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其中也應該包括快速閱讀能力。具有快速閱讀能力,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更多的書籍,并且可以更迅速有效地理解文章內容,把握重點。1978年,呂叔湘先生批評語文教學少慢差費,主要指閱讀教學少慢差費,即閱讀數量太少,閱讀速度太慢,閱讀效率太差,閱讀太浪費時間。我們希望以中考說明文閱讀為例的教學研究,能夠通過對典型閱讀題的分析、教學,結合相應的授課經驗,思考和總結增強快速閱讀能力、提高快速閱讀效果的途徑。
一、說明文閱讀練習存在的問題
說明文閱讀是閱讀中的一個代表性部分,它既有記敘文的敘述描寫,又有議論文的證明說理,掌握了說明文的閱讀方法,其實也就較容易掌握其他文體的閱讀??墒窃谡f明文閱讀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說明文的閱讀都存在問題,因而他們無法正確解答說明文的閱讀試題。例如在考試中,稀里糊涂地讀完閱讀材料便開始答題,題目問的是什么,就去原文中找一找原話,再看看前后句子,覺得哪句話“像答案”,就把哪句話抄寫在答題卡上??荚嚱Y束后,問他答得怎么樣,他只會說“我也不知道?!睉{借這種碰運氣的答法,當然只能回答“不知道”了?!墩Z文課程標準》關于說明文閱讀目標規定為:“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薄霸谕ㄗx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遍喿x教學中,首先要發現問題才能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筆者認為影響閱讀速度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讀不懂
由于說明文自身的特點,使它很少能像記敘文那樣情節跌宕起伏,充滿興趣。它的語言往往是枯燥甚至晦澀難懂,結構也相對單一,特別是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說明文,更是讓學生覺得專業術語滿天飛,即使讀了幾遍下來,依舊理不清頭緒,找不到線索,頭痛不已。
(二)無重點
有些學生雖然讀明白了整篇文章說的是什么事物(道理),但也僅限于“知道”的層面,難以從整體上去感知和理解文章,問他“文章說的是什么”尚能答對,可是針對起具體細節問題,便找不到答案了。究其原因,是因為閱讀過程中浮于表面,沒有抓住文章的關鍵,更沒有領會說明文閱讀的出題意圖,這也是說明文閱讀題失分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不會應用
還有一些學生,說起理論來頭頭是道,讀起文章也是認真又認真,生怕漏掉一個詞語,可是做起題來總是不得要領,抓不住采分點。這類學生通常基礎較好,理解能力也不差,幾年的初中語文學習中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只是缺少對語文考試規律的總結,不僅閱讀速度過慢,而且欠缺閱讀的方法和技巧。
《課標》中的要求是很中肯的,事實上,閱讀文章要求讀懂題意,理清作者意圖,把握文章脈絡,而學生恰恰沒有做到這一點,因而考試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荚嚂r能領會作品的精神和方法、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了解重要詞句的意義和作用,才能讀懂題目,掌握答題規律,這不僅僅是可以提高分數,更重要的是提高閱讀能力。
二、快速閱讀的教學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按照《課標》要求,我們設計快速閱讀法,結合具體的練習和考試題型,總結出不同的閱讀策略。
(一)公式法
公式法是結合習題快速閱讀的輔助方法,因為這通常不需要對內容的深刻理解,而需要掌握公式性的寫作格式,既可以完美地完成習題,又可以學會寫作方法。
例如:對“加點詞語能否刪去”這類問題,我們完全可以按照公式來作答:不能刪+刪之前的意思+刪之后的意思+刪去之后與事實不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例如,試題為“葉綠素可能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幾乎所有的植物葉片中都有葉綠素的成分存在?!畮缀跄芊駝h去?為什么?”回答的時候只需要按照公式就可以快速地寫出答案:不能刪。“幾乎”表示大多數情況下,刪去之后變為所有的情況都是這樣,與事實不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對“開頭的作用”的公式則為: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引出說明對象。
(二)關鍵詞閱讀法
如果題目是針對“被說明事物的特征”的,那么特征一定分布在各個自然段中,而且特征多在每一段的段首。因為整篇說明文是圍繞說明對象進行的,所以它必須把要說明事物的特征均勻地分布在各個自然段中。如果題目是針對“被說明事物的某一個特征”的,那么答案只限定在說明這個特征的一兩個自然段中。因為說明文的線索清晰,順序工整,會對被說明事物的某一個特征進行集中說明。這樣我們在通讀一遍文章之后,針對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部位找準關鍵句子,輕而易舉地就把握問題的關鍵了。
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的提問更是需要緊抓關鍵詞,例如:分類別,尋找關鍵詞“類、種、方面”;作比較,尋找關鍵詞“比、最、而”;列數字,尋找關鍵詞“數字”(年代除外)等等。如果全文反復出現時間點,并且時間之間存在明顯的連貫性,那么說明順序是時間順序;出現空間方位詞做銜接,并且不同方位中說明的是不同的特征,則為空間順序;其余可理解為邏輯順序。
(三)斷句法
我們根據寫作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斷句來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提高閱讀速度。例如:要知道“文中加點詞‘這樣指代的是什么”,則在原文中找到“這樣”,以“這樣”為坐標往前找,找到前一個句號,這部分內容即為答案,如這部分有舉例子的內容,應把舉例子的部分刪去。因為漢語的說話和寫作特點,“這樣”所指代的內容一定是緊臨著“這樣”的。運用快速閱讀這么容易就尋找出的答案,卻不知難倒了多少學生,而這類題,卻又是閱讀題中最常見的題型之一。
如果題目問“為什么……”,這樣的題只需把“為什么”后面的內容在原文中找到,以這句話為坐標往前或者往后找,找到“因為”、“所以”,或者“因為”、“所以”的近義詞,二者之間的部分即為答案。而“答案”正是學生要理解的要點。這樣的題做完了,不但這里的“為什么”能回答了,對其他類似閱讀內容也能理解了。
學生不僅理解了這類閱讀內容,在生活中碰到類似的談話,也能迅速地理解其含義,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達。真正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三、結論
在運用快速閱讀進行實驗的過程中,開始也有同學并不認可。但按照前面的方法練習后,一位持懷疑態度的同學閱讀能力明顯提高,并在區模擬考試中語文考了班級第一名。其實我們的這種方法并不是什么“仙丹妙語”,只是抓住了語文閱讀的特點,培養學生快速理解文章內容的一種科學方法而已。這遠比一些畢業年級瘋狂的搞題海戰術更高效、更節約、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然而,我們所講的方法針對的是已經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但尚未達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閱讀能力的學生。所謂“畫龍點睛”,是讓學生更準確更迅速地從文章中尋找要點、要義,而不是說讓學生剛過接觸說明文,還沒有熟悉說明文的語言、結構等基本特征就按此方法訓練,否則就真的是舍本逐末,為考試而學習了。
(基金名稱:黑龍江大學校級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項目編號:YJSCX2014-011HLJU)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羅修武.對閱讀教學的幾點反思[J].語文教學之友,2002,(7).
(劉 燕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1500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