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足姣+譚建平
摘要: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涉及面眾多,處理好各種關系,對提升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有重要促進作用。本文先介紹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就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措施,從健全法律制度建設、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編制保護規劃方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強化管理機構建設等五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解讀。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75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4-56-2
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是關系子孫后代的長遠大計,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訴求。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通過加大立法管理力度,爭取林緣社區群眾的支持,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才能確保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獲得預期效果。
1 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 行政立法存在短板
我國涉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的法律眾多,有《森林法》、《自然保護區條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但在具體執行這些法律條款時卻發現,由于自然保護區間的特殊性,這些全國性的自然保護區法律規范并不全部適合每一個自然保護區。而且這些現行立法位階低、約束力也比較差,隨著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的快速發展,保護對象和保護內容呈現多樣化,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需要不同法規。“一區一法”訴求難以得到滿足,很多現實問題得不到法律支撐,這已經成為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的桎梏。
1.2 自然保護模式落后
我國現行自然保護區管理模式大多沿襲傳統“搶救式”,這種管理模式管理目標很明確,但成本卻很高。隨著自然保護區管理目標呈現多元化,這種管理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由于國家經濟能力有限,難以滿足搶救式管理模式的正常開展,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陷入困境。因為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有強制性,這樣很容易形成社區群眾與保護區對立關系,自然保護區建設自然要面臨諸多矛盾的挑戰。像先污染后治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效益等做法,都屬于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模式落后帶來的弊病。
1.3 旅游管理形式滯后
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豐富,大力發展自然保護區旅游事業,這無疑給自然保護區帶來發展機遇,也帶來嚴峻挑戰。保護和發展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如果不能做好相關宣傳教育工作,勢必要造成自然保護的重重壓力。一方面要顧及當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實現自然保護區的正常建設管理,二者難以兼顧。一些自然保護區相關管理體系尚不完善,導致自然保護區旅游帶來諸多負面影響,自然保護被削弱,自然保護區資源被損害。
1.4 管理資金嚴重緊缺
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資金來源比較單一,主要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由于自然保護區大多處于偏遠山區,當地經濟并不發達,地方政府資金投入存在困難。如果政府不能多渠道籌措管理資金,很多正常管理都難以維持。森林防火、珍稀動物救助、公安裝備、科研經費等都需要資金支持。為了自養,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不得不開展多種經營,管理和建設自然被忽視,也會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
1.5 協調職能機構缺乏
自然保護區相關法規制度都是在高度行政指令下建立的,帶有普遍性,并沒有對具體自然保護區當地經濟發展和社區群眾需要實現兼顧,這勢必要造成自然保護區管理與當地經濟建設和社區群眾訴求之間的不和諧。如果當地經濟受到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制約,社區群眾生活受到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影響,需要有正常渠道反映協調,但目前全國大多自然保護區還不具有這樣一個協調機構。保護區、社區、主管部門、當地政府、經營部門等之間很容易出現排斥和沖突,如果不能及時加以協調,勢必要給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帶來嚴重的影響。
2 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的對策
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為了確保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要做好立法規范,加強宣傳教育,建立新型管理模式,加大投資力度,強化管理機構建設。
2.1 健全法律制度建設,兼顧各方利益
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是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生態工程,要實現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目標,需要處理好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國家利益和地方利益、自然保護區利益和社區利益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期,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矛盾還比較尖銳,特別是林權改革還存在一些遺留問題,這勢必要對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帶來諸多困難。現行《自然保護區條例》和《森林法》的一些法律規定,對社區經濟發展也形成一定制約。因此,要加大自然保護區相關立法建設力度,完善《森林法》和《自然保護區條例》相關條款,根據自然保護區實際,制定本區域的保護建設管理實施辦法,對提高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水平都將產生重要促進作用。
2.2 建立新型管理模式,加強宣傳教育
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要突出以人為本管理理念,要充分關注林緣社區群眾的生存利益,做好相關協調工作,不能因為自然保護而損害社區群眾利益,堅決杜絕激化矛盾的做法。要在解決社區群眾生計問題的基礎之上,喚醒社區群眾保護自然的意識,逐步實現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社區共管。要采取具體措施,幫助林緣社區群眾發展經濟,減少因保護自然資源對社區群眾的不良影響,促使保護和管理協調發展。
2.3 編制保護規劃方案,建立補償機制
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雖然有《森林法》和《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依據,但這些法律規范條款難以滿足不同自然保護區的特定情況,缺少針對性,執行存在先天不足的問題。因此,需要制定自然保護區特別管理制度和方案,提高針對性,才能提升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水平。
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離不開林緣社區群眾的參與和支持,由于大多自然保護區經濟欠發達,如果只讓林緣社區群眾來承擔保護的代價,這當然是不公平的。因此,要建立對自然保護區的補償機制,對因為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造成林緣社區群眾的損失,要給予適當補償。這些補償措施可以是資金,也可以是經營商機,要讓林緣社區群眾能夠積極參與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之中。
2.4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制定優惠政策
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國家財力有限,地方政府經濟狀況更不容樂觀,單純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是不現實的。必須拓寬資金籌集渠道,通過多種方式引進社會組織、民間團體、環保社團等基金,制定優惠政策,實行開放式管理。特別要拓寬自養補不足之路。積極參與林業、農業、礦業的開發。加強自養管理,最大限度籌集自然保護區建設資金。在自然保護區內設置經營區域,實行特別許可經營制度,讓林緣社區群眾優先參與進來,不斷擴大經營范圍,適時調整經營收入分配制度。這樣不僅能夠讓林緣社區群眾成為自然保護區日常管理的重要力量,還可以減少社區對保護區資源的破壞。
2.5 強化管理機構建設,做好協調工作
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涉及眾多部門和人員,地方政府、行政部門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很容易形成矛盾沖突,建立協調機構也是現實的需要。所以,地方政府應該成為協調機構組成的牽頭者。以地方政府為主,負責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資金的籌集,安排技術管理人員,積極吸收當地群眾參與,適時搭建自然保護區與公眾磋商橋梁,建立利益方之間的對話機制。這樣才能形成管理合力,更好實現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
3 結語
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明確目前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和方法。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也面臨新情況新任務,只有加強法制管理,聚集更多正能量,才能形成強有力的管理體制,通過優化生態環境,促進人文和自然的高度和諧與統一。
參考文獻
[1]叢麗杰.森林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07).
[2]于明霞,歐陽敏華.廣東省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村,2012,(11).
endprint