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秋等
摘要:以培養應用型本科畢業生為目的,探索適應未來就業需求的環境評價教學新模式。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改革傳統作業模式和考試方式,充分利用學校相關實踐平臺,將“環境評價”實踐內容與環境評價課堂學習有機結合,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目的性。經過兩年的教改實踐,形成了一套基于應用型本科環境評價教學、作業、考核方案,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就業與工作需要,提高就業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環境評價;應用型;教學改革;考試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4-0084-04
一、傳統環境評價教學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一方面相當比例的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困難;另一方面廣大用人單位卻招不到需要的人才,高校輸出的人才面臨著與行業市場需求脫節的窘境[1]。正如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4年3月22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演講中所述“短期來看,突出的一個重要矛盾就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市場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中長期來看,產業加速轉型和高技術的技術型人才匱乏矛盾非常突出。”而各高校工科專業,由于受傳統“精英式”教學模式影響,本科教育往往注重理論推導,忽視了應用能力訓練,使大量畢業生無法真正轉變為技術技能型工程師。因此,探索面向實際工程項目并培育創新型應用人才的教改是值得探索的,也是本科院校工科專業迫切需要改革的任務。
環境評價是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就業方向之一。環境評價課程是第七學期的專業必修課,旨在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和方法;掌握大氣、地表水、土壤、噪聲、生態等要素的環境影響標準;掌握現階段環境評價所使用的評價技術;熟悉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基本程序、國家的有關法規政策以及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實踐[2]。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制度,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是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之一。
教改前環境評價教學工作與國內絕大多數高校一樣,沿用以課堂講授基礎
知識,適當增加案例分析,學生獨立完成課后作業,開卷筆試考核學生成績的傳統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使學生全面學習環境評價相關知識,具備一定的環境評價技能。但由于環境評價本身是一項應用技術[3],需要從事環境評價的人員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依據環境評價技術評審意見修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有時候甚至不必知道“為什么”,只要知道“怎么做”[4]。實踐教學是高校工科類專業完成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的關鍵環節[5]。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沒有機會參與環境評價具體工作實踐,應聘環境評價工作崗位時往往信心不足,真正從事環境評價工作后不能馬上拿項目,參加注冊環評工程師考試通過率極低。
遼寧科技大學環境評價與技術研究所,是遼寧科技大學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具體實施部門,擁有國家乙級環境影響評價資質(國環評證乙字第1533號),現有人員全部為遼寧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教師,其中4人為國家注冊環評工程師,年完成環境影響評價工程30余項。這為學生環境評價實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平臺。
基于此,我們進行了“應用型環境評價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的教學改革,旨在探索一種適應未來就業要求的教學模式,有效利用課堂40學時,改革傳統作業模式和考試方式,充分利用“遼寧科技大學環境評價與技術研究所”的實踐平臺,增加學習趣味性,明確學習目的,以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實踐情況
(一)進度安排
環境評價課程共40學時,分13個教學周完成,考試周進行期末考核。在正常教學進度安排情況下,增加以下教改內容。
第6周:課題組篩選作業案例題目, 進行前期資料準備。
第7周:布置作業案例題目,提出作業要求。對學生進行分組,產生各組組長,指導各組分工。
第8-11周:配合教學內容完成各案例的水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內容。
第12-13周:配合教學內容完成各案例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內容。
第14-16周:配合教學內容完成各案例的土壤和噪聲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內容。
第17-18周:環境評價報告文件的細部編制與整理,形成環境評價文件報批稿。
第19周:環境評價技術評審會,提交最終環境評價文件,綜合考核學生環境評價成績。
(二)教學改革
