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繼蓮
一、問題的提出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化學試卷(上海卷)第20題是一道考查化學平衡和可逆反應的題目,原題摘錄如下:
某恒溫密閉容器中,可逆反應A(s)=B+C(g)-Q達到平衡。縮小容器體積,重新達到平衡時,C(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相等。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A.產物B的狀態只能是固體或液態
B.平衡時單位時間內n(A)消耗∶n(C)消耗=1∶1
C.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可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
D.若開始時向反應中加入1molB和1molC,達到平衡時,放出熱量Q
【答案】AB。
筆者認為,這道化學試題的內容及部分選項值得商榷。
二、問題的分析
1.對選擇項A的分析。產物B的狀態只能是固體或液態時,該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kθ=Pc1Pθ=nCRT1VPθ=cCRT1Pθ(i)(氣體看做是理想氣體),由“恒溫”可知kθ是不變的,由式(i)推出:cC=nc1V=kθPθ1RT(ii)是個常數。要保證縮小容器體積,重新達到平衡時,C(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相等,只需體積V和nC等比例減小即可。
假設產物B的狀態是氣體,且反應開始時B和C的濃度相等,則該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kθ=PC1Pθ×PB1Pθ=nCRT1VPθ×nBRT1VPθ=cC×cB×(RT1Pθ)2(iii),由式(iii)可推出:cC×cB=nC1V×nB1V=kθ(Pθ1RT)2(iv)。要保證縮小容器體積,重新達到平衡時,C(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相等,同樣可采用體積V和nC都等比例減小的方法。由于已假設B和C的濃度在反應開始時相等,又化學反應方程中B和C是按1∶1反應,只要C(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相等,B(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也相等。筆者認為本題題干中應加入一個限制條件“反應開始時,B、C初始濃度不相等”,這樣根據題干就可推出產物B的狀態只能是固體或液態。
2.對選項C的分析。眾所周知,一個達到化學平衡的反應,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化學平衡會出現“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向逆反應方向進行”或“平衡不發生移動”這三種情況之一。根據題意可以知道,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一定不會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如果題干中加入“反應開始時,B、C初始濃度不相等”這一限制條件,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一定不移動,所以C項“平衡可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是錯誤的。如果沒有這個限制條件,就可以推出:如果物質B是氣體,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向逆反應方向進行;如果是液態或固體,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不移動。因此,綜合上述兩種可能情況,就可以說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可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
三、結論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此題題干中增加“反應開始時,B、C初始濃度不相等”這一限制條件,才能使此題更加科學嚴謹,不失偏頗。
(責任編輯羅艷)endprint
一、問題的提出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化學試卷(上海卷)第20題是一道考查化學平衡和可逆反應的題目,原題摘錄如下:
某恒溫密閉容器中,可逆反應A(s)=B+C(g)-Q達到平衡??s小容器體積,重新達到平衡時,C(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相等。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A.產物B的狀態只能是固體或液態
B.平衡時單位時間內n(A)消耗∶n(C)消耗=1∶1
C.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可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
D.若開始時向反應中加入1molB和1molC,達到平衡時,放出熱量Q
【答案】AB。
筆者認為,這道化學試題的內容及部分選項值得商榷。
二、問題的分析
1.對選擇項A的分析。產物B的狀態只能是固體或液態時,該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kθ=Pc1Pθ=nCRT1VPθ=cCRT1Pθ(i)(氣體看做是理想氣體),由“恒溫”可知kθ是不變的,由式(i)推出:cC=nc1V=kθPθ1RT(ii)是個常數。要保證縮小容器體積,重新達到平衡時,C(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相等,只需體積V和nC等比例減小即可。
假設產物B的狀態是氣體,且反應開始時B和C的濃度相等,則該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kθ=PC1Pθ×PB1Pθ=nCRT1VPθ×nBRT1VPθ=cC×cB×(RT1Pθ)2(iii),由式(iii)可推出:cC×cB=nC1V×nB1V=kθ(Pθ1RT)2(iv)。要保證縮小容器體積,重新達到平衡時,C(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相等,同樣可采用體積V和nC都等比例減小的方法。由于已假設B和C的濃度在反應開始時相等,又化學反應方程中B和C是按1∶1反應,只要C(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相等,B(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也相等。筆者認為本題題干中應加入一個限制條件“反應開始時,B、C初始濃度不相等”,這樣根據題干就可推出產物B的狀態只能是固體或液態。
