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昕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THE MUSIC SOCIETY FOR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是各民族音樂研究工作者自愿結成的非營利性的從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全國性學術團體。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開展學術活動,組織各種形式的學術會議,促進我國少數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加強國內外民族音樂學者之間的團結和聯系;向國內外介紹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成果,組織民族音樂研究工作者進行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實地考察;配合有關部門有計劃地組織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進行發掘、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發現和扶持少數民族音樂理論人才。現任會長為中國音樂學院院長趙塔里木教授,名譽會長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院田聯韜教授、中國音樂學院樊祖蔭教授,學會理事包括中央音樂學院和云峰教授、楊民康教授等多位知名民族音樂學家。2014年7月16日,來自全國各地區的近200位代表齊聚在貴州師范學院,由此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貴州省文化廳、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學院、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成立三十周年慶典暨第十四屆年會正式拉開帷幕。
2014年7月16日上午8點30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十四屆年會開幕式于貴州師范大學逸夫樓演播廳隆重舉行,180余名來自各地區的代表出席會議。會議開幕式由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名譽會長樊祖蔭主持,貴州省文化廳副廳長黎盛翔、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長趙塔里木,貴州省政協副主席蔡志君,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原主任、國務院文史館館員田青,國有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出席并作講話,學會秘書長包愛軍宣讀了學會第一任會長田聯韜先生從北京發來的賀信。開幕式結束后,在趙塔里木教授的主持下,進行了學會專家的主題發言。中央音樂學院和云峰教授針對自1984年“貴陽會議”以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重大學術活動進行盤點;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教授闡述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方法論的創新思維與學術走向;貴州大學張應華教授發言的題目是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傳承的相關語境、經驗樹立與實踐反思;中國音樂學院樊祖蔭教授提出了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若干問題的再思考。
7月16日下午,學會秘書長、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包愛軍教授主持了“貴州民族音樂文化專題研究報告”。之后便開始了為期兩天半的分組討論。本次大會共設有四個學術議題:1.三十年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經驗與反思;2.貴州民族音樂文化專題研究;3.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現狀與思考;4.利用民間音樂資源進行創編、表演的技法與理論研究。四個議題分組進行各自論文的宣讀和討論,每組均由著名民族音樂學家擔任主持人與評議人。