適當壓縮課堂教學中的“為什么”部分,增加“怎么做”的教學部分。這一方面是適應工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環境評價不是一門孤立的科學,其中很多基礎理論學生已在其它專業課學習中有所了解。例如:大環境影響評價的教學重點一般為大氣環境污染與大氣擴散機理、預測模型原理與推導應用,但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專業課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已有學習,基本內容大致相同,只是學習目的更偏重于工程設計。真正的環境評價工作者對這部分的應用只需了解應用條件、輸入參數意義及要求,利用環保總局推薦網址下載的“計算機模型”(如CREEN3)即可完成預測和評價。因此,對這部分的教學,只需將大氣環境污染與大氣擴散機理、預測模型原理簡單回顧,即可進入模型應用學習。課堂上,教師演示點源、面源預測方法及大氣環境防護距離的計算過程,然后請學生現場輸入案例參數進行計算機模型應用練習,這樣既使學生知曉了相關知識,又學會了實際應用,同時還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其它要素的環境影響評價教學也做了類似的教學改革,均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另外,改革以往分章節獨立完成作業題的方式,變為分組一學期完成一份具體工程的環境評價報告書(表)。傳統的作業方式雖然也能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其最突出的弱點是無法改變學生學習、做題的思維定式,不利于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工科學生從本科教育開始成長為合格的工程從業者通常要經過課程學習、課程設計、專業實習三個階段,但由于學時和培養計劃限制,很多科目在大學階段只能進行課程學習,學生沒經過課程設計和專業實習很難適應工作需要。研究力求將三者有機結合,在不增加學時的基礎上使學生完成課程學習、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的學習內容,達到畢業即能適應工作要求的學習效果。學生在開課兩周對環境評價內容有初步了解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組設組長一名,下達作業任務,進行實題項目環境評價,編制環境評價報告書(表),題目來源為遼寧科技大學環境評價與技術研究所近年的實際案例。學生作業完成周期為一學期,即學完一部分環境評價內容,進行一部分環境評價工作,教師在課堂上抽出一定時間對學生進行案例分析指導,課后對作業進行階段性批改,對需要甲方提供的資料,由課題組成員提供,原則上每組配一位指導教師,同時做為甲方代表,但要求學生提出資料清單、監測計劃等環評單位應提出的內容,條件允許的小組可進行現場踏勘。要求學生在分組時以自愿為原則,考慮成員能力搭配、男女生比例、考研人員比例等因素,組長由組內成員推舉,從分組結果看大四的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較強。題目選擇時,教師先介紹項目概況、工程分析要點、環境評價重點、學生評價深度要求及資料獲得方式,然后由學生自愿選擇題目。在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編制過程中,部分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大部分學生能積極參與、積極查找資料。對個別問題個別輔導,共性問題課堂上統一作答。從學生的提問可以看出:學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與思考,逐漸有了環境評價的應用型概念和思維。此外,要求學生不定期的將工作成果以郵件的形式反饋給老師,報告表層次日漸清晰,內容逐漸豐富,到后期已基本達到報批稿標準。
(三)考試改革
傳統的一張卷考試模式對學生的考核比較片面不能達到全面評價學生的目的,逐漸為學生所厭倦。考慮到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考核應包括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因此采用了期末考試成績與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評審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即期末考試周除正常開卷考試外,還要對各組最終成果進行技術評審。評審會模擬實際環評技術評審會,技術專家由課題組成員組成,被評價小組成員進行答辯,其他小組成員旁聽打分。打分表見表1、表2,分數為百分制。專家組評分為三個專家評分的算術平均值,即每一組組員的專家得分相同,另設5分考核學生對報告表質量的判斷能力,即與專家評價越接近的學生此項得分越高。最后將報告表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加權平均得到綜合考核成績。具體計算公式為:
三、結語
應用型環境評價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經過一學期的實施,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建立了一套更重“應用性”的環境評價教學體系,實現了
由過多地研究“為什么”向教會學生“怎么做”轉變,探索了一種將教學、課程設計和學生實習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達到畢業即能適應工作要求的學習效果。建立了一種從知識、能力、態度等多方面全面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考試模式,
學生評定成績由考試成績、報告書(表)質量、技術評審答辯、對其它組評分與專家評審的接近程度等加權形成,編制了實踐型課程成績評分程序。
參考文獻:
[1] 尹貽林, 劉一格.應用型本科專業能力測評的探索與研究——以工程管理類專業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 2013,23(11): 119-123.
[2] 方戰強.環境影響評價實踐教學研究[J].廣東化工, 2009,36(10):208.
[3] 朱坦,田麗麗,唐弢,汲奕君.我國戰略環境評價的特點、挑戰與機遇[J].環境保護,2007(20):4-6
[4] 段寧,程勝高.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的發展方向[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7,14(1):57-60.
[5] 趙林琳,陳寶江,朱煥芝.高校工科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 2013,22(5):120-124.
