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微
摘要:音樂選秀類節目是近年來國內各大衛視的常客,這類節目憑借著自身特有的魅力,通過對新媒體的有效利用,不但贏得了更多觀眾的青睞和經濟效益,也從客觀上推動了音樂文化的發展。鑒于此,本文從新媒體和音樂選秀類節目的含義談起,就兩者如何更好的結合與發展,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新媒體 音樂選秀 發展和思考
一、新媒體和音樂選秀類節目的含義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盡管尚沒有權威的教科書對其作出詳盡的定義,我們還是可以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對其進行界定。從內涵上看,其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一種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其傳播速度更快、傳播內容更豐富、傳播信息量也更大;從外延上看,新媒體主要包含網絡系統、通信衛星和衛星直播電視系統、手機終端系統等。而音樂選秀類節目則是一種源自于西方的電視節目,其是由制作方制定規則,由具有一定音樂表演能力的普通人參加的,帶有選拔和競賽性質的娛樂節目。具有娛樂化、商業化、參與化、懸念化等特點。
二、新媒體對音樂選秀類節目的影響
傳播渠道對于一個電視類節目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音樂選秀類節目之所以能夠迅速興起,正是和新媒體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說沒有新媒體,也就沒有音樂選秀類節目。具體來說,其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播渠道擴大化
傳統媒體中,電視是主要的傳播渠道,雖然其具有較大的覆蓋面和權威力,但是在播出時間、播出信息量等方面還是存在著較大的不足。而新媒體出現后,通過對網絡平臺的有效利用,使之前的傳播渠道得到了大幅度的擴展。人們不用再守在電視機前,而是可以利用電腦、手機等新的媒體接收終端來隨時隨地的觀看節目。以熱播的《中國好聲音》為例,其除了在浙江衛視播出之外,同時與搜狐、愛奇藝等八大網站簽訂了同步直播協議,累計播放量達到了15億次,這是傳統媒體根本不敢設想的數字。
(二)節目互動常態化
互動是近年來娛樂類節目的重要追求,其意在打破媒體和觀眾之間的隔閡,拉近觀眾和節目之間的距離。這一點在音樂選秀類節目的身上也體現得十分明顯。在中國最早的音樂選秀類節目《超級女聲》中,就采用了電話熱線、短信等方式與觀眾進行互動。而新媒體出現之后,借助于技術方面的優勢,使得這種互動更加豐富和常態。從當下的互動方式來看,就有微信微博互動、虛擬社區互動等多種方式,這些豐富的互動方式真正讓觀眾成為了節目的參與者,為節目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盈利方式的多元化
在新媒體背景下,音樂選秀類節目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二次售賣”的模式。首先,得益于播放渠道的開拓,使節目版權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收益來源。其次,利用節目本身,可以擴展出一系列新的增值業務,如短信投票、微信微博支持、手機彩鈴等等,使其逐漸成為了一條產業鏈。
(四)音樂發展普及化
傳統媒體中的音樂類節目,多是一些歌唱家在演唱,讓很多觀眾都認為自己和歌唱之間有著很大的距離,即便是音樂才華出眾的觀眾,也難以找到一個可以容納和證明自己的舞臺。而音樂選秀類節目,則以一種平面化的姿態,推動了音樂文化的普及和傳播。來到節目的舞臺上,每個人都可以引吭高歌,唱出自己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唱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且還能夠得到專業老師的點評。而作為臺下的觀眾來說,他們也更愿意看到普通人、自己身邊的人在音樂的舞臺上追逐自己的夢想。也就是說,在新媒體的幫助和作用下,音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發展。
三、新媒體背景下音樂選秀類節目的發展思考
(一)在制作方面實施臺網聯動
臺網聯動,是一種基于網絡和電視的集播出、宣傳、互動、效果反饋于一身的現代化跨媒體合作形式。近年來,這種聯動方式的優勢逐漸得到了凸顯。在受眾方面,兩者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引導觀眾改變之前的媒體使用習慣,將電視觀眾和新媒體觀眾重新聚集在一起。具體來說,這種聯動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打造衍生節目。僅靠電視上播出的內容,遠不能滿足觀眾的收看熱情,所以圍繞著選手打造出衍生音樂節目是十分必要的。對此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由電視負責播出母體節目,而合作網站則負責播放衍生節目,并對兩者的播出時間進行了合理的調配。而在衍生節目的制作上,絕不能僅滿足于一些花絮的播放,而是一種真正的再度創作。如2011年的《快樂女聲》,在由電視進行母體播放的同時,制作方還聯手了PPTV和天娛傳媒,通過打造出了一臺新的節目——《快女真人秀》,全面展示了選手們的日常生活和狀態,使節目本身的外延和內涵都得到了擴展與延伸。其次是升級和豐富節目的互動。互動是音樂選秀類節目的特色和靈魂,加大和觀眾的互動力度,能夠讓觀眾有一種主人翁的感受。特別是作為音樂類選秀節目的觀眾來說,都是以青少年為主,他們對各種新興通訊手段有著十分熟悉的運用,更為互動的升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而充分調動起了觀眾的參與熱情。
