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玉
摘 要:本文基于公共物品提供與治理的角度,分析國際貨幣的公共物品屬性,并就國際貨幣在不同情況下(單一主權國發行、超主權組織發行和多主權國發行)發行和治理所面臨的問題或對國際貨幣體系穩定性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結論發現,當前美元的國際儲備地位暫時難以替代,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嚴格防范風險,當前我國應該努力提高綜合國力,推動國際治理機制的完善和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
關鍵詞:公共物品;國際貨幣體系
2007年以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暴露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風險。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雖然當前眾多經濟學家做了大量研究,但結論莫衷一是。本文試圖從全球公共物品提供與治理角度,對不同國際貨幣發行方式實現的可能性或優缺點進行分析,并望得到有益啟示。
一、國際貨幣是一種全球公共物品
全球公共物品理論是從公共物品理論發展起來的。公共物品理論是研究市場失靈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亞當·斯密最早區分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認為公共產品對于一個社會當然是有很大利益的,但如果讓私人提供的話,利潤不能彌補成本,因此不能由市場提供。一般來講,公共物品是不具有排他性和競用性的物品。所謂排他性,是指只有對商品支付了價格的人才能夠使用該物品,競用性是指若有人使用了該物品其他人則不能同時使用。公共物品不僅僅包括實物性物品(如國防),還包括精神性物品(如社會體制、貨幣體制、法律體制)。全球公共物品是公共物品概念在全球范圍的延伸。全球公共產品是指那些具有很強跨國界外部性的商品、資源、服務以及規章體制、政策體制。根據這一定義,國際貨幣是一種全球公共物品。因為國際貨幣為國際間的金融資產、商品和服務貿易提供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現代,貨幣穩定尤為關鍵,貨幣和金融資本流量已經使貿易量相形見絀,并成為各國經濟之間最關鍵的紐帶。國際貨幣如何提供直接影響著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因而成為國際經濟極其重要的環節,影響世界貿易的發展、對外投資和全球相互依存關系的存在,最終影響全球經濟繁榮。
二、國際貨幣的發行與治理
國際貨幣體系經歷金本位、金匯兌本位(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代表)和美元本位(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的體系或稱牙買加體系)三個階段。從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來看,金本位制度并非是哪個國家提供或者國際政治制度決定,而是早期國際貨幣體系自發選擇的過程。由于黃金具有價值大、體制小、易于攜帶和便于儲藏等特點,因此,最終成為國際貨幣。而其他國際貨幣制度則是信用貨幣制度,按照其發行方式,可以分為單一主權國家發行、超主權組織發行和多主權國家發行三類。不同的發行方式需要不同的條件,對國際經濟穩定也有不同影響。
1.國際貨幣的單一主權國家發行
公共物品的提供是能力和意愿的統一。發行國際貨幣的國家,需要強大的經濟貿易總量,貨幣價值穩定,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金融體系。國際貨幣儲備的發行則主要取決于國際貨幣發行國的成本收益比較。收益來自兩部分,一是發行國際貨幣帶來的直接收益(記為A),主要有獲取國際鑄幣稅收入和通貨膨脹稅收入,避免外匯風險,享有低成本融資便利和估值效應,二是在這個體系下本國參與國際商品、服務和金融資產交易所獲得的增益(記為B)。假設在不作為儲備貨幣發行國的體系下(比如金本位),通過國際交易所獲得收益為B1,在本國作為儲備貨幣發行國體系下,通過國際交往獲得收益為B2,此時,增益B=B2-B1。發行國際貨幣帶來的成本則比較復雜(記為C)。一是產生于大規模的資本流動,造成該國經濟政策獨立性的弱化。二是當國際化逆轉的時候,將對該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甚至崩潰。第三點也是最主要的一點,是單一主權國家發行國際貨幣本身的困境,面臨在追求國內貨幣政策目標與滿足全球流動性需求之間的兩難選擇。如果該國的目標是控制國內的通貨膨脹水平,那么將會控制貨幣的發行數量,會抑制全球范圍內的國際貨幣供給,從而可能帶來全球性的通貨緊縮;但如果根據全球范圍內的需求來制定貨幣供給,這會造成國際收支的惡化和經濟失衡,形成通貨膨脹與資產價格泡沫,進而造成貨幣貶值,損害其他國家對儲備貨幣的信心,并在特定條件引發金融危機。儲備貨幣發行國難以同時滿足國內貨幣政策需要與全球流動性需求的矛盾,被稱之為廣義特里芬悖論。
總之,只有當A+B-C>0時,成為國際貨幣發行國才是理性選擇。這里還可以看出,發行國際貨幣帶來的直接收益A不一定要大于其成本C,即A>C并不是成為國際貨幣發行國的必要條件,因為B的值可能很大。因此,霸權國家經濟是從穩定的國際經濟秩序中獲益最大的國家,會主動供給穩定國際經濟秩序所需要的全球公共物品。但這并不意味著霸權穩定論總是正確的,因為霸權國家缺少強有力的制約,當自身利益與國際利益沖突時,則可能犧牲國際利益,形成對全球公共物品的有偏供給,成為國際經濟不穩定的根源。
2.國際貨幣的超主權組織發行