(編輯 梁遠華)
摘要:以培養應用型本科畢業生為目的,探索適應未來就業需求的環境評價教學新模式。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改革傳統作業模式和考試方式,充分利用學校相關實踐平臺,將“環境評價”實踐內容與環境評價課堂學習有機結合,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目的性。經過兩年的教改實踐,形成了一套基于應用型本科環境評價教學、作業、考核方案,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就業與工作需要,提高就業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環境評價;應用型;教學改革;考試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4-0084-04
一、傳統環境評價教學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一方面相當比例的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困難;另一方面廣大用人單位卻招不到需要的人才,高校輸出的人才面臨著與行業市場需求脫節的窘境[1]。正如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4年3月22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演講中所述“短期來看,突出的一個重要矛盾就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市場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中長期來看,產業加速轉型和高技術的技術型人才匱乏矛盾非常突出。”而各高校工科專業,由于受傳統“精英式”教學模式影響,本科教育往往注重理論推導,忽視了應用能力訓練,使大量畢業生無法真正轉變為技術技能型工程師。因此,探索面向實際工程項目并培育創新型應用人才的教改是值得探索的,也是本科院校工科專業迫切需要改革的任務。
環境評價是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就業方向之一。環境評價課程是第七學期的專業必修課,旨在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和方法;掌握大氣、地表水、土壤、噪聲、生態等要素的環境影響標準;掌握現階段環境評價所使用的評價技術;熟悉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基本程序、國家的有關法規政策以及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實踐[2]。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制度,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是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之一。
教改前環境評價教學工作與國內絕大多數高校一樣,沿用以課堂講授基礎
知識,適當增加案例分析,學生獨立完成課后作業,開卷筆試考核學生成績的傳統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使學生全面學習環境評價相關知識,具備一定的環境評價技能。但由于環境評價本身是一項應用技術[3],需要從事環境評價的人員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依據環境評價技術評審意見修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有時候甚至不必知道“為什么”,只要知道“怎么做”[4]。實踐教學是高校工科類專業完成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的關鍵環節[5]。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沒有機會參與環境評價具體工作實踐,應聘環境評價工作崗位時往往信心不足,真正從事環境評價工作后不能馬上拿項目,參加注冊環評工程師考試通過率極低。
遼寧科技大學環境評價與技術研究所,是遼寧科技大學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具體實施部門,擁有國家乙級環境影響評價資質(國環評證乙字第1533號),現有人員全部為遼寧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教師,其中4人為國家注冊環評工程師,年完成環境影響評價工程30余項。這為學生環境評價實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平臺。
基于此,我們進行了“應用型環境評價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的教學改革,旨在探索一種適應未來就業要求的教學模式,有效利用課堂40學時,改革傳統作業模式和考試方式,充分利用“遼寧科技大學環境評價與技術研究所”的實踐平臺,增加學習趣味性,明確學習目的,以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實踐情況
(一)進度安排
環境評價課程共40學時,分13個教學周完成,考試周進行期末考核。在正常教學進度安排情況下,增加以下教改內容。
第6周:課題組篩選作業案例題目, 進行前期資料準備。
第7周:布置作業案例題目,提出作業要求。對學生進行分組,產生各組組長,指導各組分工。
第8-11周:配合教學內容完成各案例的水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內容。
第12-13周:配合教學內容完成各案例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內容。
第14-16周:配合教學內容完成各案例的土壤和噪聲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內容。
第17-18周:環境評價報告文件的細部編制與整理,形成環境評價文件報批稿。
第19周:環境評價技術評審會,提交最終環境評價文件,綜合考核學生環境評價成績。
(二)教學改革
