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海
【摘要】政黨制度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制度,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屬于非競爭性政黨制度。通過與競爭性政黨制度的比較,文章認為中國特色政黨制度避免了競爭性政黨制度的政治資源浪費,更有助于落實政黨責任,可以從政黨主體、政黨定位、政黨責任、政黨道路以及政黨學習等方面設計,避免犯政治錯誤。
【關鍵詞】政黨政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 參政黨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識碼】A
政黨制度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模式,已經被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采納,其特點與缺陷并存,表現形式也因時因地因事而異。一般來說,政黨政治可以分為競爭性政黨制度和非競爭性政黨政治制度。競爭性政黨政治制度是指在國家治理層面上,政府管理核心團隊通過政黨內部選舉,政黨間競爭,民主選舉領導人的政治制度,如歐美發達國家的政黨制度均屬于競爭性政黨政治制度。非競爭性政黨政治制度是指在國家層面上,政府管理核心團隊是由政黨內競爭、民主選舉、執政黨頂層認可,通過政治傳承而獲得領導權力的政治制度。中國內地實行的就是這樣的政黨制度,即中國特色的政黨政治。
認識政黨政治的方法
政黨的主體性問題。政黨的主體是誰,各政黨具有什么樣的同質性和差異性,政黨的運作模式是什么,即政黨的主體性問題。這一問題,涉及主體自身的立場和視角,主體立場不同,視角亦可相異。一般來說,主體立場是由主體的社會基礎來決定的,這個社會基礎有共同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由此就會結成利益團體。從一定意義上講,政黨也可以說是利益團體的代言人。
例如,從美國政黨歷史看,民主黨的社會基礎是勞工、公務員、少數民族和黑人,一般代表中產階層和社會邊緣階層,城市力量較強,主要支持者是工會和知識分子及社會邊緣化勢力,如移民、女權主義、少數族群、同性戀團體等。因此,民主黨主張自由主義,追求國家福利。而共和黨的社會基礎則是金融寡頭、商業巨子、軍火商等業界巨頭,一般代表資產階層和社會保守勢力,主張新自由主義,突出市場和資本的主導作用,調節國家政治與資本的關系。共和黨和民主黨一方面有自身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面也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在提升全民福利與國家利益的目標下,形成了競爭性的政黨制度。概言之,當代美國的競爭性政黨制度是在法制下的自由競爭,公民既可以是共和黨黨員也可以是民主黨黨員,哪個黨派符合自己的利益就選擇哪個黨派。
綜合世界政黨運作的具體情況,政黨的核心競爭力是政黨責任。政黨責任首先是法律責任:依法競爭,依法行政;其次是經濟責任:通過制訂國內政策滿足公民福利需求,通過制訂適當國際關系政策維護國家和公民的安全和利益;再次是倫理責任:以民主、人權、法制的名義,對內管理,對外樹立形象,適度影響他國政治;最后是慈善責任:對內救濟需要救濟的群體,對外經濟支援。也就是說美國政黨主體是美國公民團體,其核心是為美國利益服務,其實施的辦法和路徑具體而明確。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其所采用的策略不過是四種責任的微調而已。
現實性和歷史性的問題。現實性和歷史性的問題,即作為事實而存在的政黨是不可否定的,這種存在在一定的意義上獲得了當下具體的、現實的政治力量的支持,這種現實性和歷史性的語境使得競爭性或非競爭性政黨制度的存在獲得合法性。就政黨制度的形成而言,任何政黨制度都是具體的現實的。世界上從來沒有脫離歷史的現實,也沒有離開現實的歷史。沒有脫離歷史的現實是指現實都是由歷史決定的,除了相對穩定社會中族群的自然繁殖延伸,還有共同的語言、交往規范、習俗的作用等。因此,所有現實的存在均是歷史的存在。同樣,沒有離開現實的歷史就是指現實的主體是既定的歷史經驗者和解釋者,歷史只能由歷史劇中人創造,而不是歷史觀眾所創造。現階段美國政黨制度的歷史只能由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來書寫,當下的中國內地的政黨制度也只能由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來書寫,而中國臺灣地區的政黨歷史也只能由臺灣地區的黨派書寫。這些是各地區、各國家政黨政治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歷史與現實的邏輯一致。
目的性以及倫理性的問題。從目的性以及倫理性而言,現代政黨政治獲得正當性和社會認可就在于從赤裸裸的叢林法則中把人性從物性、獸性中解放出來,使人與人通過協商,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斗爭獲得妥協,達成共識,使政黨的基本權利和社會大眾的權益得到保障。現代政黨制度的目的和倫理責任緊密相連,任何政治的目的都不能脫離正當的倫理責任,倫理責任是現代政黨制度合法的根據。沒有倫理責任的政黨很難獲得自身的合法性,無論是通過什么形式和程序獲得的政黨都應受到質疑和批判。
值得反思的是,僅僅依賴相對少數人(或相對多數人)的責任倫理而獲得政黨資格的團體仍然需要質疑和批判,甚至以倫理或道德綁架的神圣政黨也同樣應該受到質疑和批判,因為倫理責任是政黨合法性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條件。因此,少數人對多數人形成的恐怖組織盡管在少數人內部獲得了主體性和倫理性,卻不能獲得政治文明的意義或政黨資格;而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也同樣會使多數人的政黨失去合法性。在此意義上,政黨政治的協商民主才是政黨存在的目的和價值。政黨也只有在政治協商中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尊重少數人的訴求,在折中、補償、妥協中獲得共識,尊重共識,按照共識進行公共管理和服務才能使具體的地方性政黨獲得合法性和社會正當性。