本屆年會關于“三十年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經驗與反思”的研究成果豐碩,對研究歷史與現狀的研究有廣西藝術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邢連秦教授的《1949年以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了歷史與現狀述評》,中央音樂學院博士趙書峰的《當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現狀與思考——以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為例》等。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方法論也不乏新見:河南大學音樂研究所楊善武教授的《民族音樂研究中的不同音樂體系的區分問題》,中央音樂學院在讀博士楊勝興的《北美音樂人類學理論的發展及其在中國實踐——以梅里亞姆、賴斯和曹本冶理論模式為例》等。對于我國各民族音樂研究的輻射面也較為廣泛,涉及眾多少數民族音樂,如藏族音樂研究成果包括中央民族大學毛繼增教授的《藏族傳統藝術百花叢中的一塊“活化石”——“一音歌曲”伯諧》,四川音樂學院格桑梅朵的《當代巴塘藏族“諧”舞的發展與創新》等。維吾爾族音樂的研究成果有新疆藝術學院吐爾洪?司拉吉丁副教授的《吐魯番賽乃姆中的“納孜爾庫姆”》,新疆藝術研究所王慧的《維吾爾族木卡姆研究現狀評述與反思》,喀什師范學院楊銀波的《維吾爾族傳統音樂相對穩定的原因探究》等。其他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國音樂學院張天彤副教授的《當代生活視野中的達翰爾族傳統音樂》,內蒙古自治區藝術研究所張勁盛的《中蒙兩國馬頭琴音樂文化交流史與現狀分析》,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究所蔣貴萍的《廣西那坡白彝器樂的藝術特色與文化解讀》,南京藝術學院周佳歡的《桑植白族“杖鼓舞”的當代變遷》等。此外,儀式音樂的研究成為本屆年會的熱點,這一研究領域的發言有陜西師范學院孫航的《聲示與形示的轉換——從表達方式談“做天”儀式之神圣性構建》,樂山師范學院周特古斯的《蒙古族薩滿儀式音樂的鼓及其“鼓語”研究》,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究所肖文樸的《有關瑤族度戒儀式及其用樂的幾個問題》,云南師范學院王靜的《云南維西傈僳族祭祀儀式音樂初探——打獵與祭樹神》等,總共多達十余篇。
貴州是多民族聚集的大省,并且已經承辦了四屆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年會,充分說明了貴州在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領域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本屆年會上的關于“貴州民族音樂文化專題研究”的發言主要集中于侗族、苗族、布依族音樂方面,如中國音樂學院趙曉楠教授的《“漢字記侗音”的初步研究》,四川音樂學院楊曉教授的《歌書又十年:侗族大歌的書寫與表述研究》,中央音樂學院李延紅博士的《國家在場與近十余年南侗嘎老在鄉村的傳承——以黎平縣“十洞”兩個嘎老傳唱地為例》,畢節學院付立志院副教授的《黔西北苗族蘆笙文化研究評述——兼談苗族支系蘆笙文化對比研究的意義》,六盤水音樂家協會主席王星治的《貴州盤馬場鄉苗族器樂調查研究》,貴州民族大學孫婕博士的《非遺視域下的布依族小打音樂》,黔西南州藝術研究所劉杰的《從布依戲的深層次內涵把握民族與國家的多重意義——以冊亨板萬布依戲為例》。此外,貴州地區其他民族音樂也有所涉及,如貴州黔西南師范學院趙凌的《貴州省三都縣、都勻市水族銅鼓比較研究》,貴州省畢節學院音樂學院高樹林副院長的《黔西北彝文信仰文獻中的音樂“碎片”研究》等。
關于“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現狀與思考”議題收錄的論文有:齊齊哈爾大學藝術學院包明德教授的《嫩江流域蒙古音樂調查研究》,內蒙古民族大學音樂學院賀希格圖副教授的《指尖流失的歲月——科爾沁弓弦潮爾的傳承與發展》,廣西藝術學院吳霜副教授的《論“劉三姐藝術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瓊州學院劉厚宇的《海南黎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考察》,中國音樂學院在讀博士蘇毅苗的《花腰彝師娘儀式音樂的調查與研究》等二十一篇。endprint
在“利用民間音樂資源進行創編、表演的技法與理論研究”方面的主題發言主要有:吉林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崔玉花教授的《論朝鮮音樂家韓悠韓作品的混合性特征》,貴州大學藝術學院陳馨婷副教授的《論貴州民族民間音樂技術性要素與新音樂創作的融合》,海南大學藝術學院張巨斌教授的《黎族傳統民歌的分類特征——以<黎族傳統民歌三千首>為基礎的歸納分析》等二十一篇。