適當壓縮課堂教學中的“為什么”部分,增加“怎么做”的教學部分。這一方面是適應工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環境評價不是一門孤立的科學,其中很多基礎理論學生已在其它專業課學習中有所了解。例如:大環境影響評價的教學重點一般為大氣環境污染與大氣擴散機理、預測模型原理與推導應用,但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專業課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已有學習,基本內容大致相同,只是學習目的更偏重于工程設計。真正的環境評價工作者對這部分的應用只需了解應用條件、輸入參數意義及要求,利用環保總局推薦網址下載的“計算機模型”(如CREEN3)即可完成預測和評價。因此,對這部分的教學,只需將大氣環境污染與大氣擴散機理、預測模型原理簡單回顧,即可進入模型應用學習。課堂上,教師演示點源、面源預測方法及大氣環境防護距離的計算過程,然后請學生現場輸入案例參數進行計算機模型應用練習,這樣既使學生知曉了相關知識,又學會了實際應用,同時還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其它要素的環境影響評價教學也做了類似的教學改革,均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另外,改革以往分章節獨立完成作業題的方式,變為分組一學期完成一份具體工程的環境評價報告書(表)。傳統的作業方式雖然也能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其最突出的弱點是無法改變學生學習、做題的思維定式,不利于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工科學生從本科教育開始成長為合格的工程從業者通常要經過課程學習、課程設計、專業實習三個階段,但由于學時和培養計劃限制,很多科目在大學階段只能進行課程學習,學生沒經過課程設計和專業實習很難適應工作需要。研究力求將三者有機結合,在不增加學時的基礎上使學生完成課程學習、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的學習內容,達到畢業即能適應工作要求的學習效果。學生在開課兩周對環境評價內容有初步了解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組設組長一名,下達作業任務,進行實題項目環境評價,編制環境評價報告書(表),題目來源為遼寧科技大學環境評價與技術研究所近年的實際案例。學生作業完成周期為一學期,即學完一部分環境評價內容,進行一部分環境評價工作,教師在課堂上抽出一定時間對學生進行案例分析指導,課后對作業進行階段性批改,對需要甲方提供的資料,由課題組成員提供,原則上每組配一位指導教師,同時做為甲方代表,但要求學生提出資料清單、監測計劃等環評單位應提出的內容,條件允許的小組可進行現場踏勘。要求學生在分組時以自愿為原則,考慮成員能力搭配、男女生比例、考研人員比例等因素,組長由組內成員推舉,從分組結果看大四的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較強。題目選擇時,教師先介紹項目概況、工程分析要點、環境評價重點、學生評價深度要求及資料獲得方式,然后由學生自愿選擇題目。在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編制過程中,部分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大部分學生能積極參與、積極查找資料。對個別問題個別輔導,共性問題課堂上統一作答。從學生的提問可以看出:學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與思考,逐漸有了環境評價的應用型概念和思維。此外,要求學生不定期的將工作成果以郵件的形式反饋給老師,報告表層次日漸清晰,內容逐漸豐富,到后期已基本達到報批稿標準。
(三)考試改革
傳統的一張卷考試模式對學生的考核比較片面不能達到全面評價學生的目的,逐漸為學生所厭倦。考慮到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考核應包括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因此采用了期末考試成績與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評審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即期末考試周除正常開卷考試外,還要對各組最終成果進行技術評審。評審會模擬實際環評技術評審會,技術專家由課題組成員組成,被評價小組成員進行答辯,其他小組成員旁聽打分。打分表見表1、表2,分數為百分制。專家組評分為三個專家評分的算術平均值,即每一組組員的專家得分相同,另設5分考核學生對報告表質量的判斷能力,即與專家評價越接近的學生此項得分越高。最后將報告表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加權平均得到綜合考核成績。具體計算公式為:
三、結語
應用型環境評價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經過一學期的實施,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建立了一套更重“應用性”的環境評價教學體系,實現了
由過多地研究“為什么”向教會學生“怎么做”轉變,探索了一種將教學、課程設計和學生實習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達到畢業即能適應工作要求的學習效果。建立了一種從知識、能力、態度等多方面全面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考試模式,
學生評定成績由考試成績、報告書(表)質量、技術評審答辯、對其它組評分與專家評審的接近程度等加權形成,編制了實踐型課程成績評分程序。
參考文獻:
[1] 尹貽林, 劉一格.應用型本科專業能力測評的探索與研究——以工程管理類專業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 2013,23(11): 119-123.
[2] 方戰強.環境影響評價實踐教學研究[J].廣東化工, 2009,36(10):208.
[3] 朱坦,田麗麗,唐弢,汲奕君.我國戰略環境評價的特點、挑戰與機遇[J].環境保護,2007(20):4-6
[4] 段寧,程勝高.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的發展方向[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7,14(1):57-60.
[5] 趙林琳,陳寶江,朱煥芝.高校工科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 2013,22(5):120-124.
