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展
摘要:從春秋戰國時代起,古代中國便對“同”與“和”的思想有了較深層次的認識。“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便是當時所產生的觀點。在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古代音樂在傳承中不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現代箏樂演奏中,原有的以同音為非聽的概念已逐漸轉化,出現了很多以同音為美的優秀音樂作品。本文從古箏演奏中運用同音反復的演奏技法為研究對象,聯系現代中國音樂的聽覺審美,以求得到現代音樂作品及演奏中強調人的聽覺滿足和情感需求而進行的箏樂作品創作審美趨向。
關鍵詞:古箏演奏 同音反復 情感表現 審美趨向
“和”是中國音樂美學的核心觀點,在中國文化中,由音樂之和,推廣到宇宙之和,社會之和,最終成就了一種和諧哲學,造就了中國式的和諧文化,影響了數千年中國政治、社會和倫理理想。春秋時代,“和”與“同”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因為“和”則“生物”,“同”則“不繼”,“和”則體現事物的豐富而和諧之美,“同”則反映出單一而矛盾的無味,這種“和”的審美同樣在音樂中得以應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原有的傳統作曲技法融入了西方和聲曲式復調等技術性作曲技法,將中國傳統音樂風格與西方現代作曲法相融合,在展現意境與技藝的同時,強調情感釋放的理性呼吁,在審美的道路上,實行著一次新的道路探索與實踐。
一、春秋時代的“和、同”觀念
《國語·鄭語》記周太史伯與鄭桓公的對話,時在公元前773年:“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禪同,盡乃棄矣”。意思是:將眾多相異的事物調和起來才能滋生出嶄新的事物,如果不能聚合萬物,一味尋求以類相聚無法面向新生,開辟未來。又有“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意思是:萬物相和相生,紛亂、爭亂、爭端不利于事物的發展,但若單一無變化,萬事萬物就會停滯不前。正如一種聲音談不上動聽的音樂,一種顏色構不成五彩繽紛,一種味道稱不上美味,一種物體無法進行優劣的比較……一樣。
可見,在這些論斷中,“和”是一個得到肯定和贊賞的范疇,而“同”是一個遭到否定和貶抑的范疇。在關于“和”的美學觀中,“和”產生于“以它平它”的行為中,在聽覺上是諸多聲音的組織、配合,音樂美只能是雜多導致的統一,豐富產生美感,也是音樂形式美的法則。
二、古箏演奏中同音反復的不同形式
同音反復,即相同一個音,或一組音,甚至可以是一系列旋律音型,在音樂作品中重復、反復演奏多次,而在高低、材料織體等沒有進行太大的變化的演奏,可以分為幾種形式:
(一)按格式來分
1. 1~2個音的反復
即單音或雙音的連續反復,如:11111……或121212……相當于鋼琴作品中的顫音。這類作品比較多見,經常用于強調主音,確定調性,使樂曲調性更明確。
2. 一組音的同音反復
一組音的同音反復類似于單音或雙音的反復,在個數上有所增加,常見的有3~8個音,如:236163,236163…這類作品經常表示一個樂思的反復重復,用于營造一種固定的音樂背景來襯托主旋律。
3. 旋律反復
連續的反復音中增加所要反復的個數,成為一個具有樂句功能,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個樂段的來回反復。在實際作品中不太常見,它也是為主題做襯托來體現主旋律的思想,或是強調樂曲主題的。
(二)按意義來分
1.做襯音
同音反復中做襯音的情況是比較常見的,特別是在傳統曲目中,連續反復相同的音是為了體現不同地域風格中的韻味,如在陜西箏曲的演奏中就特別強調對變音的運用,常常以大指托劈來演奏變音的持續音,從而突出陜西風格的音樂特征。
