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燕
[摘 要]學習興趣的培養,對啟迪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通過目標激勵法、謎語故事法、直觀演示法、實踐操作法、創設情境法、巧妙設問法、嘗試練習法、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數學教學;培養興趣;學法改革
對教師而言,要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既要讓學生喜愛課任教師,也要讓學生喜愛上數學這門功課。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數學這樣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教師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目標激勵法
教師在講授新知識之前,可生動地向學生提出本節課的目的、要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課堂伊始讓學生隨意報數,教師很快判斷能否被3整除,然后讓學生用除法驗算,結果全對。繼而教師設問:“如不用除法運算,還能有什么方法能快速得出答案?”此時,學生因好奇想知道答案,學習興趣就被激發起來。
二、謎語故事法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樂于猜謎語、聽故事,教學中教師若能運用謎語、故事的形式緊密結合教材組織教學,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小時、分、秒的認識”,教師可首先讓學生猜謎語: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睡;然后要求學生編故事,根據書本的插圖,編一個小朋友是如何愛惜時間,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故事;最后指導學生練習。這樣,小學生能自然而然地認識鐘表中的小時、分、秒,同時通過故事受到了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學習情緒高漲。
三、直觀演示法
小學生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運用直觀教具進行演示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比多(少)”的應用題,教師用白蝴蝶卡片7只,花蝴蝶卡片3只,貼示說明“白蝴蝶比花蝴蝶多多少”“花蝴蝶比白蝴蝶少多少”等概念,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實踐操作法
好動,是小學生的又一特點。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畫一畫、拼一拼、剪一剪,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能提高。例如教學“分數的意義”中,教師在講清楚“單位1”“平均分”兩個概念后,指導學生親自動手折紙,這樣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興趣濃厚,而且理解深、記得牢。
五、創設情境法
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創設一些“問題的情境”,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學圓周率之前,先布置學生量出各種不同直徑的圓周,記下其直徑和周長的數據。上課伊始,讓學生用周長除以直徑。經過計算,發現所有的周長與直徑之比都接近3.14,從而使學生感到有趣和好奇,隨之便產生了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六、巧妙設問法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教學中教師巧妙地設計各種啟發性的問題,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首先,師生進行計算比賽,求相同加數的和,然后教師向學生提問:“老師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結果來?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什么方法計算較為簡便?”通過設問,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七、嘗試練習法
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根據這一特點,采取嘗試練習的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分數化小數”,首先要求學生把3/4、7/25、1/3、7/22化成小數(除不盡的保留三位小數);然后,讓學生觀察并回答下列問題:①什么樣的最簡分數能夠化成有限小數?②什么樣的最簡分數不能夠化成有限小數?③我們能不能不進行除法計算,就能判斷出什么樣的分數可化為有限小數?通過練習,由于學生急于尋找規律,學習積極性高漲,興趣大增。
八、競賽激勵法
競賽是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有效手段。在低年級教學中組織口算、筆算接力、“開火車”“奪紅旗”等競賽。在高年級教學中可布置一定習題看誰解得快,看誰解法多,看誰編得又快又對(加編應用題),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活躍的課堂氣氛。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