(編輯 梁遠華)
摘要:以培養應用型本科畢業生為目的,探索適應未來就業需求的環境評價教學新模式。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改革傳統作業模式和考試方式,充分利用學校相關實踐平臺,將“環境評價”實踐內容與環境評價課堂學習有機結合,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目的性。經過兩年的教改實踐,形成了一套基于應用型本科環境評價教學、作業、考核方案,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就業與工作需要,提高就業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環境評價;應用型;教學改革;考試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4-0084-04
一、傳統環境評價教學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一方面相當比例的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困難;另一方面廣大用人單位卻招不到需要的人才,高校輸出的人才面臨著與行業市場需求脫節的窘境[1]。正如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4年3月22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演講中所述“短期來看,突出的一個重要矛盾就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市場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中長期來看,產業加速轉型和高技術的技術型人才匱乏矛盾非常突出。”而各高校工科專業,由于受傳統“精英式”教學模式影響,本科教育往往注重理論推導,忽視了應用能力訓練,使大量畢業生無法真正轉變為技術技能型工程師。因此,探索面向實際工程項目并培育創新型應用人才的教改是值得探索的,也是本科院校工科專業迫切需要改革的任務。
環境評價是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就業方向之一。環境評價課程是第七學期的專業必修課,旨在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和方法;掌握大氣、地表水、土壤、噪聲、生態等要素的環境影響標準;掌握現階段環境評價所使用的評價技術;熟悉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基本程序、國家的有關法規政策以及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實踐[2]。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制度,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是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之一。
教改前環境評價教學工作與國內絕大多數高校一樣,沿用以課堂講授基礎
知識,適當增加案例分析,學生獨立完成課后作業,開卷筆試考核學生成績的傳統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使學生全面學習環境評價相關知識,具備一定的環境評價技能。但由于環境評價本身是一項應用技術[3],需要從事環境評價的人員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依據環境評價技術評審意見修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有時候甚至不必知道“為什么”,只要知道“怎么做”[4]。實踐教學是高校工科類專業完成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的關鍵環節[5]。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沒有機會參與環境評價具體工作實踐,應聘環境評價工作崗位時往往信心不足,真正從事環境評價工作后不能馬上拿項目,參加注冊環評工程師考試通過率極低。
遼寧科技大學環境評價與技術研究所,是遼寧科技大學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具體實施部門,擁有國家乙級環境影響評價資質(國環評證乙字第1533號),現有人員全部為遼寧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教師,其中4人為國家注冊環評工程師,年完成環境影響評價工程30余項。這為學生環境評價實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平臺。
基于此,我們進行了“應用型環境評價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的教學改革,旨在探索一種適應未來就業要求的教學模式,有效利用課堂40學時,改革傳統作業模式和考試方式,充分利用“遼寧科技大學環境評價與技術研究所”的實踐平臺,增加學習趣味性,明確學習目的,以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實踐情況
(一)進度安排
環境評價課程共40學時,分13個教學周完成,考試周進行期末考核。在正常教學進度安排情況下,增加以下教改內容。
第6周:課題組篩選作業案例題目, 進行前期資料準備。
第7周:布置作業案例題目,提出作業要求。對學生進行分組,產生各組組長,指導各組分工。
第8-11周:配合教學內容完成各案例的水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內容。
第12-13周:配合教學內容完成各案例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內容。
第14-16周:配合教學內容完成各案例的土壤和噪聲環境影響評價相關內容。
第17-18周:環境評價報告文件的細部編制與整理,形成環境評價文件報批稿。
第19周:環境評價技術評審會,提交最終環境評價文件,綜合考核學生環境評價成績。
(二)教學改革