(二)在營銷方面打造微矩陣
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下,微傳播逐漸成為了主流的轉播模式,其包含四層含義,分別是微內容、微媒介、微動作和微受眾。以此而衍生的微博、微信等,更是受到了熱捧。作為音樂類選秀節目來說,也應該對這種微傳播有足夠的重視,并充分利用好各種微傳播工具。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制造微話題。在當前各種音樂選秀類節目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適時的拋出幾個微話題,則能夠大大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但是要充分注意到尺度的把握,如果話題過多,則很有可能會起到喧賓奪主的負面效果,同時制作方也要對話題本身進行嚴格的篩選,保證話題本身的健康性。其次是要形成微互動。互動的價值和意義在前文中已經談到,在微傳播時代下,各種互動成本已經十分低廉,方式也十分便捷,對此制作方要予以充分重視和多元化的利用,開展多種形式的微互動,如微訪談、微博投票和有獎轉發等等。再次是對各種微傳播工具有全面的了解和運用。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微博、微信和社交網站是三大主流的微傳播工具,要針對其各自的特點予以有選擇的運用。微博主要用來進行信息發布,微信則主要用于信息的傳播,而社交網站則更像是一個大本營,使之成為節目的網絡基地。通過微距陣的打造,能夠讓節目本身真正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endprint
(三)在節目盈利方面擴展新媒體產業鏈
音樂選秀類節目絕不是僅僅是一場歌唱比賽,其背后隱藏著一條巨大的產業鏈。而各種經濟利益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媒體來實現,所以制作方要挖掘和利用好新媒體資源,借助于新媒體來獲得更加豐厚的經濟收益。首先是網絡版權的售賣。當下,視頻網站已經成為了人們觀看各種電影、電視節目的主要渠道,其對于音樂選秀類節目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以中國好聲音為例,在看到第一季的巨大成功之后,多個視頻網站都紛紛要購買該節目的網絡版權,甚至一度引發了價格大戰。而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獨家購買網絡版權的風險很大,網絡版權的分售可能更適合目前音樂選秀節目和網絡視頻的合作。其次是開發新媒體產品。在音樂選秀節目產業鏈后端開發中,衍生產品的開發和利用極為重要。隨著三網融合進程的加劇,新舊媒體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各類媒體終端、各種信息產品都在這張網里高度整合起來。新媒體技術和營銷方式的不斷豐富也使得音樂選秀節目可以更多的融入新媒體之中,產生新的衍生產品。因此,音樂選秀節目產業鏈的打造要善于結合新媒體,通過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創造出令受眾滿意的新媒體產品。
綜上所述,近年來,中國的新媒體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發展勢頭,在短短幾年內就打破了原有的媒體格局。而音樂選秀類節目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正是一個傳媒業發展的產物。所以兩者是有著天生淵源的,需要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獲得雙贏的結果。本文也正是從這一個視角出發,對音樂選秀類節目的發展進行了新的思考,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對這一課題的充分重視,為新媒體和該類節目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基金項目: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現代傳媒對聲樂藝術的影響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201330254。
參考文獻:
[1]馮季清.選秀有風險,評委需謹慎[J].上海藝術家,2013,(04).
[2]王林彤.中外電視選秀節目發展對比分析[J].中國報業,2013,(14).
[3]笈藜.選秀:秀選手還是秀評委?[J].聲屏世界,2013,(08).
[4]張玲.欲說還“休”山雨欲來風滿樓——從湖南衛視“超女快男”的賽制設置看“懸念”在選秀類節目中的戰略意義[J].宜賓學院學報,2008,(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