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華
摘要:在20世紀60年代,西方文學家提出了接受美學這一理論,它為當代的文學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本文通過探索接受美學理論對于大學音樂鑒賞教學的啟示,來構建一個全新的音樂鑒賞教育模式,使音樂能在教學課堂上發揮它真正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接受美學理論 音樂鑒賞教學 啟示
在我國的高等院校,音樂鑒賞作為一門教育課程,與其它藝術課程一樣,是構成我國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高校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的主要方法。音樂鑒賞教學對于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審美情操和創新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音樂鑒賞教學一直被傳統的音樂教學方式所感染,只注重對于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而忽視了學生們的想像創造力,使得我國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一個“重認知、輕審美”的現象。下文分析了接受美學理論的各種觀點,給音樂鑒賞教學帶來的啟示,改變我們對音樂鑒賞教育的認知。
一、概述接受美學理論
“接受美學”這一理論是在1967年的德國,文學史教授姚斯提出來的。接受美學是從接受出發,讓受眾能接受,以接受者為主體的學說。接受美學的研究重點雖然是以文學的接受為主,但藝術與文學一樣,同樣需要被受眾接受。對于接受美學理論,不少的名人志士都對它做出過相關的解釋,提出了許多觀點與看法。
接受美學的核心觀點是“讀者中心論”,它重視的是讀者對于文學的能動性、接受的主體性和閱讀的創造性。在接受美學理論中,一部文學作品的組成和成功少不了讀者對于該作品的閱讀及閱讀后所感,不像其他文藝理論一樣,只注重讀者對于文藝作品的被動接受,它是以讀者的能動創造性為中心的,而且對于這種能動性給定了足夠的空間來發揮。讀者對于文學作品的接受在接受美學理論中看來,它是對文學作品的再次創造,是文學作品真正成功的重要表現。以此來看,接受美學理論十分重視讀者對于文學作品的看法和它們之間的關系。
姚斯文學史理論中提出了一個“期待視野”的理論,它指的是讀者在欣賞一部作品時,通過讀者本身的閱歷和經驗來組成的一個定向思維。在一個閱讀過程中,讀者的期待視野對于要接受的對象,是對作品的“客觀化”。一部作品的成功產生,少不了“客觀化”。對于一個作品,必須要有客觀的標準,才能被讀者接受,這個客觀的標準即是讀者的期待視野。“期待美學”在接受美學理論里看來,是接受過程的基礎保證,因為它既是對文學作品能夠被讀者閱讀理解的基礎,又是對讀者的限制。
在創立接受美學理論之初,接受美學的代表之一伊瑟爾提出了“召喚結構”這一思想。對于這一思想的闡述,他在各種著述中都提到過,如《閱讀行為》、《本文的召喚結構》等。伊瑟爾認為對于一部文學作品中的未定觀點和空白處,都需要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補充。而文學作品里的這些未定點和空白不是為了要讀者來對它充實,它更注重的是這部作品和讀者之間進行的交流,通過這些空白處來召喚讀者,來激發讀者內心的想象去理解作品。這種“召喚結構”思想,是對讀者激發想象力和多元理解作品的非常手段。
二、接受美學理論對于大學音樂鑒賞教學的啟示
接受美學理論雖然研究的主體是文學,但是音樂與文學同樣需要被受眾接受。音樂鑒賞在音樂的各種藝術活動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音樂能夠進行實踐活動的手段,是學生能夠接受音樂創作技能和音樂表演欣賞的方式。接受美學理論強調的是接受者,音樂鑒賞強調的是受眾對于音樂的審美體驗,而以審美為中心正是以接受者為中心的表現。因此,接受美學理論中的某些觀點對于音樂鑒賞教學有著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讀者中心論”對于音樂鑒賞教學的啟示
“讀者中心論”為音樂鑒賞教學帶來了一個最主要的啟示,即要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出發。雖然“讀者中心論”是相對于文學來說的,但是它的“讀者與作品”即是音樂鑒賞教學里的學生與音樂作品。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欣賞和學習也是一種接受的表現。
在音樂鑒賞教學中,要想學生獲得一個好的審美狀態,音樂作品的選擇至關重要,這是老師進行教學時首個需要考慮的問題。什么樣的音樂作品能被學生很好的接受,需要教師好好把握。對于學生來講,只有是自己喜歡的音樂才會將它當作審美對象,能夠跟著音樂進入好的審美情境,而對于自己不喜歡的或者難聽的,學生就很難對它進行審美了。而音樂鑒賞教學的重點是學生,因此教師要對音樂的選擇上非常重視。
在對音樂的鑒賞教學中,學生對于音樂鑒賞的積極參與和一個好的審美體驗是對音樂作品進行豐富的方式,具有創造性。因此,在接受美學理論中,要確定審美主體的重要地位,以學生為中心點。在音樂鑒賞教學的課堂上,老師要充分理解接受這個理念,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帶動學生對音樂作品審美鑒賞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來提高對音樂作品的審美體驗,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的多種審美體驗,通過引導來使學生獲得最佳的審美狀態。
(二)“期待視野”對于音樂鑒賞教學的啟示
