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蘭+陳美茹
【摘要】 文章選取24家創業板企業連續3年的數據為研究樣本,分別從總體社會責任和各利益相關者責任角度對社會責任指標與財務可持續增長指標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企業總體社會責任履行情況與財務可持續增長指標正相關,不顯著,而從利益相關者角度來看,只有企業履行對供應商的責任與財務可持續增長指標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其他利益相關者責任與其財務可持續增長指標無顯著相關性。這種結果可能與創業板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自身的發展狀況有關,建議創業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要量力而行,各個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期望要符合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
【關鍵詞】 創業板企業; 社會責任; 財務可持續增長
中圖分類號:F23;F27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937(2014)20-0007-06一、引言
近年來,社會責任的話題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之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必然趨勢,社會公眾、媒體和政府一直給企業施加壓力,雖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大部分企業在“說”和“做”之間仍然存在著差距。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和發展經濟的關系上如果處理得好,不但可以得到社會認可,還會無形之中增加企業的價值,拓展自己的市場。如果不能很好地兼顧二者的關系,就會導致不良后果:一種是雖然企業經濟有所發展,卻招致只顧利潤而逃避社會責任的“罵名”;另一種是企業努力承擔了社會責任,但是成本太大,嚴重阻礙了企業的正常發展。因此,必須理清企業社會責任與持續增長的關系。現階段,創業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到底會不會對企業的財務持續發展有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二、文獻回顧
國外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企業社會責任對可持續發展影響的理論分析和案例研究上。在理論方面,國外學者們都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如Loi Teck Hui(2008)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Azapagic,A.(2003)認為企業必須要意識到利益相關者在企業可持續戰略中的重要作用,而處理好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Luciano Barin Cruz 等(2006)也指出:“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僅要關心自己的業績,更要考慮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影響。”Mardjono(2005)和Searcy(2008)認為企業為了獲得可持續發展,要關注的不僅僅是經濟績效,還包括社會和環境績效這樣更加廣泛的績效領域。Searcy更指出,經濟績效、環境績效、社會績效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支柱。
在案例研究方面,Payne,A.(2006)通過對英美煙草公司和其合作伙伴NGOs履行社會責任情況的分析,發現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社區和社會的發展,這也符合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Filomina P. George(2007)認為高水平的社區參與創造長期持久的伙伴關系,有助于為企業的經營業務建立一個穩定的環境,并以印度ITC公司、塔塔集團、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的例子證明了公司擁有好的財務績效的前提是企業實施對環境、社會利益有益的措施。印度工業聯合會已將“實施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戰略”提上議程。由此得出,企業要想獲得可持續增長,必須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一項重要的企業戰略。
國內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在理論方面也得出正向的結論,如曹智(2009)、朱必法(2010)等人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是存在內在聯系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必然要求,企業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二者相輔相成,協調統一。
在實證方面,學術界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可持續增長的研究并不多,從現有的文章看,關于二者關系的觀點大體上分為兩種。
一種觀點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財務可持續增長,財務可持續增長能力越好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越強,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如方琳琳(2009)選取2002年在上海和深圳上市交易的公司連續5年的數據,實證研究了企業財務可持續增長能力與社會責任表現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企業財務可持續增長能力與其社會責任表現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且當企業業績提高時,兩者之間的正相關關系越強。王建瓊、侯婷婷(2009)構建了可持續發展指標,以連續7年榮登中證·亞商最具發展潛力50強總排行榜的10家企業為樣本,進行了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回歸分析,結論表明企業承擔對職工的責任與企業可持續發展呈正相關關系。
另一種觀點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增長能力之間呈負相關關系。如楊漢明、鄧啟穩(2011)選取2007年和2008年在A股市場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無論是全部樣本還是僅非國有控股企業,其社會責任與可持續增長率之間、企業業績與社會責任之間均負相關且不顯著,國有控股企業的這種關系正相關且不顯著。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與國外學者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未達成理論上的一致,現階段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可持續增長的相關性關系也缺乏一致性,這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空間,而行業類型、行業規模等有可能成為影響二者關系的因素。以往的研究大部分是選取全部上市公司或是主板市場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很少有文章以創業板企業為樣本進行這方面的專門研究。國內的創業板市場發展還不成熟,上市公司還很年輕,有必要對這一板塊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可持續增長狀況做進一步的研究分析,這將有利于為更好地協調二者的關系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關于社會責任的理論基礎,鄧啟穩(2009)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基礎包括可持續發展理論、競爭力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而利益相關者理論又內含于可持續發展理論。因為只有企業的利益相關各方齊心協力,使企業得以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各利益關系人的利益,才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本文也同意該學者的觀點,現階段企業并不是只為股東的利益服務,而是要照顧到各方的利益,只有平衡了各方利益,才能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使企業能夠長久健康地生存下去,才有機會為利益關系人提供更好的福利;而利益關系人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就會更加團結合作,共同把企業做強做大,使企業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因此,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兼顧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從財務可持續增長的角度來衡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可持續增長思想要求企業不能盲目地追求財務增長,而實際增長只有與企業的資源承載能力協調起來,才能達到可持續增長的目的。
股東向企業投入資本是對企業員工及管理者的信任。作為企業,應該珍惜善用每一分資金,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優化與投資者的關系,積極回報股東,而上市公司更需要股東的大力支持,只有以良好的業績給股東實實在在的利潤回報,才能增強股東的信任,進而促進企業的成長。所以提出假設1:
假設1:企業履行對股東的責任與財務可持續增長正相關。
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信用問題是值得重視的。而企業信用問題主要表現在能否正常清償債務,這直接關系到企業債權人的保護制度。因此完善公司債權人制度,有利于維護交易安全和正常的經濟秩序,只有處理好企業與債權人的關系,才能保護公司的利益。因此提出假設2:
假設2:企業履行對債權人的責任與財務可持續增長正相關。
企業的合作伙伴包括供應商、員工、消費者這三個主要的利益相關者。產品質量是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之本,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建立產品和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對供應商的社會責任評審機制,建立公平公正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加強供應鏈的社會責任管理;生產過程中嚴把質量關,為消費者提供放心的產品;加大研發投入,研制新型產品,獲得創新專利,拓展產品市場;對員工,企業環境不能損害員工的身心健康,除了給予必要的工資回報和福利外,還要提供繼續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加大人文關懷,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如果企業兼顧了這三者的利益,必定會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企業履行對供應商的責任與財務可持續增長正相關。
假設4:企業履行對消費者的責任與財務可持續增長正相關。
假設5:企業履行對員工的責任與財務可持續增長正相關。
國家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作為企業就要依法經營,照章納稅,適度合理地為國家緩解就業壓力,而國家也會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緩解企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