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誠
艾問馬蔚華
在最近的很多公開場合,這位中國最有威望的銀行家很少談論招商銀行的業務,
他甚至拒絕在有招商銀行標識的營業大廳內出鏡。
馬蔚華已經從招商銀行行長一職離任有超過了一年時間,但是大多數的普通人對此知之甚少,他們依然認為那家到處張貼著向日葵圖案的銀行,仍然由這位65歲的老人所掌管。
這多少不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
事實上,馬蔚華任政府官員的時間要長于銀行行長的時間,只不過,他的職業生涯后半段實在是太成功了,以至于人們把他的名字和招商銀行想當然地捆綁在了一起。
按照常理來說,這多少會讓馬蔚華的繼任者感到些許不安——習慣控制風險的馬行長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在最近的很多公開場合,這位中國最有威望的銀行家很少談論招商銀行的業務,他甚至拒絕在有招商銀行標識的營業大廳內出鏡。
復雜的人
中國銀行家的形象普遍被認為偏保守,而馬蔚華是個例外。
在1999年被任命為招商銀行行長之前,馬蔚華也是一位資深的高級金融官員。多年以后,他被公認為中國最富創新意識的銀行家,在國際同行眼中,招商銀行是最合乎他們標準的中國本土銀行。
但是在中國,究竟有沒有銀行家其實是一個讓人感到沮喪的追問。“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銀行家。”在接受《艾問》專訪時,馬蔚華說。
對于銀行家之一外來職業的解釋大多是要求主業為銀行業的企業家,不過由于制度的限制,中國的主要銀行行長大多是來自于政府官僚體系,馬蔚華的經歷足以證明這一點。
馬蔚華和共和國同齡,和同時代的人一樣,在中學時代遭遇了文化大革命,被迫中斷學業上山下鄉。
這位后來在中國金融界呼風喚雨的年輕人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鐵路工人,雖然辛苦,但在那個年代,能成為光榮的無產階級工人已經足以讓同伴羨慕,更何況當時鐵路工人是非常有社會地位的。
只是馬蔚華的野心應該并不僅限于此,在恢復高考的那一年,已過而立之年的馬蔚華考取了吉林大學,人生的軌跡從此改變。
看起來,馬蔚華的仕途并沒有遇到什么大風大浪,在他剛過完43歲生日沒多久,馬蔚華就被任命為央行海南省分行行長、黨組書記、國家外匯管理局海南分局局長,這個時候他才剛參加工作滿10年。
上世紀90年代的海南,是中國的改革熱土,太多的有志青年在那個時期蜂擁海南。馬蔚華在那里待了9年,見證了海南經濟的潮漲潮落。
在他的任上,馬蔚華主導了海南發展銀行的破產清理工作——這為他上了生動的一堂銀行風險意識課,使得馬蔚華在日后的銀行管理工作中了有了充分的風險控制,但事實上,人們也認為,這或多或少也讓馬蔚華在日后招行的二次轉型中顯得魄力和決心不足。
回顧馬蔚華在任招商銀行行長之前的工作軌跡,只是為了更清晰地認識馬蔚華。有太多的商場成功人士,在大眾面前呈現的是一個模糊的面孔,人們記住了他的成功,卻很少會了解,成功背后的那個人,是怎么樣的。
從官員到銀行行長,馬蔚華并不認為自己還留有官員心態,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位為職業經理人——在中國,有很多的國有企業老總都愿意這樣表述自己的身份,這樣或許可以避免觸及到企業的股權問題。
和那些國有企業的老總一樣,馬蔚華在國內第一家以企業法人為主體發起設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里并不擁有股份,雖然他承認當初“非常期待能有股份”,但在現階段的中國,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不過作為安慰,馬蔚華有著讓大多數國企領導人羨慕的高薪,其中有一年甚至接近了千萬年薪。
創新
我們得承認的是,作為科技變革時代的嘗鮮者,在馬蔚華的帶領下,招商銀行把握了科技創新的先機,一下子從深圳蛇口的一家小銀行躍升至國內第六大銀行。
上任不久,馬蔚華就全面啟動招行的網上銀行。同年11月,招行“一卡通”發卡量突破600萬張,一舉扭轉了網點數量無法比擬國有大行的劣勢。
招行的起飛由此開始。