除了學術報告與研討之外,主辦方特意還組織了貴州少數民族音樂匯報演出,向與會專家、代表呈現了一臺精彩絕倫的原生態樂舞盛宴。貴陽市烏當區卡堡苗族的同胞帶來的花棍舞轉出了苗家的喜悅,同時也打出了苗家的氣概。劉昊佳與李華分別演唱了原生態布依族民歌《好花紅》與經過藝術處理加工的《好花紅》。苗族祭祀蘆笙《貴定長衫龍》過去僅在喪葬和祭寨神儀式中表演,現在每逢重大傳統民族活動均要演出,我們有幸近距離欣賞到了苗家的祭祀儀式音樂。黔東北沿河土家族歌手們演唱的《望牛山歌》使人仿佛走進了原始的鄉土生活,高亢、嘹亮的歌聲久久回蕩在巍峨的群山之中。貴陽市烏當區石頭寨黑土坡苗族姑娘身著節日盛裝,小伙帶著蘆笙演繹出“跳場”的盛況。貴定縣布依族青年男女從相識、相知、相戀到談婚論嫁,每一步都離不開山歌,這就是包括《初會歌》、《愛慕歌》、《挑逗歌》、《試探歌》的等十八種山歌在內的“十八調”,貴定縣布依族歌手將其完整地展現在舞臺之上。《情姐下河洗衣裳》先后被《中國民歌集成·貴州卷》與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收錄,是流傳于石阡地區的仡佬族民歌,演唱者馬關輝藝術地再現了仡佬族青年男女的生活場景。壓軸節目是由黃木花等多位表演者演唱了從江壯族多聲部大歌《祝壽歌》、《追夢歌》。
7月18日下午,趙塔里木會長宣讀了第三屆“學會杯”論文獲獎名單并為獲獎學者頒發獎狀。大會閉幕式上和云峰教授對本次會議作了學術總結。福建方領導對關于承辦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五屆年會的決定與籌備情況進行了匯報。最后,黎盛祥副廳長宣布會議閉幕。
7月19日、20日,與會專家、學者分黔東南、黔西南兩條線路對當地少數民族音樂進行考察。筆者有幸跟隨黔西南專家團隊參與了為期兩天的考察活動,19日下午達到興義市萬峰林民族學校,觀看了布依族小打音樂《步步登高》、《喜迎春》、《八普穿梆子》,布依族情歌對唱《小調》,銅鼓十二則,布依八音《賀喜堂》,巴結布依族古歌等精彩原生態節目。演出結束后,專家學者與當地民間藝人進行了深入地采風交流。20日,考察團隊轉戰“中華布依第一縣”、“布依族文化傳承保護研究基地”冊亨縣,齊聚布依族文化廣場,共享“布依族原生態之夏”。冗渡鎮冗平龍隊帶來的舞龍布依族山龍歡迎遠方到來的客人;丫他鎮萬戲隊演出了布依族最古老的音樂之一《布依族八仙古樂》;巧馬鎮板壩八音班演奏了布依族世代相傳的民間曲藝說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布依族音樂活化石美譽的,《布依族八音》;冗渡鎮勒尤隊向觀眾展示了布依族人尋覓愛情的樂器——勒尤;弼佑鄉弼佑戲隊表演了布依戲移植劇《羅細杏》;來自弼佑鄉的黃明亮與者樓鎮的黃成珍兩位民間歌手演唱了布依族史詩《布依族古歌》;威旁鄉威旁歌隊表演的布依族勸酒歌《斗雞頭》將布依族同胞的熱情好客發揮得淋漓盡致;幸福亨通藝術團演唱了布依戲常用曲調之一《溜溜溜》;巧馬鎮板壩保和班表演了布依戲民族劇《薛仁貴征東》;冗渡鎮小打音樂隊演奏了曲調婉轉,悅耳動聽的布依族小打音樂;來自望謨羅望的苗族民間歌手演唱了《飛歌傳情》、《迎客歌》、《苗族三調子》;最后是來自不同地區的布依族情歌串演:威旁鄉威旁歌隊的《上方調》、者樓鎮納陽歌隊的《者樓調》、巖架鎮巖架歌隊的《下方調》、百口鄉百口歌隊的《沿江調》、弼佑鄉弼佑歌隊的《弼佑調》以及幸福亨通藝術團的竹筒情歌。
此外,筆者還了解到,黔東南線考察的專家一行于19日達到丹寨縣,觀看苗族情歌、苗族飛歌、古瓢琴演奏、夜簫吹奏、錦雞舞表演、苗族蘆笙等原生態展演。20日赴榕江縣宰蕩村、三寶侗寨觀看侗族大歌、侗族月堂對歌、侗族嘎君琵琶歌和侗戲展演。
會議結束后,筆者專門邀請到石應寬老師進行采訪,石老師在中國民族音樂研究與教育工作中已經奮斗了一個甲子,親歷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三十年的發展歷程。雖已年近耄耋但仍精神矍鑠地戰斗在中國民族音樂與音樂教育的第一線。他不喜歡人家稱他為所謂的權威、泰斗,自稱是一個中國民族音樂戰線上的“老兵”。雖然由于執著的奮斗精神,使得在文革中受到挫折但仍然保留著為民族音樂奮斗的精神,仍然有信心繼續培養著、關懷著、扶持著青年一代音樂學者。正如已故前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馮光鈺先生所言“熱愛烏蒙神奇土地,開拓民族音樂教育,筆耕不輟碩果累累,奮斗一生德藝雙馨”。貴州省文化藝術聯合會副主席、貴州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崔文玉先生在石老師的專著《跨世紀的樂章——新中國黔西北地區民族音樂和藝術教育歷史的回憶》序言中將石老師的音樂創作、音樂研究總結為“聲樂作品200余件、器樂作品50余件,音樂美學和民族音樂研究已有300余篇文章發表在國內外及港、臺各種專業雜志上”。并給予高度評價“貴州音樂的歷史長河正是因為有了像應寬先生這樣的音樂家,用他們崇高的責任和使命,辛勤的勞動和智慧不斷創造發展,才由涓涓細流匯成大河,滔滔不絕地流淌到今天,還將滾滾奔騰流向未來”。
音樂時空:您親歷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在您看來,今后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將會是怎樣的走向和趨勢?
