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得手
【摘要】作為一種在美國占主流地位的哲學流派,實用主義哲學強化了美國大眾的務實傳統和領導精英對務實作風的推崇,并以此作為影響美國外交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礎上,實用主義給美國外交政策思想和外交戰略、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在外交政策思想方面,它使現實主義居于主導地位;在外交戰略、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方面,它使美國的外交戰略與政策的制定以功利為目的、缺乏創新,而在外交戰略與政策實施過程中急功近利、言行不一。
【關鍵詞】實用主義 美國政治 影響
【中圖分類號】D83 【文獻標識碼】A
實用主義是美國土生土長的哲學,它是早期美國人務實的方法論的系統化和理論化。實用主義哲學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的相當長時間里在美國哲學界居于主導地位,其影響力至今不衰。為此,本文將在梳理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起源、發展及其主要思想的基礎上,著重探討實用主義對美國外交的影響,其中包括:實用主義哲學影響美國外交的基本前提,實用主義哲學如何影響美國外交政策思想傳統及美國外交戰略、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實用主義哲學在美國哲學界的地位
實用主義是美國的本土哲學。Pragmatism(實用主義)來源于希臘語πραγμα,意思是行動,英語的practice(實踐)和practical(實踐的)都是由這個詞引申出來的。1878年皮爾斯先生首先把這個名詞用到哲學。 實用主義哲學由此在美國產生。而此前,實用主義作為一套哲學方法早已為美國人所運用。事實上,實用主義哲學產生于美國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根源。“美國人以講究實際而著稱于世,這是早期移民在征服莽莽荒野過程中形成的一個傳統。……他們把吃苦耐勞、勤儉奮斗、個人主義、奮勇向前的務實精神深深地植根于這塊大陸上形成的文化之中, 成為以后美利堅民族推進北美大陸的發展所表現出的明顯特征。
美國文化中的務實傳統與早期移民信奉的新教倫理有著密切的關系。新教產生于歐洲資本主義興起之時,從本質上講是為新興資產階級擴大活動范圍和最終獲得統治地位服務的,因此從一開始它就以極強的務實精神與羅馬天主教和東方的一些宗教相區別。”①
實用主義是美國內生的哲學,在美國哲學界長期居于主導地位。然而,在皮爾斯原理—實用主義原理提出來以后的20年間幾乎沒有得到什么人注意,直到1808年詹姆士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哈維森教授的哲學會上發表演講時,才重新提起,并且特別把它應用到宗教上來。后經詹姆士、杜威等人的傳播獲得蓬勃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在美國影響最大的哲學流派。而查爾斯·皮爾斯、威廉·詹姆士和約翰·杜威等人則被尊稱為古典實用主義大師。
20世紀30年代以前,實用主義在美國哲學界占居統治地位,40年代后,它的統治地位被邏輯實證主義所取代。不過,實用主義此后并沒有銷聲匿跡,其后期的代人物劉易斯(Clarence Irving Lewis)和胡克(Sibney Hook)仍具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邏輯實證主義傳到美國后在觀點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分析哲學等流派。從40年代起,這兩大流派已開始相互靠攏,相互滲透。到50至60年代,這種趨勢表現得更加明顯。②到60年代,邏輯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相結合的趨勢,更加明顯地表現在奎因(W·V·O·Quine)、古德曼(Nelson Goodman)等人為代表的新一代分析哲學家的觀點中,有人把這些哲學家稱為邏輯實用主義者,或者稱為新實用主義者③。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用主義呈現出復興態勢,顯示出其強大的理論生命力。
在論證和傳播實用主義哲學方面,約翰·杜威所起的作用非常顯著。他不僅把實用主義的一般原則推廣到政治、文化教育、道德等各方面,而且發展了實用主義哲學理論。新實用主義者沒有大體一致的哲學觀點,他們繼承了邏輯實證主義的傳統觀念,不過又從實用主義方面對之作了一些修改和補充。新實用主義的觀點體現了20世紀40年代以來邏輯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相結合的大趨勢。④
實用主義哲學影響美國外交的基本前提
在實用主義誕生之前,美國人身上就已經體現出了務實精神,正如托克維爾所描述的那樣,“在美國,人們潛心于科學的純應用部分的研究,而在科學的理論方面,只注意研究對應用有直接必要的那一部分,而在這方面他們也經常表現出求真、自由、大膽和創新的精神。但是在美國,卻幾乎沒有一個人專心研究人類知識在本質上屬于理論和抽象的那一部分。在這方面,美國人把所有的民主國家都有的,但我認為不如美國那樣強烈的一種傾向,表現得特別突出。”⑤