這一切應該歸功于馬蔚華的戰略眼光,而時代也給了馬蔚華一個恰到好處的時機。現在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產品設計,當時是很超前的變革。馬蔚華治下的招商銀行,在那些大銀行的象腿間,獲得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在中國的銀行家里面,馬蔚華不是最年輕的,卻可以算是最時尚的那個:上網、打球、講笑話、關注娛樂。他交友極廣,早在第一輪互聯網熱時,馬蔚華就已經和圈里的王志東、張朝陽等熟識,現在的網絡大佬馬云、李彥宏、馬化騰等也早就是他的老朋友了。當然,馬蔚華還愿意把這個星球上最知名的金融家歸為自己嘴上的好朋友。
馬蔚華樂意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公關家。他為自己制定了一些固定的公關行為。每到一個地方,這些行為都是必不可少的:省里領導會見、分行活動、給員工上課、與媒體見面、與客戶吃飯。
馬蔚華還是一個終身學習理念的堅定擁護者和踐行者,他每年都會組織兩次類似的學習班,邀請任何與銀行業沾邊領域的專家。
有一次他邀請了時尚芭莎中文版的總編輯來講課,因為他認為,為了更好地理解私人銀行業務,招行的銀行家們應該對時尚和生活方式有更多了解。
馬蔚華每年會給手下的高管推薦幾十本書。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就在他列出的書單上。馬蔚華本人對它推崇備至,經常在談話中有所引用。(他還喜歡看愛情小說。)
馬蔚華的確稱得上“顛覆”,他一身筆挺的黑色西裝,燙熨妥帖,他要求招行部門經理至少都要有一套考究的西裝,“看起來要有職業經理人的樣兒。”
招商銀行逐步成為銀行業創新者:首家開辦離岸業務,首家通過ISO質量體系認證,首家推出貴賓理財,首家大規模進軍信用卡業務。
馬蔚華任職后的頭五年,資產總額和稅前利潤總額增長分別超過2倍和7倍,不良貸款率從3.15%持續下降至1.14%,準備金覆蓋率由97.39%持續上升至223.29%,成為中國境內盈利能力最強、經營風險最低、剔除風險后資本回報率最高的銀行之一。
2008年,在國外金融危機,國內尚未開始四萬億刺激計劃之時,招行迎來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候,這一年也是馬蔚華職業生涯的頂峰。當年招商銀行實現凈利潤210.77億元,民生僅為78.85億元,興業為113.63億元,分別為招行的37.41%和53.91%。
挑戰
馬蔚華職業生涯的真正挑戰出現在2009年。
從那一年起,招行從“一次轉型”中獲得的增長紅利戛然而止,當年招行實現凈利潤182億元,同比下降13.5%,為上市以來首次負增長。
有專業人士分析,招行陷入了“零售模式困境”。2008年9月之后的降息周期中,招行暴露了弱點。零售銀行的特點是活期存款占比較大,而在現有人民幣利率管理政策下,活期存款利率的變化頻率和變化基點均小于其他存貸款利率,因此,在加息環境下,招商銀行的利潤可觀,而在降息環境下,招行的凈息差縮水更大。
對此,馬蔚華提出了“二次轉型”的概念,即要求各分行降低資本消耗、控制財務成本以及推進小微企業業務。
不過,招商銀行的小微貸款業務與民生銀行相比尚有較大差距,而阿里金融的互聯網小額貸款業務亦對銀行造成擔憂。
一方面由于小微業務本身的困難,另一方面由于“換屆”心理的存在,支行對于馬蔚華會否連任、繼任者會否同樣會如此重視小微業務的問題存在猶疑,導致招行的轉型進展緩慢。
馬蔚華曾經的穩健在“二次轉型”中被外界認為過于保守。已經被殘酷的市場訓練出來的各家銀行,早已經練出了各式各樣的競爭手段,招商銀行之前的產品優勢已經早已經不是什么秘密武器了,有的銀行甚至比招行推出更大的力度在擁抱互聯網和中小企業。
雖然,馬蔚華希望能夠親自繼續推進“二次轉型”,馬蔚華自己也主動向媒體表示:“只要股東、董事會愿意讓我干,我會一直干下去。”種種跡象似乎都在傳達一個信號:“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疑問并不適合于馬蔚華。
但另一些人似乎對馬蔚華已經失去了耐心,他們為馬蔚華找了個更加強悍并且年富力強的繼任者。
現在,馬蔚華在招商銀行的身份是永隆銀行董事長——后者是馬蔚華在招商銀行任職期內買入的一家香港銀行,此舉一直被外界認為是一次不劃算的買賣。顯然,馬蔚華這一意味深長的任職似乎是希望能讓那些反對者閉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