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丹
【摘 要】能否真正的了解學生、讀懂學生需要什么,適合怎樣的教學方法,是直接影響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這也是新課標中提出的“要以學生為本”的體現。因此,教師在教學前必須要進行學情分析,結合所教內容去真正的讀懂學生。
【關鍵詞】知識水平;情感;行為;課堂有效
課堂是師生互動、交流的場所,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共同探究知識、生成智慧的場所,更是師生升華情感、彰顯生命的場所。教育家波利亞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講什么當然重要,然而學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筆者認為教師只有讀懂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讀懂學生的情感、讀懂學生的行為,才算讀懂了學生、讀懂了教育。而只有讀懂了學生,教師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使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各方面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和提高,課堂才能真正扎實有效,才能打造出美麗的課堂。
一、讀“知”,因材施教
讀“知”,即了解學生認知水平。孩子們教學實踐中,是課堂意義的接受者,更是課程內涵的主動建構者,要了解孩子原有的知識水平,才能因材施教。“摘挑子,要讓學生跳一跳”,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表明,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為生長點展開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理解、親近,積極主動地完成有一定難度又能夠解決的挑戰性任務,品嘗學習成功的愉悅,增強學好學習的動力。
《繪畫中的透視現象》是五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備課時筆者認為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透視應該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在第一個班級上課時,學生給我的反應非常迷茫,在作業環節時,更是慘不忍睹,大部分學生更是不知從何下手。通過對這一現象的分析,筆者認為應該利用課前對學生就透視的知識了解程度進行調查,繼而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于是筆者利用空余時間通過閑聊的方式向各班大部分同學調查了他們對透視的一個了解程度,調查結果是大部分學生對透視的知識僅限于近大遠小,具體什么是透視,還有哪些透視現象了解的少之又少。根據這個調查結果,筆者把教學內容進行了詳細并簡化,把他們當低年級學生來教,用圖文并茂的方法來引導他們直觀的了解透視,并且把課時由一課時變為兩課時,對于作業的要求也進行了降低,只要在作品中能表現出一處透視現象即可。這樣通過調查和訪談,真正了解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并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建構、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認知結構,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
二、讀“心”,調動興趣
讀“心”,即了解學生的情感。教育就在于用心靈喚醒心靈,用思維激發思維。教育教學只有真正滿足了學生內心的需求,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真正被調動。
小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群體,有著獨特的年齡特點和一般需求。因此,教師要通過談話、問卷等方式,調查了解、認真分析學生的各種需求,尤其是與學習相關的需求,如渴求學習知識技能的需求,喜歡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問題的需求,希望與同伴合作學習的需求,渴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體驗成功快樂的需求等等,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地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交流等活動,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如上《形形色色的影子》一課時,首先在教室一角拉起一塊布,在布背后點上一盞燈,然后請幾位學生來玩捉迷藏的游戲,之后把布后面的燈關掉進行第二次捉迷藏游戲,游戲結束后和學生一起討論為什么燈亮的時候不躲在布后面,燈關掉了,卻有小朋友躲在布后面。繼而講解什么是“影子”,并講講有關影子的故事。接著請學生在布后面做各種手勢,或者利用身邊的東西放到布后面來觀察他們的影子,再畫下來,最后引導孩子剪下來并貼到老師之前的那塊布上形成形形色色的影子。采取這種游戲、故事、剪貼、等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很容易接受,繪畫興趣濃厚。研究表明孩子在課堂上有如下的需要:探究的需要;交流、合作的需要;動手操作的需要;獲得新體驗的需要;與師生平等的需要;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需要;獲得師生認可的需要。因此老師在課上要盡可能滿足這些需要。
三、讀“行”,突破差異
讀“行”,即了解學生的行為。正視學生行為上的個別差異,每一個行為的背后必定有它呈現的原因,教師要去尋找并理解它。由于學生的差異,他們學習任何一個知識很難有同樣的接受能力,總會有學生或部分學生在學習時會出現一些困難,這些困難也就成為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師要通過課前訪談、作業分析、課堂觀察、經驗積累等途徑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時可能存在的困難,認真分析學生出現困難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去突破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上,筆者經常發現學生創作時喜歡去看旁邊的人在畫什么,怎么畫,還有學生偷偷的離開位置去看,一開始我覺得他們這樣的行為是不遵守課堂紀律的表現,總是嚴厲的批評,警告他們不要去看別人的,并告知這樣的行為和抄別人作業沒兩樣,甚至還拿小偷偷取別人的東西來比喻,可是這樣的“警告”和“恐嚇”還是沒有阻擋那些“頑固者”,他們照樣偷偷的去看。有一次,在筆者又十分生氣的教育他們時,一個學生嘟囔著說:“我不會畫,我看看他們怎么畫的呀!”還有一個學生說:“我就是想看看別人畫的什么,我又沒和他們畫一樣的,不相信你看!”學生的話觸動了筆者,說不會畫的學生美術基礎比較薄弱,每次作品都是草草了事,甚至不能完成,我還得課后利用時間去盯著他;而說想看看別人畫的什么的學生只是很好奇別人在表現什么,是不是比自己的有意思或者比自己的差。原來,學生的“動機”都很簡單,他們這也是想把美術學好的一個表現,為什么筆者要把課堂紀律當成借口來扼制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呢?“我們要懂得兒童”。我們要懂得兒童的心理活動及思想感情。陶先生還多次告誡教育者,“我們必須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是,筆者和學生商量決定,每節課在創作十分鐘后開設5分鐘開放式“個性畫展”時間,在這5分鐘內你可以離開位置去欣賞任何人的作品,和任何人去交流,也可以請別人修改你的作品或提意見等,但是學生必須做到討論的是跟本課創作有關的內容,如果發現乘機玩耍那就會取消資格。學生都答應了,試行期整體的作品質量也明顯提高了,孩子們也非常開心,互相交流、欣賞,取長補短。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云盤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