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冉
【摘要】 目的 探討防治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行氣管切開術后肺炎的措施。方法 接受氣管切開治療的76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8例, 分別給予兩組患者不同的護理措施及處理對策, 觀察患者肺炎發生率、感染控制時間及死亡率。結果 觀察組肺炎發生率及死亡率均明顯低于參考組(P<0.05);觀察組患者感染控制時間明顯短于參考組(P<0.05)。結論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給予系統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預防肺炎, 縮短感染時間, 降低病死率。
【關鍵詞】 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肺炎
重型顱腦損傷在腦外傷中占13%~21%, 病死率在30%左右, 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1]。氣管切開是重型顱腦損傷后的有效手段, 可有效改善呼吸道癥狀, 然而患者極易出現肺炎等癥狀, 因此探討更為有效的防治措施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作者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76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6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 男40例, 女36例, 年齡26~72歲, 平均年齡(51.36±5.22)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46例, 墜落傷20例, 其他傷10例;其中腦挫裂傷21例, 顱內血腫26例, 腦挫傷合并顱內血腫17例, 原發性腦干損傷12例;昏迷時間1~21 d, 排除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部腫瘤等呼吸系統基礎性疾病及急性感染患者,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8例,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給予參考組重型顱腦損傷及氣管切開常規護理干預,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系統全面的防治措施, 具體如下。
1. 2. 1 基礎護理 保持良好的室內環境, 定期通風, 合理控制室內溫度及濕度;將1層蒸餾水紗布套在患者套管上, 增加患者吸入空氣濕度, 保持室內濕潤, 嚴格控制探望人員, 有感染性疾病患者嚴禁入內。所有護理及治療均嚴格無菌操作, 在對患者吸痰時, 醫護人員雙手清潔消毒, 配戴口罩、消毒手套、帽子等, 吸痰管均為一次性;切口部位敷料每天更換1次。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3次床擋、病床、桌面、床頭及地面等;每天采用空氣潔凈器清潔病室內空氣2次;做好口腔護理、皮膚護理、會陰護理等, 每天用溫水擦拭2次, 提高患者舒適度, 預防感染的發生。
1. 2. 2 病情觀察 加強對患者瞳孔、意識、生命體征、肢體活動及缺氧等情況的觀察, 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套管脫出、皮下氣腫、術后出血、支氣管肺炎、縱隔氣腫、氣管食管瘺等并發癥。觀察分泌物顏色、性質、量等, 對于出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并進行有效的處理, 做好藥敏試驗及痰培養等;加強對患者腎功能、電解質、血氣分析及肝功能等觀察。
1. 2. 3 套管護理 每天采用2%碘伏浸泡或煮沸消毒, 每6~8小時進行1次, 選用粗細合適的氣管套管, 合理范圍內盡量選用較粗氣管套管, 從而緩解呼吸道阻力, 促進排痰;觀察氣管套管是否牢固, 根據患者頸部腫脹程度及消退程度對松緊進行適當調整, 經常更換系帶, 一旦被滲液或者痰液污染立即更換。
1. 2. 4 體位護理 患者氣管切口后1~2 d內患者平臥, 2 d后患者病情允許情況下可將其床頭抬高15~30°, 增加組織供氧;間隔2~3 h幫助患者叩背、翻身, 側臥及平臥交替變換;在幫助患者翻身時, 使其頸部、頭部、軀干等處于同一軸線, 避免套管旋轉角度過大對通氣產生影響而造成窒息等;保持套管正中位, 避免位置不正。
1. 2. 5 吸痰護理 吸痰雖然能夠保持呼吸道通暢, 然而自身作為侵入性治療, 能夠對患者呼吸道造成一定的損傷, 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嚴格掌握吸痰方法、時機及技巧等。在吸痰時, 醫護人員要嚴格無菌操作, 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加強對患者咳嗽、痰鳴音及血氧飽和度等觀察, 適時、及時有效的吸痰, 嚴格控制吸痰時間, 動作輕柔、迅速、準確, 吸痰前后立即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 若仍有分泌物, 則叮囑患者休息后, 再次重復抽吸, 對于痰液在下呼吸道存積、咳嗽無力及痰液黏稠患者, 可滴入濕化液, 根據藥敏結果行氣管滴藥。在插管中, 嚴禁來回抽吸, 從而減少對黏膜的損傷。
1. 2. 6 飲食護理 患者長期無法進食, 然而作為消耗性疾病, 患者機體消化、吸收功能相應增加, 因此給予患者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易消化流質食物有著重要的作用。醫護人員可間隔4小時喂食1次, 食物溫度不易過高或過低, 避免胃黏膜損傷及消化不良性腹瀉的發生。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觀察組1例患者出現肺炎, 未出現死亡患者, 肺炎發生率為2.6%;參考組10例患者出現肺炎, 其中3例患者治療無效死亡, 肺炎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為26.3%、7.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觀察組肺炎控制時間為(7.32±2.34)d, 參考組肺炎控制時間為(16.35±3.33)d,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患者腦部出現廣泛挫裂傷, 腦干損傷嚴重, 顱內出血, 導致患者昏迷較長時間, 同時生命體征及神經系統陽性體征出現改變, 患者咳嗽反射減弱甚至消失, 吞咽反射抑制, 呼吸道分泌物無法自主排除, 導致嘔吐物及分泌物極易被吸入呼吸道, 氣道受阻, 患者出現呼吸道梗阻等,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時間較長, 同時疾病持續時間較長, 程度較重, 對抗生素不敏感, 患者極易出現耐藥, 導致病情反復發作, 病情控制難度較大。
通過早期氣管切開能夠有效避免氣道阻塞及窒息等導致的嚴重并發癥及缺氧現象, 有助于及時建立人工氣道, 促進患者腦缺氧的盡早改善, 為搶救提供有效的條件, 同時通過早期氣管切開可促進患者通氣現象的改善, 對低氧血癥進行糾正[3]。氣管切開作為侵入性操作極易對患者呼吸道造成損傷, 同時外界細菌可通過呼吸道進入肺部, 造成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因此患者氣管切開后, 醫護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監測, 采取有效措施預防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 醫護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熟悉肺炎發生的臨床癥狀及體征, 同時嚴格無菌操作。研究表明, 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行氣管切開術后, 醫護人員要加強監測、預防等全面干預, 減少肺炎發生, 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劉康峰,黃文娟,馬勁光,等.沐舒坦聯合肺灌洗對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療效.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2011, 10(11):1156.
[2] 華凝尊, 章靜, 黃敏秋, 等.循證護理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吸痰中的應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0,26(32):40-41.
[3] 孔磊, 許立民, 宋獻麗, 等.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護士進修雜志, 2013,28(3):219-221.
[收稿日期:2014-07-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