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欣++劉小維
摘 要: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采用工作室的教育模式是傳統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新教育改革形勢下專業人才培養的新途徑。企業與學校的合作,以工作室為專業教育的載體,建立真實的職業環境,對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都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所具有的優越性加以分析,針對現今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企業與高等學校藝術設計專業走“工學結合”的工作室人才培養實施方案。
關鍵詞:企業;高等學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
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強調的是崗位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培養。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傳統教學模式多數在教室中完成專業課的學習,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少,實際操作能力較差,走向社會后,不能很快的適應企業的崗位需要,就業適應性較差。“工作室”一詞最早起源于德國,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進行,“工作室”教育模式逐漸為教育界所關注,將學校教育與企業需要結合起來,以工作室為載體,培養企業發展需要的專業型人才,實現企業需求和學校教育的雙贏。
1.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人才培養的優越性
1.1 校企合作,創造實訓條件
對于學校來說,要創建專業教育需要的實訓條件,需要投入很大的財力和物力。學校資金有限,在此方面的財力投入遠不能滿足實訓的需要。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建立工作室,將社會資源調動和利用,開展專業實踐教學,滿足了學校實訓的需要。
1.2 有利于“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
企業與高校的配合,即“工學結合”,是新教育改革形勢下人才培養的主要特點。同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工作室制教學的特點在于校企的合作,讓學生在工作室的環境中體驗工作的全過程,通過真實項目的時間,提高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1.3 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提高自信心
工作室有明確的項目任務,在工作室環境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真實的企業項目的時間,完成從設計到產品的整個工作的過程。學生因此可以更多、更直接的接觸市場,了解社會和企業的需要,在實踐學習中積累經驗熟悉行業標準和企業需求,提高就業能力和自信心。
1.4 有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專業教師通過企業實踐,不僅提高專業知識,更發展了實踐技能,了解企業崗位真正需求,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學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聘請企業高級技術管理人員擔任技術導師,一線工作經驗的教學填補了課堂書本教學的缺失。
2.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2.1 單方面追求項目利益,與教學目標相偏離
企業駐校工作室的建立,為藝術設計專業打造了真實的業務項目實踐的平臺,在培養人才實踐能力的同時也為學校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利益。然而在我國高校中采用“工作室”教學模式還處于探索的階段,操作和管理經驗不夠成熟,使得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了教學目標,成為了填補資金缺口的主要途徑,單方面的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標,與設置“工作室”進行專業教學的初衷相背離。
2.2 校企合作不足,難以引進資源
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雖然發展迅速,但與行業技術的發展相比還有些滯后,企業出于風險的考慮不遠與高校合作,或者不愿向學校派遣高級技術人員作為工作室的指導教師。這就使校企合作的出現不足,資金支持不夠或者合作項目缺乏,使工作室的教學模式的發展受到限制。
3.企業與高等學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實施方案
3.1 建立完整的組織機構
企業與高校建立專業工作室,以“合作辦學、共同發展”為指導原則,建立完整的工作室組織機構體系。為保證校企合作有效、持續的運行,可由企業、院校、行業三方代表共同組成“工作室建設辦公室”,共同對工作室的創辦,運行中的各項規章制度、實訓計劃、企業培訓進行商討確定。具體事宜由辦公室下屬的工作組負責實施。
3.2 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
要使工作室真正發揮作用,需要在“工作過程”的課程基礎上,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內容的束縛,開發項目化得課程體系。在課程中融入具體的工作任務,學生在專業教室和企業特派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完成項目,將理論知識與崗位實際相結合,培養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工作室教學以能力培養我基礎,構建系統化、專業化得課程體系。
3.3 教學組織與安排
藝術設計類專業采取校企結合的“工作室”教學模式,在教學組織上將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礎課程的學習,以工作室為平臺,通過企業的項目案例,模擬實際的工作環境,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素質的培養。第二階段是專業課程的學習,在工作室的真實工作環境中,進行真實項目的實踐操作。第三階段為生產實訓,根據企業崗位的需要,通過工作室,進行崗位實習,以開放性為原則,以培養目標為考核依據,實行校企聯考,對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實踐操作能力進行綜合性的考核,最終達到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3.4 課程組織形式和實施方法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的教學是以工作室為平臺,將專業教學和工作執行活動相結合,完成教學活動和工作任務的整個過程。在學校準備階段,由企業和學校提供工作地點,設置工作任務和要求,教師進行任務的分配。在工作任務的具體學習執行階段,可建立項目小組,明確責任人。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組成師資隊伍進行指導工作,要求每個項目組成員分工明確,在每個環節和階段都要做出項目過程報告。
企業與高等學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的實施,是校企結合表現形式,也是新教育改革形式下,培養高專業素質和高實踐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徑。隨著校企合作的日益成熟,我國高校必將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滿足企業的崗位需求。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13 (1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