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星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梁祝》的文學和音樂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進而分析了這兩種表現形式之間的相似點。在分析相似點的基礎上,以《梁祝》的戲劇文本和小提琴協奏曲為例,詳盡論述了文學與音樂的相互融合。最后,本文概述了文學與音樂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關系。
關鍵詞:《梁祝》 文學 音樂 融合
音樂與文學是人們表達情感的兩種主要的形式。他們在表現形式上具有各自的獨特性,但在本質上卻體現出極大的共性,且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本文將以《梁祝》為例,來詳細闡述文學與音樂的相似和融合。
一、《梁祝》的文學表現形式和音樂表現形式
(一)《梁祝》的文學表現形式
1.民間故事
《梁祝》以故事的形式流傳廣泛,在不同民族文化中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各地方言特色民風民俗也為《梁祝》的故事版本增添了一抹色彩。如:《梁祝》在演繹天庭的情景時多次使用了諸如陽世陰間等富有迷信色彩的詞語;《梁祝》和雙蝶節則將江浙一帶的雙蝶節與故事很好地結合起來,地方文化的融入為《梁祝》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其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和藝術張力。雖然 《梁祝》 版本眾多,但核心內容表現出極強的一致性。故事的主要情節大多為:祝英臺女扮男裝、《梁祝》從結拜到相愛、最后祝英臺墳前化蝶等。這些情節都是大同小異,盡管不同地區的《梁祝》故事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語言都采用簡樸直白的方式,偏重于口語化,這極大地增強了它的親切感,也正因如此,它才能深入人心,廣為流傳。
2.小說及電影
《梁祝》先以故事與傳說的形式流傳于世,后來,人們把這個美麗的故事寫成了小說。有一部分作家青睞于這樣的題材,他們寫過同名小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其中為人們熟悉的是張恨水、趙清閣、顧志坤三位作家撰寫的。張恨水的作品影響力最大,作品在繼承傳說故事的基礎上將祝英臺的個性刻畫得更加剛烈,充滿了濃濃的反封建主義思想,通過細膩的語言更加全面深刻地展示出《梁祝》故事的悲劇色彩,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到了當代,《梁祝》故事更是成為愛情的典范,許多愛情小說中都可以看到《梁祝》的影子,我們可以體會到它一定的影響力。電影方面,《梁祝》已經成為導演炙手可熱的素材,幾十年來,《梁祝》故事被翻拍過無數次,改編的電影電視劇更是數不勝數。
(二)《梁祝》的音樂表現形式
《梁祝》音樂文本種類多樣,形式各異,流傳最廣的為戲劇音樂、民間歌曲和小提琴協奏曲三種形式。
1.戲劇
《梁祝》在戲曲方面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元代的祝英臺與明代的同窗記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到了近代,隨著戲曲種類的蓬勃發展,《梁祝》的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京劇、昆曲、呂劇、川劇中都能找到《梁祝》的影子。當然,最出名的要數越劇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越劇作為中國第二大劇種,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區,相對于其他劇種來說,越劇對于唱腔板式上音樂的選取較少,在抒情和表演方面有著獨到的表現,所選取題材多為民間感人傳說故事,因此常常催人淚下。
2.民間歌曲
民間歌曲《梁祝》被人們傳唱的程度很高,而且這些被傳唱的歌曲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各個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和生活條件的《梁祝》版本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我們在這些獨特性中可以發現一些著共性:大多數的《梁祝》民歌歌詞通俗易懂,節奏豐富多變,再加上襯詞襯句的使用更增添其表現力,很好地演繹出《梁祝》愛情故事的悲劇性。表現形式上,以小調為主,小調雅俗共賞的特性對歌曲的傳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內容上,《梁祝》民歌以敘述為主,用曲折的唱腔將梁山伯與祝英臺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傳播給聽眾;在調式上,多種多樣,宮調式、商調式都有所涉及,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總體來說,民間歌曲很好地繼承了原著的思想,只是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將這一故事加以宣傳推廣。
