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衛忠
[摘 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恰當、正確地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科學知識;不受時空、地域的限制,同時也能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地提高科學素養。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釋疑解難,幫助學生把握重點、難點;傳遞情感,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啟迪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時調控,鞏固教學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科學;應用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生動、內容豐富、受教面廣、反饋及時、收效迅速等特點,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對促進小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有著獨特的作用。
確立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最佳時機是提高科學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許多科學課雖然應用多媒體技術,但效果欠佳,就是因為沒有把握好多媒體技術的最佳應用時機。因此,我們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根據多媒體技術和科學學科的特點來確定,在教學中做到及時、正確地加以應用。
一、在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習動機時運用
學生如果對學習材料有興趣,就會產生穩定而持久的注意,從而激發強烈的探究熱情。如“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一課中,教師可引用革命戰爭年代紅軍戰士潘冬子面對敵人的重重封鎖,用什么辦法才能把紅軍戰士緊缺的食鹽送上山的故事視頻,請學生們為潘冬子想出一個好辦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逐漸進入積極思維狀態,為深入理解課文知識打下了基礎。
又如六年級的“根里的抽水機”一課中,教師可以播放搬運工人運送帶泥土的樹根的視頻,提問學生“為什么移栽樹木時要攜帶一定的泥土”,引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討論。學生就會從多方面去考慮,比如泥土中有營養,泥土包裹著根不容易斷,從而產生探究的興趣。
二、釋疑解難時應用,幫助學生把握重點、難點
教《大地的震動》一課時,因在我們周圍沒有出現過這種現象,五年級的學生很難理解地震是如何產生的,他們無法想象我們腳底下厚厚的地層會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這時教師可通過播放北川縣農行拍攝的視頻(此視頻清楚地演示了5.12大地震的一個片段),學生深深地被大地產生的威力所震撼,對地震就有了初步的認識。再通過電腦制成動畫模式,把地震形成原因在屏幕上演示得一清二楚,這樣不僅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三、傳遞情感時應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學習《珍貴的淡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嚴重缺水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后果,教師可以放映一些黃土高原蒼茫凄涼的影像,茫茫戈壁沙塵滾滾、荒無人煙的場景。紅色的小溝、烏黑的小河、兩旁堆滿各種垃圾、塑料袋隨風飄揚,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極大的沖擊,思想上產生巨大的反響,更加感覺到保護環境,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類似《大地的震動》中運用的展現抗震救災、人人獻愛心、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視頻會對學生的一生都有影響。
四、啟迪思維時應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六年級《白天與黑夜》一文主要使學生了解晝夜形成的原因,在講課過程出現四種現象都能形成白天、黑夜的結果;教師可使用電腦展示出各種天體現象,讓學生逐一分析、比較,邊看邊想,使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鍛煉。由此,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同時學生的綜合分析、歸納推理概括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適時調控,鞏固教學效果時應用
一節課的后半段,特別是最后幾分鐘,學生思維疲勞,少數學生會表現得坐立不安。如不及時注意調整,將會導致教學效率下降。有經驗的教師會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如《珍貴的淡水》一課中,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總結的基礎上,播放一些美麗的水鄉畫面,并讓同學們進行關于水的詩歌朗誦,把課堂推向了高潮,起到了良好效果。又如,在《食物包裝上的信息》一課的最后,用課件形式進行模擬購物,讓學生充滿興趣地為出行、探親、看病人等方式選擇不同的禮物,可加深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又可鍛煉實踐能力。
總之,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在多媒體的教學過程中,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把握其相關特征和長處的基礎之上巧妙運用,從而使其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