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莉
[摘 要]品德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是小學品德課教學的重要途徑與方法。通過運用教學內容生活化、學習方式生活化、品德實踐生活化“三策略”,小學品德課學習才是生動活潑、富有意義的,也是具有實效性的。
[關鍵詞]小學品德,生活化;策略
目前,在小學思品課的教學中,依然存在“教師解、學生聽”的現象。在這樣的模式下,品德課的教學就形空虛設,沒有實際效果。《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品德課的教學內容是基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之上的,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小學品德課是一門以活動為主的課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做到品德教學生活化。
一、巧妙鏈接——讓教學內容生活化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認為,教師要善于做教學資源的開發者,這就需要教師不能在教學中死捧著教材,而應該把教材活化,要根據教學目標聯系生活選取教學內容,讓品德課的教學內容生活化,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實現高效的品德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天有不測風云》這一課時,教師可以2008年汶川地震為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學習。課堂上,教師可把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的危險情景、災區人們在地震中痛苦的表現、其他地區的人們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的情境用多媒體呈現給學生。這樣,就把死的教材內容活化了。整堂課上,學生們被這活化了的教學內容感染著,進而感受到了 “天災無情人有情”的社會情感。
可見,利用生活化的策略把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組織與補充,能夠有效地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內容的現實性,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自然能夠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激活經驗——讓學習方式生活化
小學生品德形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聯系生活經驗不斷進行道德認知、道德評價,最終形成道德行為的過程。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對于教師說教式的講解,他們不能很好地理解與把握,因此,在小學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活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進行有效學習。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三年級下冊《不說話的朋友》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學習,在課堂上教師首先給學生出示公園中供人們進行體育鍛煉的體育器材,由于公園中的這一些體育器材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他們平時也玩過,所以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這一種生活經驗,在此基礎上引出課文中“公共設施”這一概念。接著,教師再讓學生說一說什么是公共設施,舉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來說明,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接著,教師又給學生出示了公園中被人們破壞了的一些公共設施,這樣,就導致了人們生活的不方便,讓學生對這樣的行為進行評價,學生很自然地說們這是不對的,有的同學還說出了自己以前也破壞過一些公共設施的行為,并進行自我檢討。這樣,學生就在生活化的學習方式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形成了愛護公共設施、保護公共設施、與破壞公共設施的行為作斗爭的道德認識與道德品質。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生活化的學習,所以,學生開展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才是高效的,遠遠超出教師簡單講解的效果。
三、走進社會——讓品德實踐生活化
引導小學生形成優良的品行是小學品德課教學的重要目標。小學生良好品德行為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不斷積累,才能在反復中形成。也就是說,小學品德課的教學不僅僅是在課內,更為重要的是要在課外。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課后走進社會,讓小學生的品德實踐生活化。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別把花草弄疼了》一課時,教師可采取以下策略:星期日,帶領學生走進社區,走進街道,組織學生對其中的綠化區進行調查。小學生很自然地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分小組進行相關的活動,并且找到了種養花木的方法和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了解到花草樹木對人類的功勞非常大,是人類的好朋友。在快樂的實踐中,學生很自然地形成了愛護花草樹木的行為。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小學品德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行生活,能夠有效地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他們在調查分析的過程中,自然能夠發現一些道德問題,形成一些道德判斷,從而促進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