2.對選項C的分析。眾所周知,一個達到化學平衡的反應,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化學平衡會出現“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向逆反應方向進行”或“平衡不發生移動”這三種情況之一。根據題意可以知道,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一定不會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如果題干中加入“反應開始時,B、C初始濃度不相等”這一限制條件,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一定不移動,所以C項“平衡可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是錯誤的。如果沒有這個限制條件,就可以推出:如果物質B是氣體,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向逆反應方向進行;如果是液態或固體,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不移動。因此,綜合上述兩種可能情況,就可以說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可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
三、結論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此題題干中增加“反應開始時,B、C初始濃度不相等”這一限制條件,才能使此題更加科學嚴謹,不失偏頗。
(責任編輯羅艷)endprint
一、問題的提出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化學試卷(上海卷)第20題是一道考查化學平衡和可逆反應的題目,原題摘錄如下:
某恒溫密閉容器中,可逆反應A(s)=B+C(g)-Q達到平衡。縮小容器體積,重新達到平衡時,C(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相等。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A.產物B的狀態只能是固體或液態
B.平衡時單位時間內n(A)消耗∶n(C)消耗=1∶1
C.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可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
D.若開始時向反應中加入1molB和1molC,達到平衡時,放出熱量Q
【答案】AB。
筆者認為,這道化學試題的內容及部分選項值得商榷。
二、問題的分析
1.對選擇項A的分析。產物B的狀態只能是固體或液態時,該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kθ=Pc1Pθ=nCRT1VPθ=cCRT1Pθ(i)(氣體看做是理想氣體),由“恒溫”可知kθ是不變的,由式(i)推出:cC=nc1V=kθPθ1RT(ii)是個常數。要保證縮小容器體積,重新達到平衡時,C(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相等,只需體積V和nC等比例減小即可。
假設產物B的狀態是氣體,且反應開始時B和C的濃度相等,則該反應的標準平衡常數kθ=PC1Pθ×PB1Pθ=nCRT1VPθ×nBRT1VPθ=cC×cB×(RT1Pθ)2(iii),由式(iii)可推出:cC×cB=nC1V×nB1V=kθ(Pθ1RT)2(iv)。要保證縮小容器體積,重新達到平衡時,C(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相等,同樣可采用體積V和nC都等比例減小的方法。由于已假設B和C的濃度在反應開始時相等,又化學反應方程中B和C是按1∶1反應,只要C(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相等,B(g)的濃度與縮小體積前的平衡濃度也相等。筆者認為本題題干中應加入一個限制條件“反應開始時,B、C初始濃度不相等”,這樣根據題干就可推出產物B的狀態只能是固體或液態。
2.對選項C的分析。眾所周知,一個達到化學平衡的反應,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化學平衡會出現“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向逆反應方向進行”或“平衡不發生移動”這三種情況之一。根據題意可以知道,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一定不會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如果題干中加入“反應開始時,B、C初始濃度不相等”這一限制條件,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一定不移動,所以C項“平衡可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是錯誤的。如果沒有這個限制條件,就可以推出:如果物質B是氣體,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向逆反應方向進行;如果是液態或固體,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不移動。因此,綜合上述兩種可能情況,就可以說保持體積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加入B,平衡可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
三、結論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此題題干中增加“反應開始時,B、C初始濃度不相等”這一限制條件,才能使此題更加科學嚴謹,不失偏頗。
(責任編輯羅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