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凱
摘 要:2014年3月,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出席有關會議時提到,目前國務院批準了5個民營銀行試點方案,分別將在上海、浙江、廣東和天津開展試點。而且現階段國家把民營銀行的服務范圍定位在小微企業、社區和“三農”經濟方面,主要是作為現在銀行體系不足的補充。事實上,在當前國有銀行產權改革進展緩慢的背景下,民營銀行試點改革作為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一條重要途徑,顯得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民營銀行;金融結構;市場改革
一、民營銀行試點改革的發展現狀
2010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特別提到鼓勵民營資本參與或發起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和社區銀行等金融機構。這是首次在官方的文件中提到,允許民營資本以發起人的身份進入銀行業,標志著試點銀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的統一,避免了類似國有控股銀行產權主體虛設的弊端。目前,國務院批準的五家民營銀行試點分別將在深圳、杭州、溫州、上海和天津開展。其中,在深圳試點銀行由具有互聯網金融基礎的騰訊公司和百業源公司共同設立。在浙江杭州的試點銀行是從事汽車零部件加工的萬向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共同設立。在浙江溫州的試點銀行由電器生產商正泰公司和從事新材料生產的華峰公司共同發起。在上海的試點銀行由從事航空運輸的均瑤公司和復興投資集團共同設立。在天津的試點銀行由高匯投資有限公司和從事原材料及加工的華北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綜合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簡單分析出國家對民營試點銀行的幾點相關要求。第一,從以上參與的企業我們可以看出,對股東資質要求是信譽高、有實力的企業單位。第二,每個試點銀行的發起單位至少是兩家企業,采取共同發起人制度,避免關聯交易。第三,試點銀行由相關企業獨立發起設立,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銀行經營風險需要自己承擔,有別于以往國家兜底的風險處理方式。
二、發展我國民營銀行問題分析
1.關于民營銀行的“脫農”問題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存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即社會化生產的城市經濟和小生產為主的農村經濟并存。所謂“脫農”現象,是資本相對稀缺的發展中國家,由于存在二元經濟結構,在資本追逐利益性質的推動下,總是從落后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很多農村商業銀行甚至把發展重心轉向城市,遠離金融服務的欠發達地區,違背了建設村鎮銀行彌補農村金融服務不足的初衷。這樣會使的經濟落后地區的資金不能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不利于國家經濟的協調發展。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國特有的二元經濟結構和資本的特性決定的,包括民營銀行在內的各類銀行都會遇到。目前國家對民營銀行的定位是服務于社區、“三農”經濟和小微企業。國家想通過這種差位競爭增強其市場活力,滿足多層次融資需求提高社會資本的配置效率,但是民營銀行的“脫農”問題很有可能會違背這個初衷。
2.監管體系相對落后
在引導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構建行業整體競爭機制的同時,我們應該意識到伴隨著多元資本結構的形成,對銀行業的監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加強對于民營銀行關聯交易的監管。由于我國銀行業一直是高壁壘的壟斷行業,表現為國有控股銀行占有絕對市場份額,造成國家信用充斥在銀行領域和政企不分。這從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金融監管的現實作用,使得我國金融監管發展相對滯后,監管渠道單一。一些企業參與設立民營銀行,一方面是通過涉足銀行業追求高額利益,另一方面是為了方便企業融資。對于監管當局今而言,決不能讓民營銀行成為某個企業的融資平臺,應當正確的引導其實現資本有效配置的功能。
3.缺乏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
一個市場中的行為主體必須做到能進能出,這個行業才能得到良性發展。銀行業是一個經營負債的行業,而且現實中存款人、銀行和貸款人往往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這會加劇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產生,所以銀行業是對風險控制要求很高的行業。即便如此也有一些銀行因為經營不善而破產,這不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我們國家處理問題銀行的手段,一般是行政接管、強制重組和政府注資。事實上,對于銀行退出監管,我國監管當局既缺乏實踐操作經驗又缺乏相關配套細則。我們在做民營銀行試點改革的時候,既要考慮如何把民營資本引入銀行業,也要考慮如何以最小的經濟和社會代價,把經營破產的銀行進行市場剝離。雖然國家對試點銀行提出了剩余風險自擔的要求,但是照顧到債權人的利益,決不能對問題銀行采取“一刀切”處理方式。伴隨著銀行業開放程度的增加,中小銀行的數量會越來越多,有效地市場退出機制會成為銀行市場結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關于發展我國民營銀行的建議