適當壓縮課堂教學中的“為什么”部分,增加“怎么做”的教學部分。這一方面是適應工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環境評價不是一門孤立的科學,其中很多基礎理論學生已在其它專業課學習中有所了解。例如:大環境影響評價的教學重點一般為大氣環境污染與大氣擴散機理、預測模型原理與推導應用,但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專業課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已有學習,基本內容大致相同,只是學習目的更偏重于工程設計。真正的環境評價工作者對這部分的應用只需了解應用條件、輸入參數意義及要求,利用環保總局推薦網址下載的“計算機模型”(如CREEN3)即可完成預測和評價。因此,對這部分的教學,只需將大氣環境污染與大氣擴散機理、預測模型原理簡單回顧,即可進入模型應用學習。課堂上,教師演示點源、面源預測方法及大氣環境防護距離的計算過程,然后請學生現場輸入案例參數進行計算機模型應用練習,這樣既使學生知曉了相關知識,又學會了實際應用,同時還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其它要素的環境影響評價教學也做了類似的教學改革,均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另外,改革以往分章節獨立完成作業題的方式,變為分組一學期完成一份具體工程的環境評價報告書(表)。傳統的作業方式雖然也能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其最突出的弱點是無法改變學生學習、做題的思維定式,不利于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工科學生從本科教育開始成長為合格的工程從業者通常要經過課程學習、課程設計、專業實習三個階段,但由于學時和培養計劃限制,很多科目在大學階段只能進行課程學習,學生沒經過課程設計和專業實習很難適應工作需要。研究力求將三者有機結合,在不增加學時的基礎上使學生完成課程學習、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的學習內容,達到畢業即能適應工作要求的學習效果。學生在開課兩周對環境評價內容有初步了解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組設組長一名,下達作業任務,進行實題項目環境評價,編制環境評價報告書(表),題目來源為遼寧科技大學環境評價與技術研究所近年的實際案例。學生作業完成周期為一學期,即學完一部分環境評價內容,進行一部分環境評價工作,教師在課堂上抽出一定時間對學生進行案例分析指導,課后對作業進行階段性批改,對需要甲方提供的資料,由課題組成員提供,原則上每組配一位指導教師,同時做為甲方代表,但要求學生提出資料清單、監測計劃等環評單位應提出的內容,條件允許的小組可進行現場踏勘。要求學生在分組時以自愿為原則,考慮成員能力搭配、男女生比例、考研人員比例等因素,組長由組內成員推舉,從分組結果看大四的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較強。題目選擇時,教師先介紹項目概況、工程分析要點、環境評價重點、學生評價深度要求及資料獲得方式,然后由學生自愿選擇題目。在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編制過程中,部分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大部分學生能積極參與、積極查找資料。對個別問題個別輔導,共性問題課堂上統一作答。從學生的提問可以看出:學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與思考,逐漸有了環境評價的應用型概念和思維。此外,要求學生不定期的將工作成果以郵件的形式反饋給老師,報告表層次日漸清晰,內容逐漸豐富,到后期已基本達到報批稿標準。
(三)考試改革
傳統的一張卷考試模式對學生的考核比較片面不能達到全面評價學生的目的,逐漸為學生所厭倦。考慮到對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考核應包括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因此采用了期末考試成績與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評審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即期末考試周除正常開卷考試外,還要對各組最終成果進行技術評審。評審會模擬實際環評技術評審會,技術專家由課題組成員組成,被評價小組成員進行答辯,其他小組成員旁聽打分。打分表見表1、表2,分數為百分制。專家組評分為三個專家評分的算術平均值,即每一組組員的專家得分相同,另設5分考核學生對報告表質量的判斷能力,即與專家評價越接近的學生此項得分越高。最后將報告表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加權平均得到綜合考核成績。具體計算公式為:
三、結語
應用型環境評價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經過一學期的實施,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建立了一套更重“應用性”的環境評價教學體系,實現了
由過多地研究“為什么”向教會學生“怎么做”轉變,探索了一種將教學、課程設計和學生實習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達到畢業即能適應工作要求的學習效果。建立了一種從知識、能力、態度等多方面全面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考試模式,
學生評定成績由考試成績、報告書(表)質量、技術評審答辯、對其它組評分與專家評審的接近程度等加權形成,編制了實踐型課程成績評分程序。
參考文獻:
[1] 尹貽林, 劉一格.應用型本科專業能力測評的探索與研究——以工程管理類專業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 2013,23(11): 119-123.
[2] 方戰強.環境影響評價實踐教學研究[J].廣東化工, 2009,36(10):208.
[3] 朱坦,田麗麗,唐弢,汲奕君.我國戰略環境評價的特點、挑戰與機遇[J].環境保護,2007(20):4-6
[4] 段寧,程勝高.環境影響評價研究的發展方向[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7,14(1):57-60.
[5] 趙林琳,陳寶江,朱煥芝.高校工科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 2013,22(5):120-124.
(編輯 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