周小川(2009)提出的超主權貨幣或者單一全球貨幣,在本質上是國際貨幣由超主權組織發行,而非某個或主權國家發行。周小川認為,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貨幣,能夠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是國際貨幣改革的理想目標。雖然超主權貨幣有其理論上的優越性,但障礙主要來自于全球公共物品提供與治理的困境。一方面,單一全球貨幣短期難以實現。在主權國家內部,單一貨幣體系能夠運轉良好,因為貨幣由政府(中央銀行)發行,以法定信用為基礎,各地區沒有獨立的財政政策,在全國范圍建立相互轉移支付制度,當其中一地區出現財政問題時,可以得到全國財政支持。但在國際社會中,不存在超主權的權威“世界政府”,單一全球貨幣缺乏法定信用基礎。同時,若各國家喪失貨幣政策主權,財政政策的空間也有嚴格約束,當一國陷入經濟危機,卻往往難以得到全球財政支持,從而反而加重了其危機,甚至通過傳染造成世界經濟不穩定。另一方面,超主權國家貨幣的合理發行,必須以國際民主治理制度為前提。在國際社會中,主權國家的異質性十分明顯,霸權國家可以施加有力影響,因此,此類國際金融機構發行公共物品類本質上似于霸權國家發行。endprint
3.國際貨幣的多主權國家發行
Mundell曾經指出,在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下,可能出現美元、歐元與某種亞洲貨幣(它可能是人民幣,也可能是亞洲主要貨幣組成的一個貨幣籃子)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全球金融穩定性三島”。這本質上是由多個主權國家同時參與國際貨幣發行。由于主要國際貨幣數目的增加,相對于單一主權國家發行國際貨幣而言,增加了國際交易成本,因此,從這一角度上看,它是以降低了國際貨幣體系的效率來增加其穩定性。其次,在貨幣區內部,一國是否成為區域儲備貨幣,則是一種策略行為。與戰后美國獨大不同,這里可能存在多個有提供能力的同質個體(比如亞洲區的中國和日本),這意味著存在著“搭便車困境”。因為收益B可以在其他國家發行儲備貨幣的條件下取得。同時,收益A的值在降低,原因是儲備貨幣發行國的鑄幣稅收入與其壟斷性同方向變動,當競爭性增加時,鑄幣稅的收入降低,在完全競爭且資本能夠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國際貨幣的發行國可能很難獲得凈鑄幣稅收。此時,若A-C>B,則搭便車成為理性選擇,因此,即便A>C,此時必將出現“搭便車困境”。只有A-C>B時,一國才愿意成為儲備貨幣發行國。最后,這一國際貨幣體系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廣義特里芬悖論,若儲備貨幣發行國要保證區域清償力,就必須通過經常賬戶逆差或者資本賬戶逆差來提供儲備貨幣,其他國家出于儲備貨幣保值增值的需要,儲備貨幣會回流到發行國,發行國在本區域內的投資機會是內生的相對固定的,因此,提供區域儲備貨幣往往依靠經常賬戶逆差進行,造成該國國際收支失衡,長期內同樣造成不穩定,并會向區域其他國家甚至全球傳導。
三、結論與啟示
1.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暫時難以替代。當前,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仍然在國際社會中具有霸權地位,依然缺乏能夠有力制約美國的治理方式。美元長期以來作為國際貨幣,具有了網絡經濟和存量外部性,是其他幣種也難以取代的。
2.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一定要謹慎,注意防范風險。2009年7月正式啟動人民幣的跨境貿易結算試點條件,并積極準備資本市場國際化,開啟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雖然我國GDP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不高,經濟結構相對簡單,金融體系相對脆弱,經濟體制不健全,抗擊風險的能力弱,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條件還不十分具備,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要密切注意防范風險。
3.提高綜合國力,完善國際治理機制。只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完善和健全金融體系和經濟體制,鼓勵自主創新,才能最終提高我國綜合國力,減少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即減少個體的異質性,從而推動建立完善的國際治理機制和健全的國際貨幣體系。
參考文獻:
[1]Cohen,Benjamin J.The Future of Sterling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London:Macmillan.1971.
[2]Jeffrey A.Rosensweig.An analysis of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with implementing a single reserve currency[R].Global Macroeconomic Perspectives,2009.11.
[2]羅伯特·吉爾平著,楊宇光譯.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上海世界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4]周小川.“關于改革貨幣體系的思考”.中國金融,2009年第7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