實用主義哲學的產生與發展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大眾的務實傳統和美國領導精英對務實作風的推崇。前者是通過實用主義哲學的大眾化及實用主義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實現的;后者則是在此基礎上以實用主義文化價值觀武裝頭腦、引導行為的結果。根據簡明牛津英語詞典的解釋,pragmatism (實用主義)除了具有哲學上的解釋,即“一種根據其實際應用的成效來評估理論或信仰的方法”之外,還被解釋成“一種務實的態度或政策”。兩種解釋并行不悖,不僅意味著“實用主義”與“務實”通用,而且表明實用主義哲學理念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關系。
也正因為如此,在現當代美國的政治圈,那些能夠左右美國內政外交大局的高層人士,如美國總統,無論他們是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大都以實用主義者自居,雖然他們同時可能還有其他標簽加身,如“自由主義者”、“國際主義者”等等。在阿瑟·施萊辛格的《羅斯福時代》第1、2、3 卷中,以及在幾乎每本關于羅斯福的書中,羅斯福都被說成是一個實用主義者。⑥而在美國歷史上最能激起美國人心底情感的總統之一—約翰·肯尼迪也被他的傳記作家、幕僚泰德·索倫森(Ted Sorensen)透露,他接受自己被歸入“實用主義自由派”的說法。⑦同樣,實用主義也作為一種值得褒獎的政治素養被賦予美國前總統老布什身上。2009年1月10日,在主持以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命名航空母艦的慶典上,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贊美說,“作為總統,他作出了生死攸關的抉擇。他努力思考我們在世界上的作用。為了領導這個國家,……需要一種特殊的組合:活力與克制、實用主義與理想主義—這些品質在布什總統出色地應對冷戰結束、德國統一以及數以百萬計長期受壓迫的人民的解放時表現得淋漓盡致。”⑧正如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所概括的那樣:實用主義是“美國精神”, 它培養了美國人的求實作風和進取心。美國的領導是“官僚—實用主義型領導集團”⑨。endprint
實用主義哲學對美國大眾務實傳統的強化和對美國領導精英文化價值觀的塑造、行為方式的引導是其影響美國外交的基本前提,因為“從一般原則上來看,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本國利益。雖然作為國內社會整體利益的國家利益應是客觀存在的,但在國家生存未受直接威脅時何謂國家利益,主要取決于國家領導集團的主觀判斷。外交行為受領導人思想意識的支配,而領導人的外交思想不僅是在對外部環境長期作出反應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本國家、本民族的政治文化、觀念形態的反映。”⑩
實用主義哲學對美國外交政策思想傳統的影響
實用主義哲學所強調的行動、實踐、成效等理念對于美國外交政策思想傳統的影響極為深刻。美國政治學者伯恩斯等人也承認:“美國的政治傳統就是建筑在實用主義的意識形態上。”通常認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思想傳統包括:美國例外論、孤立主義、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在實用主義哲學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下,美國的上述四種外交政策思想傳統各有不同的歷史命運。
美國例外論是美國主流文化中的固有概念,其影響力經久不衰。主要原因在于,它最易于與實用主義相結合,共同為美國謀取利益。美國例外論包含了這樣一種觀念:美國人組成了一個異常優秀和偉大的民族;他們首先代表了對個人自主和自由的信奉;他們建立在個人自由的理念基礎上的社會和國家,樹立了值得向世界其他地方輸出的榜樣。有美國學者認為,“最強大但又最少理論性的傳統是美國例外論。美國的兩黨成員以及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兩種取向都不斷地假設:美國人是正確的,其他民族天生應追隨美國的領導。”美國例外論與實用主義相結合,往往導致這種現象:“在處理當今世界事務中的矛盾和分歧時,美國的習慣思維是要其他國家‘跟我走,幫我忙,這讓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感覺困惑和難以接受。”
美國外交的孤立主義傳統以華盛頓發表《中立宣言》和《告別辭》為開端,到“1941年,尤其自1945年起,孤立主義本身在美國公眾中已經明顯成為少數人的觀點,甚至幾乎不存在,……”這一過程中,實用主義所發揮的主要是間接性的影響。美國的孤立主義概念是指:在西半球之外,美國力圖避免承擔日常的國際關系管理責任。歷史學家通常稱之為避免卷入聯盟和政治責任。但是,人們可以注意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實用主義在美國國內成為影響最大的哲學流派時,美國的對外擴張從大陸走向海外,參與帝國主義角逐。以注重實踐、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實用主義為依托,海外擴張行動使美國與孤立主義日漸疏遠,直至使孤立主義變成“神話”。
美國外交的自由主義傳統歷史悠久,其影響力顯而易見,這相當程度上得益于它與實用主義的有效結合。有學者認為,“自由主義在美國扎根起源于清教徒追求‘美國夢,并沒有受到歐洲自由主義遭遇的理論堵截和實踐挫折。……美國自由主義的特色來自于在缺乏“舊制度”的歷史背景下,用實用主義的精神改造了自由主義的原則。”這種觀點強調,“自由主義就是在實用主義‘樹干上開花結果,進而生成了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原則。”上述觀點是就政治自由主義而言,而就自由主義的另一個分支—經濟自由主義來說,它與實用主義結合的動力絲毫不遜色。有專家指出,“在美國與西半球國家關系中,有一段時期里,華盛頓口頭上講政治自由和民主,而實際上是為了推進或保護市場和財產權,美國由此確保了相當大的經濟優勢。”
