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超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題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師往往采用變換題型(式)的教學方式,即變式教學.它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求異、思辨的空間,讓學生把學到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等運用到各種情況中去,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在題組中重復出現,又向提高和深化推進,使學生靈活多變的思維品質得到有效培養.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對變式教學的實質理解不清晰,致使變式教學在現實教學中呈現出一些假象,即“偽變式”現象.現列舉幾種,供大家參考.
一、為變式而變式,偏離思維訓練的主線
這種變式的教學主要是為達到形式上的豐富,脫離了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效果上毫無意義.如“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變式教學中,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的題目:在一個400米跑道上,有甲、乙兩位同學從同一地點反向跑步,已知甲的速度是每秒6米,乙的速度是每秒8米,兩人同時出發,多少分鐘后兩人相遇?
針對這樣的一個問題,教師采取了以下一個變式:甲乙兩人合作加工一批零件240個,甲每小時加工120個,乙每小時加工80個,兩人同時加工這批零件幾小時能完成?
第二個題目其實就是第一個題目的簡單變化,雖然問題情境不同,但是等量關系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沒有變,在同一課堂中,這樣設計的變式教學實際上只是同一問題的重復,對于促進學生的思維訓練沒一點意義.變式教學不能緊緊停留在為變而變上,而是應該和教學目標練習起來,要變得有目的,讓變式教學真正為數學教學服務.
二、變式難度過大,違背學生認知規律
有的教師設計的變式教學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造成題目難度過大,學生通過思維難以達到學習目標,結果給學生形成學習失敗的陰影,害怕難題學習,極大傷害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某位教師在帶領學生探索并證明“相似三角形對應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后,為應用這個結論,設計如下的習題和變式.
例題△ABC的高AD=80mm,BC=120mm,四邊形PQMN是正方形,其中點P、N分別在線段AB和AC上,點Q和點M在線段BC上,并且在垂足D的兩側,求正方形PQMN的邊長.
變式:有一塊三角形木板ABC,底BC=50cm,高AD=35cm,現在要以BC邊為矩形的長制作一矩形材料,要使矩形面積最大,那么矩形的長和寬是多少?(圖和例題圖基本一樣,不同的是把正方形PQMN改成矩形)
從兩個題目來看,AD與BC都是已知的,所不同的是將正方形PQMN改成了矩形PQMN,問題難度增加了,需要應用“相似三角形對應高的比等于相似比”找出矩形長與寬的函數解析式,再計算二次函數的最值.作為新教學結論的應用,變式的難度過大,用到的方法又多,已經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即使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也很難解答出來,這難免沖淡了本堂課重要結論的運用與鞏固.
三、變式數量過多,擾亂學生思路
有些教師一味追求變式的數量,教學內容偏離教學本質,學生被五花八門的內容擾亂思路,導致課堂教學無法達到預設的效果.比如,某教師在講解“數軸”概念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數軸三要素的理解,列舉了溫度計、公路上的郵局、加油站、學校、商場、體育場、醫院等分布情況,教室里學生座位行列、電影院座位的行列分布情況;商場里裝飾用水晶球的排列等許多例子.對于數軸這一抽象模型,其實只需要溫度計這一實例輔助學生記憶即可.例子列舉越多,就越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于數軸模型的概念就變得糊涂了,課堂教學自然就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變式指向不夠明確,偏離了課堂教學目標
我們常常發現,在變式教學設計中,有些教師的處理形式上好像沒有什么問題,但實質卻發生了變化,變式后的題目脫離了教學的本質,偏離了教學本來的方向,是屬于一種隨意的“變”.
比如一位教師在“三角形全等判定條件應用”的幾何題變式教學中,原題考查的內容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來證明線段相等的,但變式卻是需要利用圖形的旋轉的性質得到線段的值和角度的大小,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線段的長度.變式考查的知識點和原題考查的知識點大相徑庭,變式沒有明確的指向,脫離了訓練的主題,明顯屬于“亂變”.
在數學課堂中有效的變式教學能把學生的“自我學習”和“主題智力參與”結合起來,將多層次、多角度、多維度、多方向的互動教學活動引進到教學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克服思維和心理定勢,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動態性處理能力,并使學生成為創造的主人,實現創新目標.
(責任編輯黃桂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