1.深化市場改革,構造差位競爭
有部分學者認為,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背景下,解決民營銀行“脫農”問題,應該想辦法把目標銀行限制在其服務范圍內。以民營試點銀行為例,其定位是服務于小微企業和“三農”經濟,對其資金融通業務就限制在這個范圍。筆者認為資本的逐利性是一般經濟規律,這種做法違反了市場規律。目前我國銀行市場結構集中度高,國有控股銀行占有絕對市場份額。然而,國有控股銀行的決策行為往往具有經濟效率和行政干預的雙重性質,影響資本的配置效率,使得一些非公有制企業融資困難。在當前階段要減少民營銀行“脫農”現象,首先是要繼續深化銀行市場化改革和產權改革,構造行業競爭機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吸收民間資金轉換成民營資本并進行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促進金融主體多元化以滿足多層次融資需求。其次,構造銀行業差位競爭,根據銀行自身情況開展資金融通業務,以避免過度競爭造成的資源浪費。大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可以提供長期大額貸款,但是申請手續繁瑣并且對申請企業財務標準要求高,比較適合大型企業的長期融資需求。中小銀行則可以彌補大銀行的不足,滿足中小企業短期小額貸款的需求。所以我們要鼓勵民營銀行根據當地經濟特點,構造差異化金融產品。這樣既提高民營銀行的市場生命力,又對其形成軟約束服務于地方經濟。
2.構建多元監管體系endprint
我們之所以把民營資本引入銀行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將游離在監管之外的民間資本納入正常監管范圍之內。同時,也可以倒逼我國金融監管水平更接近市場經濟下的監管標準,為進一步市場化改革提供保障。構建多元監管體系要做到內控和外部監管相結合。監管機構要幫助民營銀行構建企業風險預警系統,和包括股東大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在內的有效公司治理結構,以達到銀行應該具備的風險控制標準。我國外部監管渠道相對單一,銀行業以銀監會作為主要監管機構,社會監管體系缺乏,也沒有完備的行業信用體系。首先我們要確立監管機構的權力和責任,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對銀行資本充足率、壞賬準備率和不良貸款率等指標,設定合理標準并進行有效監管。其次,建設權威的金融審計公司和金融評級機構加強民間監管水平,多方面對銀行的財務信息進行披露以供儲戶參考。構建企業信用體系,對涉及關聯交易的企業和銀行要進行披露并做不良記錄。
3.完善市場退出機制
我國銀行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意味著政府信用的逐漸退出和市場信譽體系的建立。行政接管、政府注資革銷壞賬等行政手段,不能成為銀行破產主要處置手段,有效市場退出機制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完備的銀行退出機制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對于銀行破產處置的法律依據問題,國際上有兩種做法,以英國德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主張遵從一般企業破產法,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認為銀行不同于其他行業,銀行破產處理遵從于專門的銀行破產法。我們國家在相關立法方面起步比較晚,在1995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2006年8月通過了《企業破產法》。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立法的現實情況,首先應該加快出臺《商業銀行破產法》,明確包括監管機構、司法機構、債權人、債務人的權利和義務。其次,對于銀行破產案件的處理,應當將《企業破產法》作為一般法,但是《商業銀行破產法》作特別規定的不適于一般法。完備的銀行退出機制還需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公司以非盈利金融機構的身份,保護大部分存款人的利益。一方面,存款保險公司為了減少事后賠付會對銀行進行監督,起到風險預警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對破產銀行的儲戶進行賠償,起到了風險補償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小年.自由與市場經濟[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02-13.
[2]吳敬璉,劉吉瑞.論競爭性市場體制[M].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9.10-01.
[3]徐滇慶.民營銀行200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01.
[4]方小歐.構建我國商業銀行破產制度的若干意見[D]:碩士學位論文.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08.
[5]吳曉靈.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可行途徑[J].21世紀經濟報道,201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