眾所周知,“1941年以來至今美國外交政策思想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現實主義。”這與它和實用主義之間的更為密切的關系分不開。現實主義認為,作為國際政治主體的主權國家是理性、自利的行為者;國際社會處于無政府狀態,不存在超越國家之上的統治權威,因此國際關系的特征是競爭和沖突;為了確保根本利益,國家必須為爭奪權力而爭斗;權力在國際政治中具有最終的決定權;為了維護和擴大自身的權力或力量,國家必須持續地削弱對手的實力或阻止其力量的增長。對于現實主義與實用主義的關系問題,有學者指出,實用主義和加爾文主義這兩種思想傾向反映在美國外交中,逐漸形成了“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之爭。言外之意,現實主義的理論源頭可以追溯到實用主義。有學者更為直接地指出,“美國人,尤其是社會上層人士,他們注重經驗、追逐財富、講求實效。美國人的這種行為方式,在哲學上表現為實用主義,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福利至上,在國際關系領域中表現為現實主義。”還有學者認為,美國不是現實主義理論的發祥地,但由于務實精神在美國文化中根深蒂固,其開國先輩在外交上開創的“現實主義”傳統被延續下來,而且不斷地根據形勢的變化有所發展。上述三種觀點不同程度上都肯定了實用主義哲學與現實主義之間的緊密關系。從中可以推測出,在現實主義居于美國外交政策思想主導地位的問題上,實用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實用主義還促進了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相互利用、相互滲透與包容。正如有學者概括的那樣,“冷戰時期美國現實主義外交政策的總體勝利借助了一件自由主義的外衣。華盛頓試圖用‘保衛自由世界的口號來掩蓋對個人的傷害及它同獨裁政權的結盟。”
實用主義哲學對美國外交實踐的影響
實用主義哲學強調以信念為出發點,勇于行動,大膽實踐,注重經驗,講求實效,這些思想理念對美國外交戰略行動、戰略和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一,實用主義哲學強調以信念引導行動。就皮爾斯將實用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來說,它就是一種確定信念的方法,其具體內容是通過研究和探索,使人們擺脫懷疑狀態,達到確定信念。一般把它稱為“懷疑—信念”的探索理論。詹姆士也強調說,“實用主義并不像有的人責備的那樣,把目光只放在眼前直接實用的地方,而是同樣關注世界最遙遠的前景。 的確,美國從大陸擴張走向海外擴張,從地區霸權走向爭奪全球霸權是在堅定的信念引導下進行的。例如,威爾遜于1918年1月8日在向國會致詞中拋出了他稱之為“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十四點”及由沃爾特·李普曼等人受豪斯上校委托草擬的“官方解釋”,基本上概括了美國的戰時外交方針以及戰后世界秩序的構想。“十四點”是在漂亮辭藻掩蓋下的美國爭奪世界霸權宣言,它在美國外交史上第一次公開表明美國將干預全世界事務的決心。endprint
在政治現實中,實用主義不僅確定信念,而且服務于信念。正如奧巴馬總統所言,“我們國家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我們的武裝力量或者我們的財富規模—它來自于我們的理想的力量: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和無畏的希望。……這是林肯所理解的真理—實用主義必須服務于一個共同的目的,一個更高的目標。這是我們繼承的遺產。而那最終是在我們的時代由人民管理的、為了人民的人民政府得以持久的緣由。”
第二,在外交戰略、政策的制定方面,受實用主義哲學講求成效等理念的影響,美國的外交戰略與政策的制定總是帶有濃厚的功利性色彩,常常體現為以追求美國的國家利益為目的。以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為例,奧巴馬總統本人及他的外交安全團隊成員從不諱言這一戰略的美國利益導向。在闡釋美國制定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動機時,奧巴馬總統說,我們在亞太地區的持久利益要求我們在這一地區的持久存在。美國是一個太平洋國家,我們要待在這里。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縱觀美國歷史,美國的對外政策無一不是出于對本國現實利益的追求,即使是所謂的“理想主義”政策也很難掩飾其功利主義的目的。
而由于受實用主義哲學注重經驗的影響,美國出臺的外交戰略往往缺乏新意。主要原因在于,美國的實用主義在其最廣大的范圍里被美國的本土文化即經驗文化所占據,并表達著這種文化。基辛格認為美國文化的這種經驗主義傳統導致實用主義盛行,“在一個以‘務實特點自豪的社會里,……真正的創造精神沒有什么發揮的機會,或者人們甚至也沒有什么了解這種創造精神的機會。例如,奧巴馬政府決策層受所謂“新興大國必然挑戰守成大國”、“國強必霸”等“歷史經驗”的影響,在制定亞太戰略、對華戰略中不斷加強對中國的戰略防范和軍事圍堵,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在這方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第三,在外交戰略、政策的實施方面,受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這方面往往表現出急功近利、妥協性、言行不一等特點。