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貴
廣西這次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改革力度大,內容豐富,較之前的幾個版本有了很大的變動,更具科學性和完整性。然而令很多從教人員感到困惑的是,盡管通過了新教材崗前培訓,也受到不少啟發和教益,可到了具體上課操作時,還是一頭霧水。針對這樣的現象,筆者現就如何用好新教材,完成好教改任務,實現新課程的目標要求談談本人的一點體會,以供大家共勉。
一、用社會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設問教學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源自于生活。用生動活潑的生活實例進行設問教學,展示有趣的物理情境,能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物理現象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用生活實例進行設問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有親近感,更能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和熱情。例如,在“速度”一節的教學中,筆者結合生活實例進行設問:是馬跑得快,還是牛跑得快?是飛機飛得快,還是汽車跑快?下課去食堂吃飯,是男同學跑得快,還是女同學跑得快?等等。通過這些事例,讓學生對快慢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接著提問:參加100米賽跑,用時短的快,還是用時長的快?同樣的時間跑得遠的快,還是跑得近的快?這樣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速度的理解。又如,在講解“曲線運動速度方向”時,可設問:切割機切割鋼鐵時火花飛出的方向是怎樣的?轉動雨傘飛出雨滴的方向是怎樣的?洗完澡甩動頭發飛出水珠的方向是怎樣的?等等。這些生活實例若用投影儀播放出來,效果會更佳,學生興趣會更濃。
教師用生活實例進行設問教學,要舍得花時間,廣泛收集信息,精心設計,周密思考。巧妙設問是關鍵,提問要恰當,否則就要鬧笑話。如一地理老師拿一個地球儀放在講臺上,剛好校長推門進來聽課,這位老師為了使講課更生動,便提問:同學們今天教室里多了個什么東西?學生答:多了個校長。這位老師覺得不對,于是再問:校長是東西嗎?學生答:校長當然不是東西。如此類似的問題就很不好,千萬不能這樣問,本來教師想把學生的思維引到地球儀上,結果卻大相徑庭。
綜上可知,聯系生活實際教學,學生感覺親近,學習熱情高,認知距離大大縮短,記憶深刻。離開生活實際空談理論,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對學習也就索然無味了。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課本資源開展討論
新的教材設計了許多開放性欄目,如“說一說”“做一做”“思考與討論”“科學漫步”“STS”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開闊了學生視野,也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有選擇地學習這些欄目,教師也可以根據本身條件充分利用這些欄目,并發揮其應有的功能。這些欄目有的要求條件較高,有的要求不高,像我們鄉鎮中學,教學設施較差,可選擇條件要求低一點的欄目,如可以選“說一說”“做一做”和“思考與討論”為題材讓學生開展討論,這幾個欄目不需要什么條件,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展。我們的做法是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4~6人,每個小組設一名小組長,將這幾個欄目的內容作為課前預討論內容,由小組長負責組織本組同學討論,然后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課堂上教師抽查學生回答問題,組與組之間進行討論。通過這項活動的開展,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如“基本相互作用”一節中的“說一說”:質子帶正電,但質子(與中子一起)卻能聚在一起構成原子核,根據你的推測,原因可能是什么?通過討論,學生猜想可能存在除了庫侖力以外的另一種力,推測出這種力的某些特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欲望。又如,《功率》一節中的“說一說”:各種機器實際輸出的功率常隨時間變化,因此有平均功率和瞬間功率之分。公式中(P=W/t),t等于從計時開始到時刻t的時間間隔,W是力在這段時間內做的功,所以公式中的P實際是這段時間的平均功率。如果我們要表示瞬間功率與功、時間的關系,公式應該怎樣改寫?通過討論,學生自然會想到下面的“做一做”,學生都會自學導出瞬間功率的表達式P=F·v,為教師的課堂教學節省了很多時間。通過對這些欄目內容的討論,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明顯,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精神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三、以試題形式來解決概念問題
在概念的教學中,為了追求其完整性,常從提出的緣由、枚舉的物理事實中加以提煉形成的概念,從它的方式到概念的內涵解讀,反復強調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深化應用變式,不厭其煩地指出這里重要或那里重要,要求學生記住這記住那,教師講得頭頭是道,結果學生什么也沒記住,什么也不理解,什么也不懂,與其這樣,還不如以問題的形式、試題形式,讓學生討論思考,自己解決,既尊重學科自身的邏輯關系,也尊重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發展水平。例如,在“功”一節的教學中,在得出功的表達式后,可通過下列試題方式來解決相關問題。
功是力在空間上的積累效應,用試題1來解決。試題1:物體受到恒力F作用,并在力的方向發生了一段位移L,試作出F-L圖像。endprint