3.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協奏曲于1959 年創作完成,這一家喻戶曉的題材很快就得到了大眾認可,不久就以其悲劇性和民族性走向世界。由于篇幅的原因,作品主要選取了《梁祝》故事中的三個主要情節:《梁祝》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為了更好地表現忠貞的愛情,作品將這三個故事分別放入起始部展開部和最后的高潮部,協奏曲連貫自然,最后對于化蝶的處理更加貼切,迷幻的音樂仿佛將人帶到了梁山伯墳前,目送著兩只蝴蝶翩翩起舞,相偎相依。
二、《梁祝》兩種表現形式的相似和融合
以《梁祝》的小提琴協奏曲和戲劇文本為例,我們來分析文學與音樂這兩種表現形式的相似和融合。
(一)文學形式與音樂形式的相似
1.結構上的相似
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或是文學作品,在結構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一般而言,都包含開端、發展、戲劇性沖突和結束幾個部分。以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其音樂結構的呈示部、展開部與再現部中分別用音樂的方式演繹了草橋結拜、同窗共讀、長亭惜別英臺抗婚、樓臺相會、哭靈投墳與雙雙化蝶翩翩起舞的等故事情節,小提琴協奏曲的幾個部分與敘事性文學作品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基本上吻合的,音樂家很奇妙地用音樂的語言講述了一個美麗感人的故事。
2.展現方式的相似
不論是音樂作品,還是文學作品,都有一個延續性的展現過程。文學作品的展現方式是通過人們對作品文字的閱讀來理解感悟其主題,體會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音樂作品的展現方式則上借助一系列器樂,采用一定的技術技巧,通過表演者對樂譜的完整準確詮釋,呈現精彩的音樂情節給聽眾。這兩種展現方式都有一定的時間性,讀者和聽眾需要花一些時間來體會這樣的展現過程。通過閱讀完整的文學作品,人們了解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而獲取審美體驗,使得讀者的心靈得到升華。通過聆聽和欣賞完整的音樂作品,人們也可以體悟到音樂者想要表達的動人情感 。這樣的閱讀過程和觀賞過程也是一種互動交流的過程。在這樣的展現過程中,文學作品中的字、詞、句、段、章節,音樂作品中的音符、樂句、樂段、樂章,都上幫助人們了解作品主題的載體,它們呈現出一定的層次性和階段性,表現了作品中蘊含的豐富的生活熱愛之情,真情的渴望之情,英雄的敬仰之情等。
3.表現手法相似
文學作品利用文字來詮釋外部世界,而音樂作品則通過聲音采取模仿來的方式來反映外部世界。在音樂作品中,我們經常見到:笛子模仿小鳥的叫聲、豎琴模仿流水的聲音等。在許多文學作品和音樂作品中,還采用一系列象征比喻的手法,常見的有:文學作品中的十字架和莊嚴教堂,象征著宗教;音樂作品中的弱音象征靜謐、銅管音樂象征英雄人物的不朽氣概。這兩種文藝作品都善于通過細節來進一步深化作品主題,觸及觀賞者的內心。比如說:文學作品的場景描寫可以暗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音樂作品的聲音氣氛也可暗示某些事物及現象。
(二)文學與音樂的融合
正因由于文學和音樂具有諸多的相似,因而使得他們進一步的融合成為可能。下面,我們以《梁祝》的戲劇文本和其小提琴協奏曲為例來詳細闡述這種融合的過程和效果。
1.文學作品中的音樂韻味
音樂與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表現出鮮明的階段性。在西方,浪漫主義時期誕生的各種文學藝術作品出受到文學的很多影響。在中國,直到標題音樂的主流地位得以確立,音樂和文學的相互影響才逐步深刻化。《梁祝》的文學文本與音樂文本能很好地體現出這種相互影響。一方面,這種相互影響體現在文學作品中的音樂韻味;另一方面,則體現在音樂修養對于文學家創作的影響上。《梁祝》文學文本對音樂文本創作的影響,表現在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和主要戲劇矛盾沖突影響了音樂文本的呈現順序和表演節奏;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文本在世界范圍內得以廣泛傳播,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去關注去閱讀文學文本的《梁祝》,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越來越多的人為之動容。
戲劇文本的《梁祝》體現出民眾思想積淀,它極大滿足了中下層民眾的需求,上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它以西方理論為基礎,多為具有一定音樂修養的人所喜歡。二者在語言使用和情感表達方式上有很多差異,但在內容和主題詮釋上則呈現出異曲同工之特色,呈現出相通相融之處。音樂與文學存在著文藝共同性,因此具有相匯相融的特點。《梁祝》文學作品中蘊含中濃濃的音樂韻味。文學劇本中的戲劇沖突在音樂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音響動態極好地演繹了戲劇的沖突。而小提琴協奏曲的邏輯與發展,隨著音調、音韻、節奏和語氣等特殊聲響性的表現,傳達了文學作品想象與聯想的,達到了一種視覺與聽覺的和諧。我們在欣賞戲曲時,能感悟到濃濃的音樂韻味。