以冷戰時期的美國對外援助政策為例,在執行的過程中,美國主要是從是否具有地緣政治重要性的戰略視角來看待對各國的援助。從1947年冷戰開始到1991年冷戰結束,歸納起來,美國對外援助同冷戰的聯系非常明顯。當冷戰在歐洲形成時,美國開始實行對西歐的馬歇爾計劃。朝鮮戰爭(1950~1953)和越南戰爭(1961~1975)期間,亞洲成為美國援助的重點地區。20世紀70年代,當中東變得對美國的地緣政治戰略日益重要時,美國對外援助的關注點轉移到了該地區。對以色列、埃及和約旦的援助則在1973年“齋月戰爭”后迅速增長,在《戴維營協議》簽訂之后其增長再次加速,自那時以來,美國對中東的援助始終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上。美國人實現目標的過程和方式同樣受到實用主義思維的影響。他們通常認為,只要目標是理想的、崇高的,為達到目標就可以不必過多考慮手段的合理性。這就意味著,在實施外交戰略、政策的過程中,為了使最終結果盡可能對美國有利,必要時他們可以尋求妥協、可以言行不一,而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
【注釋】
① 王曉德:“試論務實傳統對美國外交的影響”,《歷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117~118頁,第125~126頁,第117頁。
②③④涂紀亮:“當代美國哲學的發展趨勢”,《教學與研究》,1980年第4期,第69頁,第72頁,第69~72頁。
⑤[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613頁。
⑥許一多:“實用主義:美國外交戰略的哲學理念”,《國際論壇》,2002年第3期,第9頁。
⑦Ted Sorensen,Kennedy, HapperCollins Publishers, 2009, xiii.
⑧Robert M. Gates, Commissioning Ceremony for USS George H.W. Bush,http://www.defense.gov/speeches/speech.aspx?speechid=1335.
⑨鄭華:“實用主義哲學與美國對‘華門戶開放政策”,《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第131頁。
⑩ 王緝思:“美國外交思想傳統與對華政策”,愛思想,2008年9月26日。
趙可金,倪世雄:“自由主義與美國的外交政策”,《復旦學報》,2006年第2期,第11頁。
在國際關系領域,特別是當它與現實主義相對應而出現時,自由主義通常被稱為理想主義。
[美]戴維·福賽思:《美國外交政策與人權:理論的分析》,載周琪主編:《人權與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第108~109頁,第126頁,第113頁,第113頁,第119頁,第121頁,第123頁。
闞楓:“傅瑩:美國‘跟我走幫我忙思維讓中國難以接受”,2014年8月6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8-06/6464916.shtml。
張宇燕,高程:“美國外交的現實主義”,《第一財經日報》,2012年5月28日,http://www.yicai.com/news/2012/05/1761420.html。
張宇燕,高程:“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第一財經日報》,2012年4月9日,http://finance.stockstar.com/MT2012040900000148.shtml。
金增嘏:《西方哲學史》(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50頁。
[美]威廉·詹姆士:《實用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69頁。
楊生茂主編:《美國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284頁。
Barak Obama,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THE DEDICATION OF ABRAHAM LINCOLN HALL, http://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Remarks-by-the-President-at-the-Dedication-of-Abraham-Lincoln-Hall/.
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to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 November 17, 2011,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1/11/17/remarks-president-obama-australian-parliament.
[美]保羅·奈格:“美國哲學的本土起源”,《江海學刊》,2004年第4期,第22頁。
龔洪烈:“基辛格與美國外交傳統”,《美國研究》,2008年第4期,第82~83頁。
周琪:《理想主義與美國對外政策》,載王緝思、牛軍主編:《締造霸權—冷戰時期的美國戰略與決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2頁。
責編 / 王坤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