廣西這次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改革力度大,內容豐富,較之前的幾個版本有了很大的變動,更具科學性和完整性。然而令很多從教人員感到困惑的是,盡管通過了新教材崗前培訓,也受到不少啟發和教益,可到了具體上課操作時,還是一頭霧水。針對這樣的現象,筆者現就如何用好新教材,完成好教改任務,實現新課程的目標要求談談本人的一點體會,以供大家共勉。
一、用社會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設問教學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源自于生活。用生動活潑的生活實例進行設問教學,展示有趣的物理情境,能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物理現象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用生活實例進行設問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有親近感,更能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和熱情。例如,在“速度”一節的教學中,筆者結合生活實例進行設問:是馬跑得快,還是牛跑得快?是飛機飛得快,還是汽車跑快?下課去食堂吃飯,是男同學跑得快,還是女同學跑得快?等等。通過這些事例,讓學生對快慢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接著提問:參加100米賽跑,用時短的快,還是用時長的快?同樣的時間跑得遠的快,還是跑得近的快?這樣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速度的理解。又如,在講解“曲線運動速度方向”時,可設問:切割機切割鋼鐵時火花飛出的方向是怎樣的?轉動雨傘飛出雨滴的方向是怎樣的?洗完澡甩動頭發飛出水珠的方向是怎樣的?等等。這些生活實例若用投影儀播放出來,效果會更佳,學生興趣會更濃。
教師用生活實例進行設問教學,要舍得花時間,廣泛收集信息,精心設計,周密思考。巧妙設問是關鍵,提問要恰當,否則就要鬧笑話。如一地理老師拿一個地球儀放在講臺上,剛好校長推門進來聽課,這位老師為了使講課更生動,便提問:同學們今天教室里多了個什么東西?學生答:多了個校長。這位老師覺得不對,于是再問:校長是東西嗎?學生答:校長當然不是東西。如此類似的問題就很不好,千萬不能這樣問,本來教師想把學生的思維引到地球儀上,結果卻大相徑庭。
綜上可知,聯系生活實際教學,學生感覺親近,學習熱情高,認知距離大大縮短,記憶深刻。離開生活實際空談理論,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對學習也就索然無味了。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課本資源開展討論
新的教材設計了許多開放性欄目,如“說一說”“做一做”“思考與討論”“科學漫步”“STS”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開闊了學生視野,也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有選擇地學習這些欄目,教師也可以根據本身條件充分利用這些欄目,并發揮其應有的功能。這些欄目有的要求條件較高,有的要求不高,像我們鄉鎮中學,教學設施較差,可選擇條件要求低一點的欄目,如可以選“說一說”“做一做”和“思考與討論”為題材讓學生開展討論,這幾個欄目不需要什么條件,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展。我們的做法是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4~6人,每個小組設一名小組長,將這幾個欄目的內容作為課前預討論內容,由小組長負責組織本組同學討論,然后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課堂上教師抽查學生回答問題,組與組之間進行討論。通過這項活動的開展,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如“基本相互作用”一節中的“說一說”:質子帶正電,但質子(與中子一起)卻能聚在一起構成原子核,根據你的推測,原因可能是什么?通過討論,學生猜想可能存在除了庫侖力以外的另一種力,推測出這種力的某些特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欲望。又如,《功率》一節中的“說一說”:各種機器實際輸出的功率常隨時間變化,因此有平均功率和瞬間功率之分。公式中(P=W/t),t等于從計時開始到時刻t的時間間隔,W是力在這段時間內做的功,所以公式中的P實際是這段時間的平均功率。如果我們要表示瞬間功率與功、時間的關系,公式應該怎樣改寫?通過討論,學生自然會想到下面的“做一做”,學生都會自學導出瞬間功率的表達式P=F·v,為教師的課堂教學節省了很多時間。通過對這些欄目內容的討論,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明顯,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精神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三、以試題形式來解決概念問題
在概念的教學中,為了追求其完整性,常從提出的緣由、枚舉的物理事實中加以提煉形成的概念,從它的方式到概念的內涵解讀,反復強調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深化應用變式,不厭其煩地指出這里重要或那里重要,要求學生記住這記住那,教師講得頭頭是道,結果學生什么也沒記住,什么也不理解,什么也不懂,與其這樣,還不如以問題的形式、試題形式,讓學生討論思考,自己解決,既尊重學科自身的邏輯關系,也尊重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發展水平。例如,在“功”一節的教學中,在得出功的表達式后,可通過下列試題方式來解決相關問題。
功是力在空間上的積累效應,用試題1來解決。試題1:物體受到恒力F作用,并在力的方向發生了一段位移L,試作出F-L圖像。endprint