石應寬老師:本屆年會正值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高峰時期,因此,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的現狀與思考成為大會的重要議題。我在中國民族音樂研究領域已經工作了60余年,對于與大家的討論,以及自己多年來的工作經驗與親身感受,對規范我國民族音樂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提出以下幾點——保護、傳承、開拓、發展。我認為這八個字概括了我國少數民族音樂今后發展的總趨勢:1.保護。為什么先提出保護?隨著時代發展與變化,很多東西在失傳,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盡管中國的民族音樂已經有很多被發掘,但仍有大量待發掘、未發掘甚至即將面臨失傳,這些都是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對其進行保護,是目前最重要的手段。沒有保護,就談不成發展。所以,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完全適應保護我們的民族音樂。2.傳承,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說我們的民族音樂,光保護是遠遠不夠的,保護下來,放在保險柜里沒有任何用處,只保護不傳承,就失去了保護的意義。所以接下來的第二步便是傳承,這也是保護的目的。讓已經保護下來的文化瑰寶、精神財富,永遠流淌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血液中,與我們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同步。對于如何傳承,我提出以下兩種方式以供參考:一是政府行為,我們的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各級音樂家協會以及文化主管單位建立相應的學術機構,將已經保護下來的民族音樂的財富利用專業的渠道傳承下來,比如藝術學校、歌舞團體,研究單位把他們留在教育、表演和學術過程里。二是社會行為,社會永遠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傳承文化,各民族都有一種自覺的民族傳承行為。很多民歌在民間歌手之間傳唱,這是民間藝人傳承的本能。比如滿清時期很多歌曲被禁唱,但是這些歌曲在民間并未失傳。因為民族文化是不朽的,是無法人為摧毀的。再如我們考察過程中欣賞的銅鼓十二則,布依族小打音樂等等,這些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只有布依族聚集地可以看到,這可以歸功于自覺地民族傳承行為。我國作曲家自覺地將即將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在自己的作品中,使其得以傳承。例如馬思聰在30年代創作的《思鄉曲》,旋律完整地摘引了蒙古民歌,這首民歌在民間早已鮮有傳唱,但是音調與靈魂卻在世界著名小提琴曲中傳承。再如冼星海的《中國狂想曲》采用了山西民歌《下山虎》,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3.開拓。開拓就是把我們已經保存下來的民族音樂向外開拓,貴州推向全國,中國推向世界。布依族傳統音樂不僅要留在興義、冊亨,還要傳到其他地方,這就是保護,是更好的保護。這次會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Sue Mary Clare都主動前來了解中國文化,我們更有一種責任,將我們的民族音樂開拓出去,讓它列入世界文化藝術之林。4.發展,世界上沒有永遠凝固的文化藝術,發展是因為社會在進步,我們要承認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發展變化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文化。沒有發展就等同于沒有保護好。換言之發展就是為了保護,為了傳承。中國的文化歷史充分說明,直到今天都是變化的結果,有些在變化中永遠消失,有些在變化中保存了自己。要發展必須會變化,但前提是不管怎么變都是中國的民族音樂,任何國家民族,音樂文化都是在逐漸變化的。所以不用擔心流行歌曲、通俗音樂引入,因為我們的民族音樂不會變成流行歌曲,不會變成歐洲印象派,它只能變成民族音樂文化的再創造!五十六個民族,是經過變化而來,是屬于中華民族的!要有新的創意,要發展,讓我們的中國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的民間音樂、民歌民樂在發展創造中永遠流傳下去!保護、傳承、開拓、發展形成互相依存的圈子,其中保護是起點。這個圈子經過多年之后,又回到起點,后代要保護我們現在的新創作。如同我們現在保護過去的文化遺產。
音樂時空:可否為青年民族音樂學研究者提出一些建議?
石應寬老師:通過這屆年會,很高興看到有很多年輕學者發言,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研究不會斷代,希望年輕一輩的學者們在民族音樂道路上接好班。至于建議,我提出以下幾點。第一,執著。做學問一定要有執著的學術精神,不可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導致半途而廢。第二,踏實。深入各個民族邊緣地區獲得第一手材料,不可浮光掠影。第三,謙虛。放下專業音樂家的架子,虛心向我們國家的民族原生態的傳承者學習。第四,創新、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要停留在前人的成果中,避免不斷地重復,拾人牙慧。 期待今后能夠看到更多青年學者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