根據以上理論,研究政黨錯誤就十分必要了。首先是主體偏狹,即固步自封、孤芳自賞的錯誤。一些西方政黨以為他們自己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他們的政黨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這就封閉了自身的視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犯了自以為是的形而上學錯誤。
其次是主體消失的錯誤。主體消失的錯誤是致命的,表面上看政黨的組織結構尚在,而實質上只有政黨的形式而無政黨的內涵,表現為政黨的政治理念缺乏,政治目標模糊,政治路徑不清晰,政治隊伍缺乏凝聚力,政黨責任不強等問題。
最后是政黨定位不準的錯誤。政黨定位不準易犯兩個錯誤,一是全民黨、全球黨,以為自己的黨派作用具有超功利、超階級的作用,以所謂的普世價值為標準,到處推銷自己的政黨理論。而實際上,知行不一、表里相異的做法必然引起人們對政黨政治的懷疑和批判;二是政黨變成了少數人獲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一切以利益為標準,以實用主義政治為標準,否定公共價值。由上所述,政黨錯誤會嚴重地危害政黨的健康發展和合法性,使政黨限于自我為中心的利益陷阱和觀念陷阱,政黨話語陷于獨斷論、唯我論、至高無上論的泥沼。某些政黨的“唯民主論”、“唯科學論”就屬于這樣的錯誤。endprint
中國特色政黨政治的基本內涵
中國特色政黨政治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要認識中國特色政黨政治就需要從上述政黨理論角度來研究中國的國情、中國的政黨理論。從社會轉型的歷史看,中國社會經過了由封建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再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族革命、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形成了當下“一國兩制”的政治格局。作為歷史與現實的存在,中國人探索了或者正在探索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臺灣地區實施的是競爭性政黨制度,大陸實行的是非競爭性政黨政治,香港特區的政黨政治、澳門地區的社團政治也各有特色和不足。綜合“兩岸四地”的政治經驗,在統一戰線理論的指導下,內地政黨制度既可以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優勢,也可借鑒其他地區的政治經驗,吸取世界其他國家的政黨制度的優點,完善中國特色的政黨政治理論。
具體而言,中國特色政黨政治理論是指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理論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執政,民主黨派參政的非競爭性政黨政治制度。如上所述,這種政黨制度的形成既有歷史原因,也是現實存在。歷史的原因是中國在20世紀上半葉經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轉型,人們也嘗試了君主立憲制、共和制、競爭性多黨派合作制等多種政治路線,然而最終是政治制度嘗試的破產,政黨制度嘗試的失敗。國民黨敗退到臺灣地區由一黨制逐漸演變成多黨競爭制的政治制度,香港、澳門地區由于受殖民思想和中華傳統文明的雙重影響,回歸后實行獨特的資本主義政黨與社團制度。而中國內地實行了中國共產黨執政、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港澳實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內地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都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階段。中國內地實行的政黨政治也是和執政黨以及參政黨的集體政治智慧分不開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黨理論還在于執政黨把握社會發展的方向,參政黨積極參與共商國是,依靠集體的智慧,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制度等,決定中國的未來和發展路徑、發展方式,這種政治模式的確立不僅有中國共產黨與參政黨對中國道路的探索經驗,也有執政后中國共產黨的教訓,如“文化大革命”的泛民主、領袖人物的個人崇拜等等。改革開放初,由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直到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改革的再探索,都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集體領導權,這個核心就是現實,而這樣既避免了競爭性政黨設立影子政府的社會成本,也有助于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文化事業。在抓發展、惠民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方面,參政黨與執政黨是共謀者也是合力者。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才能夠正確理解“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1982年“中國共產黨十二大報告”)的政治方針。
中國特色的政黨政治還在于黨派共識,也可以從三個方面認識:一是參政黨與執政黨的政黨目標一致,即為人民服務,建設富強民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在此基礎上,參政黨與執政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二是參政黨代表界別相對明確,即參政黨的主體在行業、專業技術方面有特定的人群,例如,九三學社的主體是大專院校、研究院所等科教文衛行業中的中高級知識分子,民盟成員則是中小學教育、文化科技行業中的高中級知識分子。比較而言,參政黨員代表盡管專業性較強,卻不具有廣泛性的代表性。因此,它的運作多受專業技術領域的限制,在專業行業的系統中參與政府管理,通過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反映社情民意。在民主監督方面,參政黨不是通過競爭性的政治選舉實現民主監督,而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會議制度、行政司法制度,多渠道地反映人們的各方面的合理訴求,實現協商民主式的政治參與。