廣西這次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改革力度大,內容豐富,較之前的幾個版本有了很大的變動,更具科學性和完整性。然而令很多從教人員感到困惑的是,盡管通過了新教材崗前培訓,也受到不少啟發和教益,可到了具體上課操作時,還是一頭霧水。針對這樣的現象,筆者現就如何用好新教材,完成好教改任務,實現新課程的目標要求談談本人的一點體會,以供大家共勉。
一、用社會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設問教學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源自于生活。用生動活潑的生活實例進行設問教學,展示有趣的物理情境,能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物理現象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用生活實例進行設問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有親近感,更能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和熱情。例如,在“速度”一節的教學中,筆者結合生活實例進行設問:是馬跑得快,還是牛跑得快?是飛機飛得快,還是汽車跑快?下課去食堂吃飯,是男同學跑得快,還是女同學跑得快?等等。通過這些事例,讓學生對快慢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接著提問:參加100米賽跑,用時短的快,還是用時長的快?同樣的時間跑得遠的快,還是跑得近的快?這樣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速度的理解。又如,在講解“曲線運動速度方向”時,可設問:切割機切割鋼鐵時火花飛出的方向是怎樣的?轉動雨傘飛出雨滴的方向是怎樣的?洗完澡甩動頭發飛出水珠的方向是怎樣的?等等。這些生活實例若用投影儀播放出來,效果會更佳,學生興趣會更濃。
教師用生活實例進行設問教學,要舍得花時間,廣泛收集信息,精心設計,周密思考。巧妙設問是關鍵,提問要恰當,否則就要鬧笑話。如一地理老師拿一個地球儀放在講臺上,剛好校長推門進來聽課,這位老師為了使講課更生動,便提問:同學們今天教室里多了個什么東西?學生答:多了個校長。這位老師覺得不對,于是再問:校長是東西嗎?學生答:校長當然不是東西。如此類似的問題就很不好,千萬不能這樣問,本來教師想把學生的思維引到地球儀上,結果卻大相徑庭。
綜上可知,聯系生活實際教學,學生感覺親近,學習熱情高,認知距離大大縮短,記憶深刻。離開生活實際空談理論,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對學習也就索然無味了。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課本資源開展討論
新的教材設計了許多開放性欄目,如“說一說”“做一做”“思考與討論”“科學漫步”“STS”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開闊了學生視野,也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有選擇地學習這些欄目,教師也可以根據本身條件充分利用這些欄目,并發揮其應有的功能。這些欄目有的要求條件較高,有的要求不高,像我們鄉鎮中學,教學設施較差,可選擇條件要求低一點的欄目,如可以選“說一說”“做一做”和“思考與討論”為題材讓學生開展討論,這幾個欄目不需要什么條件,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展。我們的做法是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4~6人,每個小組設一名小組長,將這幾個欄目的內容作為課前預討論內容,由小組長負責組織本組同學討論,然后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課堂上教師抽查學生回答問題,組與組之間進行討論。通過這項活動的開展,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如“基本相互作用”一節中的“說一說”:質子帶正電,但質子(與中子一起)卻能聚在一起構成原子核,根據你的推測,原因可能是什么?通過討論,學生猜想可能存在除了庫侖力以外的另一種力,推測出這種力的某些特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欲望。又如,《功率》一節中的“說一說”:各種機器實際輸出的功率常隨時間變化,因此有平均功率和瞬間功率之分。公式中(P=W/t),t等于從計時開始到時刻t的時間間隔,W是力在這段時間內做的功,所以公式中的P實際是這段時間的平均功率。如果我們要表示瞬間功率與功、時間的關系,公式應該怎樣改寫?通過討論,學生自然會想到下面的“做一做”,學生都會自學導出瞬間功率的表達式P=F·v,為教師的課堂教學節省了很多時間。通過對這些欄目內容的討論,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明顯,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精神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三、以試題形式來解決概念問題
在概念的教學中,為了追求其完整性,常從提出的緣由、枚舉的物理事實中加以提煉形成的概念,從它的方式到概念的內涵解讀,反復強調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深化應用變式,不厭其煩地指出這里重要或那里重要,要求學生記住這記住那,教師講得頭頭是道,結果學生什么也沒記住,什么也不理解,什么也不懂,與其這樣,還不如以問題的形式、試題形式,讓學生討論思考,自己解決,既尊重學科自身的邏輯關系,也尊重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發展水平。例如,在“功”一節的教學中,在得出功的表達式后,可通過下列試題方式來解決相關問題。
功是力在空間上的積累效應,用試題1來解決。試題1:物體受到恒力F作用,并在力的方向發生了一段位移L,試作出F-L圖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