2.音樂作品中的文學內涵
我們在觀賞《梁祝》的小提琴協奏曲時,一方面可以感受到鮮明的,極具民族韻味的音樂語言;另一方面,其強烈的西洋音樂氣息也撲面而來。二者的融合蘊含了豐富的音樂內容,傳遞出作品真實而感人的情感。濃郁的民族文學風中蘊含強烈的西洋風味,極富藝術感染力。作品在展現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加入了大量西洋音樂演奏手法,同時為了更好地表現其民族性,又從我國豐富的戲曲樣式中吸收精華,并采用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和效果,再加上優美的旋律通俗易懂的內容,種種手段極大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曾一度被譽為民族的交響音樂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它廣受歡迎,表現民族特色的同時也受到國際認可。
戲劇文本的《梁祝》是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來源,戲劇文本對小提琴協奏曲的取材的方向、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也都是音樂邏輯所要遵循的順序;這部作品的文學內涵體現多個方面:
其一,上海尹桂芳“尹派”的唱腔特點對旋律音調的影響。作者借鑒了這一學派的唱法,使得作品中波浪式的旋律線條蘊含了柔和、溫柔、平和、純潔、細膩的美感。
其二,情節內容對作品的節奏方式產生重要影響。如敘事抒情情節的樂段部分:梁山伯與祝英臺草橋亭畔、雙雙結拜、兩人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幸福生活、化成彩蝶、翩翩起舞等。這些樂段多采用西方音樂的節奏節拍,律動規整、拍速平穩一致。到了演繹強烈的戲劇沖突(如祝英臺的強烈抗婚場面)時,作品則則采用中國的自由散拍,以渲染音樂的張力,淋漓盡致地表達主人公的情感糾葛、內心的糾結掙扎。作品中西張弛相結合的節奏形式,極好得升華了作品的主題,凸顯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三、結語
文學發展至今,它與音樂一直息息相關,音樂在文學的節奏、語言等方面也有著一定的影響。音樂強調起承轉合,高潮迭起,文學作品也常常會采用設伏筆,欲揚先抑等手法,目的都是為了在矛盾最激烈處迸發,通過出人意料或者極具反差的形式給讀者以震撼;同時音樂的情感起伏回環往復等都對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文學作品中常常會采用音樂化的語言寫人、敘事,唯美的語言在塑造人物,烘托環境氛圍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對于語言的音樂特性,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認為,語言的形式是美的,這些語言的形式美體現為:整齊的、抑揚的、回環的等,而音樂也具備這些形態的美。在一定程度上,王力先生認為,語言的形式美也就是語言的音樂美。這充分體現了音樂對于文學語言的影響。同時,透過文學中的語言,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情感上的變化,傾聽作者內心的旋律,引起思想上的共鳴。因此,我們說,文學的發展離不開音樂,文學作品中突顯出強烈音樂韻味。
同時,音樂作品具有豐厚的的文學內涵。音樂中的旋律起伏,節奏變幻中無不透露出歌詞的內容情感,這是文學在音樂上的最好體現,文學之美在富有韻律和單行的旋律線條里悠揚蕩漾,兩者互相融合,共同造就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梁祝》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音樂的起承轉合與故事情節相匹配,當故事達到高潮時,協奏曲通過聲音節奏的變化來展現矛盾斗爭的激烈,極大地加強了藝術感染力,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通過視覺聽覺的震撼為我們呈現出《梁祝》悲劇,也極好地詮釋了這部音樂作品中豐厚的文學內涵。
參考文獻:
[1]尹勛鋒.試論音樂與文學之間的必然聯系[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02).
[2]楊冬菊.滲透·融合 繁榮·發展——音樂與文學的相關關系探析[J].文史縱橫,2009,(06).
[3]劉璇.《梁祝》中音樂與文學的聯系[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3,(23).
[4]王文君.淺論《梁祝》的音樂魅力[J].藝術教育,2009,(02).
[5]紀佩汝.“梁祝”的文學文本與音樂文本解讀[J].名作欣賞,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