“期待視野”這一思想,在文學作品閱讀中的表現,同樣適用對音樂作品的鑒賞中。在對音樂作品的鑒賞上,“期待視野”是學生欣賞音樂的一種內在的審美期待,它存在于學生內心潛意識里的審美結構中。學生的“期待視野”是非常廣泛的,它包括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審美經驗,還有學生自身的審美情趣等。由于學生生活經驗、社會地位、思想想法不同,對于音樂作品鑒賞得出的審美體驗也是存在差異的。上文就有提到過,在接受美學理論里,并不是所有的音樂作品都能被學生很好的接受,由于音樂作品的風格,不管是地域特色、時代背景還是音樂類型等各因素,都會影響到學生對于音樂作品審美的差異。舉個例子,在部隊從軍的軍人,他們對于革命歌曲比較感興趣;少數名族部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對于音樂的創作上與不同民族之間存在差異;新時代的年輕人不喜歡年代古老的音樂,而對當下流行的音樂比較感興趣。這些差異也為欣賞音樂作品而感受到的審美體驗帶來了差異。時代背景等因素構成了學生的“期待視野”,而學生的“期待視野”也影響著音樂作品的時代風格,他們具備相輔相成的關系。endprint
“期待視野”為音樂鑒賞教學給出了相對應的啟示,教師在音樂鑒賞教育的課堂上,要重視每個學生的審美期待,要尊重每個學生不同的審美期待,這些都是將學生作為中心主體的具體表現。每個學生對于一部音樂作品,有不同的審美期待,這是不可忽視的現象。老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想做到將音樂作品和學生的“期待視野”相迎合而又適度錯位,是很難掌握的。復雜的音樂形式,學生會因為難懂而對它不感興趣;而簡單的音樂形式,又不能最好的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滿足不了學生的好奇心。因此,這兩種情況都不適合學生獲得審美體驗。“期待視野”表現的雖然是主體的個性化,但并不能說不存在絲毫共性。教師對于音樂鑒賞教學,面對的是大學生這一個統一的主體。而他們有一個共性,都處于同一時代,年齡也幾乎一樣,因此他們內心的“期待視野”也是有一定共性的。老師要把握這個共性,了解學生共性所具備的特點,從這個特點出發,來很好地把握教學內容和尺度。
老師在進行音樂鑒賞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不能片面的認為音樂鑒賞教學就是選擇一部音樂作品,隨便放給學生聽。首先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真正參與性;其次可以在課前進行調查,以問卷或者訪談的形式去了解學生“期待視野”的共性特點,掌握差異;最后要合適地選擇教學內容,進行音樂鑒賞教學。
(三)“召喚結構”對于音樂鑒賞教學的啟示
我國高等院校傳統的音樂教學方式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只注重老師的講解教育,而忽視學生的想象和創造。在音樂鑒賞教學上,老師怕學生不能理解音樂知識而進行透徹的講解,這樣做反而不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音樂知識,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想象空間。而接受美學里的“召喚結構”,為音樂鑒賞教育帶來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想象空間的啟示。老師要利用“召喚結構”來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對于課本的教學應該適度進行。在音樂鑒賞教學課上,應該少講多想。音樂教學本就是一種需要靜靜聆聽的藝術,老師的講解遠遠不如學生親身感受。在學生聆聽音樂的過程中,老師不要插入講解,破壞音樂鑒賞教育的審美體驗。老師在教育課堂上,應該把握好講解時機,在必要的時候對學生進行講解,需要學生想象的時候,要調動學生想象力,做到井井有條,來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接受美學認為,只要有主體的存在就有對主體的不同理解。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音樂作品所留“空白”與“未定點”越多,就越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對作品的理解。相反,作品內容越充實、指向越明確,學生參與作品的主觀想象就越少。對于音樂作品的鑒賞,學生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若學生的審美傾向不同,審美理解就會有所差異。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審美差異和多元的審美理解,學生的創造和想象能力才能充分發揮,音樂鑒賞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結語
學生進行音樂鑒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是陶冶學生性情、培養學生審美的必要手段。綜上所述,高校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把注重音樂知識的傳授教育轉移到培養學生審美上來。老師要利用自己的主導地位,與學生有機結合,用審美規律來指導學生,教會學生如何與音樂打交道。大學音樂鑒賞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音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把握。在音樂鑒賞教學中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音樂鑒賞教育的真正意義,將音樂的獨特魅力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鄧煒.音樂鑒賞教學中審美主體能動性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2]高盼.接受美學理論對大學音樂鑒賞教學的啟示[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01).
[3]劉伊萌.關于大學音樂鑒賞教學的若干思考[J].青春歲月,2013,(10).
[4]石開斌.接受美學理論視域下的大眾文化之審美解析[J].寧夏社會科學,201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