程與結構有多復雜。根據公共選擇理論的“經濟人”假設,公共部門行為存在自利性,在提供公共物品時趨向于浪費和濫用資源,致使公共支出規模過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動并不總像應該的那樣或像理論上所說的那樣“有效”(布坎南,1972)。
我國政府“越位”、“缺位”現象嚴重,導致近幾年行政管理支出增長迅猛,2001—2012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15.88%,①高于同期財政支出增長率。財政收入是行政管理支出的直接來源,后者的增加必須以前者的增加為基礎。在財政收入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如果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高于其總收入的增加必定會擠占其他方面的財政,扭曲財政支出的結構,最終影響財政職能的有效發揮(薛霞霞,2008)。因此,就需要對政府職能重新定位,從越位的地方退出,進入缺位的地方,實現政府職能安排合理化,減少職能強化、弱化的問題(鄭道英,2010)。此外,對于行政管理支出的控制,政府在發揮自身職能的時候,要將成本考慮在內,打造“廉價政府”(陶國根,2006),實現行政管理支出規模的合理化。
一、我國行政管理支出居高不下
(一)根本原因
財政體制存在的缺陷是我國行政管理支出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開國初期,我國建立計劃經濟體制,雖然之后進行了市場經濟改革,但計劃經濟的劣根性遺留至今,政府仍然扮演者多重角色,實行大包大攬。權力過分集中,促使政府事權增加、行政管理支出規模擴大。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如果政府仍然要做一個全職者,不能實現收權和放權之間的平衡。那么,隨著公眾需求的增加,政府規模只會不斷擴大,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也會永無止境。
(二)內部原因
1.自利性驅使
在自利性的驅使下,政府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從行政管理支出中獲得利益,必然會極力爭取更多行政管理支出,導致其膨脹。此外行政管理支出使用情況不透明,部門暗箱操作,資金使用隨意、無秩序。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政府行為的不規范導致行政管理支出增加。政府作為“經濟人”,掌握著國家權力?;谧陨砝?,他們運用手中權力,制定政策法規,安排使用政府收入,使得行政管理支出規模得不到控制,行政管理支出連年增加。
2.節約意識缺乏
政府通過稅收、繳費手段從社會各界聚集資金,資金來源的廣泛性和強制性使得政府對于資金的安排使用節約意識缺乏。行政決策 是整個行政工作的核心,由于缺乏節約意識,在政策制定的工作中,政府官員為了追求政績,往往忽略成本的計算,導致決策完成產生的社會利益可能遠遠低于實施成本。政府的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不計其數,這些錯誤的決策導致了我國行政管理支出的居高不下。
3.機構的臃腫
我國政府是一個全能性政府,它在社會經濟發展活動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大量精力和資源的投入,造成行政管理支出龐大。我國政府機構臃腫、部門雜亂、人員繁多,對于政府職能認識不清,權責分配不明,出現了很多權力交叉和分割的現象,造成行政行為不規范、隨意性大。一向政令的下達,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推卸責任,行政程序復雜化,時間長,文件審批步驟多,導致行政效率低下,造成時間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
(三)外部原因
1.公共服務需求的增加
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需求增加,不僅在數量方面,更表現在質量方面。由于公共服務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市場難以供應這些產品,這就需要政府發揮公共服務的職能。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人們對于公共服務的需求無止境,那么政府職能的擴張也是必然趨勢,職能擴張帶來機構的擴張,造成行政管理成本的膨脹。
2.法律法規的缺失
關于行政管理支出的法律法規建設還不完善。由于對行政管理支出的使用和程序缺少規范性約束,很難納入預算,進行統一管理,促使行政管理支出的不透明性和隨意性。此外,對于這方面監督的法律法規也處于缺失狀態,一方面,政府行政消費支出的隱蔽性,加大了公眾監督的難度;另一方面,舉報機制的不健全也讓公眾監督的實效性降低。由于監督舉報程序法律法規的缺失,很難制約行政管理支出的擴大。endprint
二、行政管理支出規模合理化的建議
行政管理支出是我國政府發揮職能必不可少的支持,因此,對于行政管理支出的規模并不是一味控制,縮到最小,也不是盲目擴大,擠占我國財政其他方面支出,造成財政支出結構的不合理,影響政府其他職能的發揮。我們應該把我國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引向一個合理化的方向,既不強化,也不弱化,實現其規模和職能的匹配。針對我國行政管理支出當前存在的問題,筆者給出了建議。
(一)平衡“放權”和“收權”,實現政府職能的合理化
針對當前計劃經濟體制遺留的問題,我國政府必須要平衡好“放權”和“收權”,實現政府職能合理化。所謂“放權”就是要讓政府從社會管理中退出一些角色,讓市場通過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根據環境變化及時做出調整,實現自我調節。所謂“收權”就是要政府對一些該管的事情,毫不推卻,充分發揮好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對于職責范圍內的事,不能因為困難或利益視而不見,任其發展。
通過平衡“放權”和“收權”,把該管的事情管好,不該管的事情,絕不插手,解決好越位、缺位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政府職能合理化,才能讓行政管理支出規模合理化。
(二)大部制改革,實現機構安排合理化
通過進行大部制改革,實現機構安排、人員配置的合理化。大部制改革不是把一些機構簡單地合并在一起,而是根據綜合管理職能合并政府部門,組成超級大部門的政府組織體制。實行大部制改革首先要對職能進行分類,將職能交叉、相近的部門整合在一起,同時嚴格規定內部不同崗位的權責及每一崗位的人員配備人數,以免人數過多,造成人力資源浪費和行政成本增加。通過擴大一個部管理的業務范圍,把多種內容有聯系的事務交由一個部管轄,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多頭管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三)將行政成本納入考核機制
我國績效考核制度主要將當地政府經濟發展成果納入績效考核項目,忽略了對行政成本的考察,造成地方政府不計成本的發展經濟。為了實現行政管理支出的合理化,應將行政成本納入考核制度,并采取獎懲制度。讓地方政府能夠充分意識到行政成本的重要性,強化節約意識。通過制度上的規定,讓政府真正做到合理安排行政管理支出。
(四)制定法律法規,規范行政程序和監督
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將政府支出安排納入法律監管,明確規定行政管理支出的程序,對于沒有依據的行政支出要給以查詢,對于違法濫用、挪用的人員給以法律制裁。同時制定相關的監督機制,將行政管理支出納入法律監管范圍,讓公眾能夠通過合法有效的渠道監督政府行政支出。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規范行政管理支出的程序和監督,讓政府能夠更加謹慎合理的安排支出,實現行政管支出規模的合理化。
參考文獻:
[1] 格里高利·曼昆.宏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丹尼斯·C·繆勒.公共選擇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 鄭道英.政府職能的強化、弱化與轉化[J].科學與管理,2010,(10).
[4] 陶國根.以廉價政府為理念規范我國行政管理支出[J].中國發展,2006,(3).
[5] 薛霞霞.我國政府行政管理支出的合理規模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