三是參政黨具有智庫的作用。執政黨通過中國特色的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制度、政治協商會議報告制度、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制度確定國家大政方針、發展目標、發展路徑,說明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各參政黨由此確定黨派意識,明確黨派職責以及具體任務,通過專業調研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方案,對政府科學決策、細節管理、過程管理全程監督,及時給出合理化發展建議以及糾偏意見,實現參政黨的政黨責任。
如何確保中國特色政黨政治健康、科學
盡管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有著諸多的優越性,可是,從唯物辯證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觀點看,任何一種政治制度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修正完善的必要。因此,避免政黨錯誤,確保健康、科學的中國特色政黨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明確政黨主體的性質及目的。政黨主要是從國家管理層面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事業進行管理,協調各種利益,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從歷史邏輯上講,政黨主體的代表首先是政黨集團的核心成員,政黨一旦上升到執政黨的地位,它就不僅是執政黨的代表,而是全體公民的代表,其唯一合法的目標就是為全體公民服務,即為人民服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執政黨與參政黨才能“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明晰政黨的定位。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黨制度出發,就需要從中國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情況確定執政黨與參政黨的地位,確保社會生態各系統有序、科學、可持續的發展。從分工合作的角度,整合社會資源,實現和諧發展。共產黨執政,民主黨派參政;中國共產黨宏觀管理、把握社會發展方向,各民主黨參與細節設計,微觀管理,全程跟蹤,提供智力支持,這是中國特色政治制度政黨定位。
確保執政黨與民主黨派的政黨責任。政黨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不作為亂作為,由此也直接危及政黨的合法性。而有效地預防這樣的錯誤,就需要明確政黨責任,確保責任落地。政黨責任首先是模范地執行既定的法律,依法參政、依法執政。還有政黨的經濟決策和服務,政黨應盡可能地調動社會成員的積極性,發展經濟,滿足人們日益增加的物質需求。政黨不應該有私產或集團利益,而是通過政治運作、社會治理確保社會正義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滿足黨員與群眾的物質、精神需要。再有政黨永遠要站在道德高地,確保政黨的倫理責任,如尊重生命、以仁為本、遵紀守法,等等。最后,政黨風氣引領責任。如黨員應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辦教育、開民智,搞經濟、做慈善,重細節、愛奉獻,等等。
不搞西方競爭性政黨制度。一般說,競爭性政黨制度的行政成本與經濟成本較高,效率較低,這是其不足;而它的優勢是民主監督較好,有助于督促執政黨規范化工作,也有效地防止私權利侵害公權力。非競爭性政黨政治可以有效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其不足是民主監督成效一般。比較世界各地的政黨制度,西方競爭性政黨制度在內地既沒有歷史基礎也沒有現實基礎,從理性的功利主義角度看,如果實行西方的競爭性政黨制度,由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國情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人口眾多,多利益團體的形成,將使我們付出極高的社會成本,且不一定能保證國泰民安、增加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機會成本與風險極高。因此,競爭性政黨政治不符合中國內地發展的國情。
創新中國政黨政治管理模式。廣泛地學習世界各政黨的優秀管理經驗,按照“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創新中國政黨政治管理模式。不搞西方競爭性政黨制度不是說不能學習西方政黨的合理經驗,也不意味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不需要完善,政黨政治不需要交流,而是應該以開放的態度,把改革作為政治進步的動力,學習一切可能的優秀的政黨經驗,借鑒歷史的現實的教訓,“吸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創新中國政黨政治管理模式,正確把握中國特色政黨政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作者為三亞學院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九三學社海南省委思想建設中心主任,九三學社中央思想建設中心研究員;本文系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2013年規劃重點課題“儒學與中國式管理”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NSK(2)13-176)
責編/張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