2.情緒增長的過程音
此類情況多見于現代創作曲目中。多在樂曲高潮或結尾處出現,其意義是通過同音反復來增加力度、速度、情緒上的增長,達到對樂曲情緒上的推動,使演奏者與聽眾共同達到感情的釋放,使樂曲意義得以升華。
同一動機由弱到強,經過幾次甚至十幾次力度與速度的漸變,在逐漸的過程中達到極限。如現代作曲家葉小綱創作的古箏獨奏曲目《林泉》,很多地方都有對同音反復的運用,以達到樂曲主題的內涵——泉水最終以小溪的形式匯入大海。如果沒有這些同音連續反復演奏的設計,樂曲的高潮很難憑著變化的旋律推動起來,這或許就是現代作曲家在同音反復運用中所追求的美感。
3.背景音樂
重復音型或旋律在主旋律下反復進行,形成主旋律的襯托聲部,多以密集的流動旋律或固定節奏音型的形式出現。如《抒情幻想曲》中右手輪指段,左手在下方重復演奏固定音型,襯托右手主題旋律。
三、古箏現代作品同音反復運用分析
(一)《蓮花謠》分析
這是由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所創作的一首古箏獨奏曲目。該曲的最大創新在于復調以及三聲部的寫作手法。引子過后的抒情慢板中,中聲部以連續的do音為襯托,do音是永恒的后半拍持續音,它緩慢的在反拍烘托著高聲部的旋律,這種連綿不斷的微弱淡雅的持續音在速度、力度等方面變化不大,但卻十分恰當得突顯出高聲部主題的進入與轉換,描寫了蓮花在微風中挺立盎然的靜態景象。同音反復安安穩穩、持續不斷,如同蓮花矗立一般挺立在池塘中。從中發覺到的持續音的美感,雖然形式單獨,但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絲毫沒有枯燥的感覺。
王建民是很善于用這類寫作創作手法的作曲家,他的這類持續音同音反復的創作方法可以作為他的寫作特點而獨樹一幟,在箏曲《幻想曲》及《楓橋夜泊》中,也大量運用了同音反復的寫法。
(二)《林泉》分析
此曲由現代作曲家葉小鋼所作,創作于2001年,作曲家以現代作曲手法,將音樂材料高度集中,繼承并延伸了中國傳統的民族五聲音階的音調,力圖發掘古箏這件古老樂器的內在潛力,使其煥發新的活力。樂曲緊緊圍繞古箏的音樂表現特點,以音樂語言描繪水生于泉、聚于溪、匯于海的動靜強弱的多變形態。在古箏傳統文化的氛圍里,闡述對水有形與無形、有聲與無聲、有力與無力、有色與無色的理解,追求“音為琴生、樂由心生”的境界。
曲中大量運用了同音反復的作曲技法,最精彩的片段是在接近尾聲描寫泉水即將匯入大海的生動場面,作者采用的是級進式的連續同音反復手法,先是左右手不同分解和弦的對應,在不同音域上循環演奏,再是左右手兩組不和諧和弦音的反復對比,這種對比越來越強,雖是同一組音的反復,但卻使音的意義得以升華,在聽覺和情感釋放中得到了極大的推動和滿足。
四、審美趨向
從創作手法上來看,同音反復的寫作運用,結合了西方作曲技巧與中國傳統作曲中注重意境的渲染手法,使得傳統樂曲得以發展,順應了現代人們對于音樂的精神寄托。當今審美已不是單方面的注重意境上的鋪述,而是豐富的情感體驗以及理性情感得以升華的多方面的審美傾向,由對單音反復的否定,逐漸過渡到對其的探索與運用,將它合理的運用到樂曲中,使內心情感與理性思考得以升華,滿足一定的聽覺沖擊感,使原有的對傳統音樂演奏的審美有所轉變。
中國音樂審美結合西方客體化的興趣,融和多技巧與創作手法,從大音希聲走向釋放情感的創作與音樂欣賞,從虛無朦朧飄渺的意境邁向滿足客體聽覺感的音樂創新,其發展運用順應了時代的變遷,符合現代人對音樂情感和審美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高士杰.理解追問反思[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2]劉再生.中國音樂的歷史形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3]楊易禾.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運用[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